APP下载

构筑审美语境 优化教学生态

2018-05-29吴秀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情感美语文教学

吴秀珍

[摘 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文本出发,构筑审美语境,优化语文教学生态,让学生感受、体验、领略到文本的形象美、情感美和逻辑美。语文审美教学能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审美语境;语文教学;形象美;情感美;逻辑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號] 1007-9068(2018)10-0042-01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走向审美,是改变当下学生语文学习枯燥无味,语文素养低下的一剂良方。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本,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教师从文本出发,通过构筑审美语境,能够优化语文教学生态。

一、创设感知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形象之美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这些美的形象总是通过视听感知而进入人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感知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视听感官把握文本中的人物、情节、场景、声音、节奏等元素。

如,教学《月光启蒙》,笔者引导学生就文中的一段话——“她用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进行体验。

师:同学们,看到这一段话,你们有什么感觉?你们仿佛看到、听到、嗅到了什么?

生1:“芳香”这个词让我感觉到母亲歌声的甜美、深情。

生2:母亲的歌声唤醒了作者沉睡的记忆。

师:看来,母亲的歌声不仅可以听,还可以看、可以闻,还可以触摸到呢!从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在皎洁的月光下,母亲显得非常美丽、圣洁,让人觉得温馨。

……

“芳香”是一种嗅觉,作者为什么用它来形容属于听觉的歌声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力变得敏锐起来,母亲的形象也变得丰满起来。

二、创设想象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之美

高尔基说:“感知和鉴赏文学作品需要从驱遣想象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他们才能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为具体可感、有血有肉的鲜活场景。在想象中,师生、生生共同探寻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独特的美,并欣赏这些美。这样,使学生感受、体验、触摸到文本所具有的情感内涵、思想深度。

例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笔者让学生根据文本中“但逢有重担,母亲总让我们放下,让她来挑”,一句,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想想文本中的母亲还可能为“我们”做了哪些事。

生1:母亲还可能在灯下帮助我织毛衣。

生2:母亲在家中,可能是一个多面手。她要挑水、喂猪、干农活。

师:母亲的胆子重不重啊?这儿的“担子”是指什么?

……

这样,凭借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在想象中建构了文本中的母亲形象。在不断的想象、交流中,学生体会到母亲的无私、慈爱、伟大。

教学中,教师以想象为抓手,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人生体验来补充、丰富教材文本的艺术形象,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感悟逻辑之美

文本不仅是感性的,而且也是理性的。文本的叙事是有逻辑的。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而且要引导学生冥思入境,把握文本的内在逻辑。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把握文本的逻辑主线,进而感悟到文本的思想美、逻辑美是语文教学的理性觉醒,也是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艺术欣赏类散文,语言风格鲜明,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教学中,笔者用“问题链”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围绕核心词“感觉”展开思考。

1.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文本中的哪些词句能够传达这种感觉?

3.为什么这些词句能够传达这种感觉?

4.如果让你来描写某个场景,你准备怎样写?

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既贴合儿童的认知逻辑,又吻合文本的表达特色,更指向儿童写作素养的提升。在问题引导下,学生能够感悟到文本内在的逻辑性,体验到文本表达的深度、广度和厚度。

文本具有独特的逻辑性。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知识逻辑、过程逻辑有整体把握,才能给学生精神世界提供基于语文逻辑的文化涵养。”语文的逻辑之美体现在语文教学的简洁、缜密、雅致之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形象美、情感美和逻辑美,为他们打下精神的底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入课文深层意蕴,达到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情感美语文教学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