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今文《尚书》使令动词“伻”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2018-05-28

语言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补语金文尚书

陈 树



论今文《尚书》使令动词“伻”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陈 树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今文《尚书》“伻”应是由甲、金文使令动词“乎”讹变而来。大约从东周开始“乎”主要功能偏向于句尾语气词和介词,加之“乎”与“平”形体相近,《尚书》中的使令动词“乎”便产生讹误。讹字“平”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受使令动词“使”、“俾”字形影响,增加意符写作“伻”。在传世典籍中讹字“平”又误读为“釆”,使“辩”具有使令的假借义,“平”又通假为“拼”、“荓”等字表使役义。

使令动词;伻;乎;

一 今文《尚书》使令动词“伻”及兼语句

使令动词是指具有实际引发或企图引发某一事件语义内涵的词汇,在句法上往往可以构成兼语句。传世今文《尚书》是文献语言的源头材料之一,其中就有一个较为特殊的使令动词“伻”,仅存于《周书》部分的《洛诰》、《立政》两文,凡7见。钱宗武曾对今文《尚书》中的兼语句作过穷尽分析,有99例,并分为完全式、省略式、补充式、特殊式4类结构形式(钱宗武2011:203)。

(一)完全式。包括“S+V1+OS+V2+O”及“S+V1+OS+P①”两种形式,但使令动词“伻”并未构成此类句子。

(二)省略式。分为省略主语式、省略兼语式以及主语兼语皆省式三种形式。

“伻”构成主语兼语皆省式(V1+V2)。

1) 公既定宅,伻来。来,视予卜,休恒吉。(《尚书·洛诰》)

《尚书易解》:“伻,使。来,成王来也。视,示也。来,视予卜,谓我既来则示我以卜。”(周秉钧2010:200)使令动词“伻”的主语周公承前省略,由于该句在周成王回答周公的话语中,所以“伻”后的兼语“我”,即周成王也省略了。

(三)补充式。汉语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是修饰成分。补充式指完全式或省略式的兼语后动词有补充说明时间、地点、对象等补语的句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式增加补语,一类是省略式增加补语。使令动词“伻”均有构句。

1完全式增加补语的补充式。构成句式:S+V1+OS+AV+V2+O+C②。

2) 王伻殷乃承叙万年。(《尚书·洛诰》)

《尚书易解》:“此为王求福之词。伻,使也,乃,犹能也,古音相近。”(周秉钧2010:210)又《书集传》:“承,听受也。叙,教条次第也。王使殷人承叙万年,其永观法我孺子而怀其德也。”(钱宗武、钱忠弼2010:190)使令动词“伻”主语为“王”(周成王),兼语为“殷”(殷民),“乃”能愿动词作状语,“叙”作“承”的宾语,“万年”作补语,补充说明“承叙”的时间。

2省略式增加补语的补充式。构成句式:V1+V2+O+C。

3) 予齐百工,伻从王于周。(《尚书·洛诰》)

《尚书易解》:“齐,《释诂》:‘将也。’百工,百官。伻,使也。周,宗周,谓镐京。”“言我带领百官,使之从王于镐京。”(周秉钧2010:201)使令动词“伻”的主语“予”(周公)及兼语“百工”承前省略,王(周成王)作宾语,“于周”为介宾结构,作补语。

(四)特殊式。指语法形式复杂、语序不规则以及语义结构复杂的兼语句。

1兼语结构内含连动结构。构成句式:V1+V2+V3+O。

4) 伻向即有僚,明作有功。(《尚书·洛诰》)

《尚书易解》:“伻,使也。向,趋也。见《荀子·仲尼篇》注。即,就也。有僚,官职。”(周秉钧2010:203)该句在周公勉励周成王居洛主持政事的语段中,前句为“惟以在周工往新邑”,“伻”的主语周成王省略,兼语“在周工”(在镐京之官)承上句省略。“向”、“即”为连动结构,“有僚”作宾语。

5) 伻来毖殷,乃命宁予以秬鬯二卣。(《尚书·洛诰》)

《尚书易解》:“伻,使也。毖,劳也,慰劳之也。殷,庶殷。”“成王既回宗周,告于宗庙,又遣使来洛慰劳庶殷”。(周秉钧2010:209)“伻”的主语周成王省略,兼语“使者”省略,“来”、“毖”为连动结构,“殷”作宾语。

又构成复杂句式:AV1+V1+OS+V2+O1+V3+O2+AV2+V4+O3

6) 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尚书·立政》)

有夏,为周人自称,《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康诰》“用肇造我区夏”,皆其例。《尚书正读》:“式,读为代。奄,大有余也,覆也。甸,治也。”(曾运乾2011:263)“伻”的主语“帝”承前省,“我有夏”作兼语,式、受、甸为连动。

2兼语结构内含连动结构,同时兼语结构又套含在并列结构中。构成句式:V1+V2+CJ1+V3+CJ2+V4+O③。

7) 伻来以图及献卜。(《尚书·洛诰》)

《尚书易解》:“伻,使;图,谋也。言使成王来洛以谋定都之事且献卜兆也。”(周秉钧2010:200)其中,“及”为并列连词,连接兼语结构“伻来以图”和动宾结构“献卜”。“以”为目的连词,连接动词“来”和“图”。

由以上7个例句来看,今文《尚书》的“伻”字兼语句,均在言语文段内,所以多构成主语或兼语减省的省略式,而且兼语后的结构一般较为复杂。

“伻”,古注家多训为“使”,关于“伻”的来历,清代学者有一些探讨。《尚书今古文注疏》疏《洛诰》“伻来以图及献卜”句曰:“伻,俗字。《释诂》云:‘抨,使也。’《释文》云:‘抨,字又作伻。’”(陈抗、盛冬铃2004:405)孙星衍依据《尔雅·释诂》及《释文》判断“伻”为俗字,“抨”为正字。但《说文·手部》:“抨,撣也。”段注:“开弓也。”与使令义无涉,而且传世先秦文献中未见有用作使令义,故必非本字。

《古文尚书撰异》:“《汉书·刘向传》:《书》曰:‘伻来以图。’孟康曰:‘伻,使也。’……玉裁按:‘伻’字疑本作‘平’,转写俗加人旁。”(顾廷龙1995:第46册227)《今文尚书考证》:“古文作‘平’,子政引今文或作‘伻’也。今文不尽同于古文,不得以《说文》所无之字疑之。”(盛冬铃、陈抗1989:344)段玉裁认为“伻”本作“平”,皮锡瑞则认为《尚书》今文作“伻”,古文作“平”。但是“平”为何有使令义,语焉不详。

遍搜甲金简帛及传世先秦文献,除了《尚书》两篇,“伻”字不见于其他文字材料,使令动词“伻”的来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 甲、金文中的使令动词“乎”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乎》:“考之《尚书》及古金文,乎字绝少作语末词用者,而甲文、金文乎字皆用作𧦝召之𧦝。”(杨树达2007:93)张玉金(2001)研究,殷墟甲骨文中只有“使令”式兼语句,能作该句的第一个动词,只有“乎”、“令”、“使”、“曰”4个,前两个常用,而后两个很少用。他将兼语句分为8种句型,其中涉及“乎”字的句式有67种,说明它的用法多样。我们统计《甲骨文合集》中可以认定“乎”作使令用法的语例在千次以上,证明“乎”在殷商时代是一个相当活跃的使令动词。下面按照钱宗武归纳的兼语句4种结构形式,分别举出与《尚书》“伻”字句近似的一些语例。

完全式:S+AV2+V1+OS+V2+O

8) 王其乎戌舞盂,有雨?(合集28180)④

省略式:V1+V2

9) 贞:乎田,获?(合集10560)

补充式:V1+OS+V2+O+C

10) 甲寅卜,殼:乎子汰酒缶于娩?(合集3061)

特殊式:V1+V2+V3+O

11) 乎从征方。(合集20451)

检索“先秦甲骨金文简牍全文资料库”,西周金文出现“乎”作使令动词用法175次。试举出与《尚书》“伻”字句相似的一些例句。

完全式:S+V1+OS+V2+O

12) 王乎史虢生册令颂。(颂鼎,西晚)

省略式:V1+V2+O

13) 乎赐銮旂。(肆簋,西中)

补充式:V1+V2+C

14) 乎渔于大池。(遹簋,西中)

特殊式:S+V1+OS+V2+V3+O

15) 王乎虢仲入佑𣄰。(𣄰簋,西晚)

西周金文中的使令动词“乎”继承殷商甲骨文而来,但是与之共时的语言材料《尚书·周书》却未见有“乎”的使令用法,不仅令人生疑。前文分析甲骨、金文中的“乎”与《洛诰》、《立政》中的“伻”在句法功能上有相近之处,这两个字是不是属于裘先生分析的传抄讹误的情况呢?

三 “乎”讹变为“平”

下面我们对使令动词“乎”的字形演变从殷商到战国的谱系作一个梳理。

甲骨文“乎”字形体除了下面笔道置向不一,没有大的差别。但是到西周金文中,“乎”字形开始分成三系:

该系承袭甲骨文的字形而来,但字的上面部分与下面部分有粘合的趋势。

“平”字首见于春秋时代,它的字形演变谱系大致分五列。

该系与一系相比,是在字形下部的一竖上添一笔。

该系与一系相比,是在字形上部添上一笔。

将“乎”二系与“平”一系相比较,字形十分相近,容易发生讹写的问题。据张玉金(2004)分析,《洛诰》与《立政》均为可信的周代原始文献(张玉金2004:6)。其内容主要是周公与成王的对话,所以两篇文献初写时间大约为西周早期。依据古文字演变进程,我们可以推想,《洛诰》:“伻来以图,及献卜”等诸篇文句在西周初写时代应写作“乎”字,这些“乎”都是继承了甲骨卜辞中使令动词的用法。到了东周的春秋时代,词汇系统中出现“平”,由于二者形体相近,在后来的流传过程《尚书》两篇中的“乎”被讹写为“平”字。

在传世春秋文献中“乎”的虚词用法多见。据杨伯峻《论语词典》统计,“乎”单用140次,其中语气词104次,介词27次,还有9次是和表态副词连用的小品词(杨伯峻1980:227)。另外从“先秦甲骨金文简牍全文资料库”检索到金文“乎”字用例179条,其中春秋金文4条均为“乌乎”。结合出土和传世文献,我们可以推测大约从东周开始,“乎”的非使令动词用法在急速增长,而另一方面,“乎”作使令动词的用法在急剧减少,从而造成词义本源失传。东周时代的学者熟悉“乎”常见的虚词用法,但不能确知西周“乎”有使令义,于是将《尚书》中的字形误析为“平”字。

四 “伻”的生成及相关问题

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群经音辨》卷二曰:‘平,使也。补耕、普耕二切,《书》‘平来以图’。玉裁按:此贾氏据未改《尚书释文》采入者也,今本《尚书释文》作伻,恐是依卫包窜改,非陆氏之旧。”(顾廷龙1995:第46册226)段玉裁认为古本《尚书》“伻”当写作“平”。敦煌写卷伯2748存《洛诰》篇、斯2074存《立政》篇,在7则“伻”字句中,有1则“伻”写作“平”,即“平向即有僚”(顾颉刚、顾廷龙1996:2022)。这证明今本《尚书》中“伻”字是由“平”改写而来。

战国时代,汉字的形声孳乳大大加速,使令动词出现了加“人”旁的发展趋势。甲骨中出现使令动词“使”,作“吏”形。西周金文邿召簠:“吏(使)受宝”。至战国简册中除了用“吏”,还有加人旁的

字形来表达将使令义,使得表意更清晰。由于《尚书》中有使令动词“使”、“俾”,受它们加形符的影响,《洛诰》、《立政》“平”(讹变的“乎”)大约是在今文字阶段也加上人旁,衍生为今本中的“伻”字。

《尚书》中除了使令动词“伻”之外,还有“辩”。《酒诰》:“勿辩乃司民湎于酒”,《尚书易解》:“辩,俾也;王念孙曰:‘辩之言俾也。《书序》王俾荣伯作《贿肃慎之命》,马融本俾作辩。辩、俾声近而义同。俾亦使也。’”整句意思是“勿使汝之治民之官沉浸于酒也。”(周秉钧2010:181)

辩,古音属並纽元部;俾,古音属帮纽支部。虽然声母为旁纽,但是元部与支部并不相近。《书序》“俾”的异文“辩”,有可能是同义替换。但是“辩”为何有使令义呢?我们认为“辩”为通假字,本字为“釆”。“釆”的古文字如下:

《说文》:“釆,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读若辨。”“釆”并没有使令义,仔细比较“釆”与“平”第五系战国文字的形体相似,“釆”的《说文》古文与“平”第一系形体也比较相近,所以《酒诰》文句中“釆”当为“平”字之讹。

传世《尚书》中有多处“釆”讹为“平”处。席世昌《读说文记》:“《尚书》‘釆章百姓’,郑云:‘辨,别也。’伪孔传误作平,遂训为和。《史记》作便章。釆、便同音假借字也。《尚书大传》作辨章。郑注《周礼·冯相氏》引《书》‘辨秩东作’云:‘辨,别也。’与下文‘南讹’、‘西成’句皆作辨。是郑本釆章之釆作辨也。釆读若辨,是釆古文也,辨今文也。”(丁福保1988:1987)今本《尧典》“平章百姓”、“平秩东作”、“平秩南讹”、“平秩西成”、“平在朔易”中“平”皆是“釆”讹为字形相近的“平”。而《酒诰》“勿辩乃司民湎于酒”情况与之相反,先是使令动词“乎”讹为“平”,“平”又误识为“釆”,通假作“辩”。《洛诰》“伻从王于周”、“王伻殷乃承叙万年”两句中“伻”字,汉石经皆作“辩”字(顾颉刚、顾廷龙1996:2019-2020),即是此类讹误的明证。古本中同样的“平”字,在今本《酒诰》中作“辩”,在《洛诰》、《立政》篇中写作“伻”。这种现象说明典籍在流传过程中并不是单线直接传承的,后人对从前世流传下来的诸多本子有过修订取舍。

《尔雅·释诂下》:“俾、拼、抨,使也。”郭璞注:“皆谓使令。见《诗》。”《诗·大雅·桑柔》:“民有肃心,荓云不逮。”毛传:“荓,使也。”朱熹注引苏氏曰:“虽有欲进之心,皆使之曰世乱矣,非吾所能及也。”《释文》:“荓,本或作拼。同。”《汉书·杨雄传上》:“抨雄鸩以作媒兮,何百离而曾不壹耦。”颜师古注:“抨,使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抨巫咸作占梦兮,乃贞吉之元符。”李善注引旧注:“抨,使也。”古音平,並纽耕部;抨,帮纽耕部;并,帮纽耕部,声音相近,传世文献中“荓”、“拼”、“抨”作使令用法,皆为“平”之通假,而“乎”是它们真正的源头字。

蔡沈 《书集传》,钱宗武、钱忠弼整理,凤凰出版社,2010年。

丁福保 1988 《说文解字诂林》,中华书局。

段玉裁 《古文尚书撰异》,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高明 2008 《古文字类编》(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顾颉刚、顾廷龙 1996 《尚书文字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圃 2002 《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

钱宗武 2011 《今文〈尚书〉句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裘锡圭 2004 《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孙星衍 2004 《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中华书局。

皮锡瑞 1989 《今文尚书考证》,盛冬铃、陈抗点校,中华书局。

杨伯峻 1980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曾运乾 2011 《尚书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玉金 1994 《甲骨文虚词词典》,中华书局。

张玉金 2001 《甲骨文语法学》,学林出版社。

张玉金 2004 《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张玉金 2011 《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人民出版社。

周秉钧 2010 《尚书易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①OS指兼语,P指兼语后的不及物动词谓语。

②AV指状语,C指补语。

③Cj指连词。

④本文引用出土文献,除了句中使令动词,其他释文一般用宽式。

On the Origin of Causative Verb(伻) in(今文尚书)

CHEN Shu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2, China)

The causative verb(伻) in Jinwen(今文) Shangshu is erroneous transformation from Hu(乎)in 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of the Shang(商) Dynasty and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In the Eastern(周) Dynasty, the character pattern was similar between(乎)and(平). And then, Affected by(使) and(俾),the character pattern(平) became(伻). In the Chinese ancient books, Ping(平) was also misread as(釆),(拼) and(荓).

Causative Verb;(伻);(乎)

H141

A

1000-1263(2018)02-0065-0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尚书》学文献集成与研究”(12&ZD155);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基于语素库的汉语支配式双音词构词规律研究”(16FYY010)

陈树,男,1979年生,江苏高邮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上古汉语及古文字研究。

猜你喜欢

补语金文尚书
谦虚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汉英补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