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文本重要词句的奥秘,展示学生思考表达的确切水平

2018-05-26钱东杰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藤野抗争散文诗

钱东杰

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一般指: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有较强的语感和思维能力,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尝试以经典的古文、诗歌(散文诗)和散文教学为例,启迪学生探究文本重要词句的奥秘,理解推敲、发散思维;紧扣文本、读思结合,展示学生思考表达的确切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以经典古文教学为例,基于直译理解重要词句,联系上下文推敲句义

教学长篇经典古文《岳阳楼记》时,我们师生着重探讨了“古仁人之心”与“我”的政治追求;充分比较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差别。

“古仁人之心”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的政治追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前面是这么说的——“其必曰”——这里的“其”指的是谁?这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本段文字提到的唯一人物是谁——“古仁人”;那么实际上这里的“其”指代的正是“古仁人”。文中还提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些都充分表明范仲淹正是借了“古仁人之心”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

二、以诗歌(散文诗)教学为例,通过比较阅读:巩固理解,发散思维

1.比较阅读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比较这两首诗,说说它们的异同。这样的两诗比较阅读,对学生的知识巩固和思维拓展大有裨益。学生之间说得很精彩,有争鸣,有辨析,说得有理有据。课堂是学生的,还给学生,不但更好地展开了课堂,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打开思路,促进理解和表达。

2.比较阅读散文诗《海燕》和《雪》。

这两篇散文诗都是运用象征手法的名篇。《海燕》中“海燕”、“大海”、“乌云”、“海鸭”、“海鸥”、“企鹅”各有契合当时时代的独特象征意义。此文选入教材多年,理解、学习、借鉴文章的象征手法便是一项重点。《雪》中鲁迅先生评述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将这朔方的雪看做人,便有孤独、倔强、抗争寒冷的品格。联系象征手法,则朔方的雪正象征著鲁迅先生孤独倔强、坚持抗争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

三、以经典散文教学为例,补充必要信息,紧扣文本解读,让灵魂接受高尚思想情操的洗礼

要读懂《藤野先生》,写作的时代环境和鲁迅先生的个人经历不可不知。于是我给学生播放纪录片《先生鲁迅》,同时讲解鲁迅的主要经历:求学和生平、父亲的病故以及当时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态度的转变。鲁迅正是在此种情况下,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的出路。在仙台学医时,鲁迅遇见了藤野先生……写作此文时,鲁迅身处厦门大学,正值苦闷、不平的人生十字路口。于是他在这一时期的回忆性散文中(后来结集成《朝花夕拾》)回到童年故乡、回到求学时代,寻找精神的慰藉、求得抗争的力量。《藤野先生》一文亦复如是。通过此文,鲁迅深情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鲁迅为什么会怀念和感激藤野先生?

学生甲:替“我”修改讲义、临别送“我”写着“惜别”的照相!

学生乙:藤野先生关爱“我”,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教师补充:一边是先生对“我”的尊重、关怀,一边是作为弱国人民自己遭受到蔑视、侮辱和同胞的麻木丑态,鲁迅的思想发生了转变:鲁迅认为当务之急是改造国民的精神,而这在当时首推文艺,于是弃医从文。告别藤野先生以后,先生对鲁迅有怎样的影响呢?(鲁迅将先生的照片挂在寓所墙上正对书桌。先生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质和对“我”的尊重关怀不断给我心灵的抚慰,激励着“我”抗争下去,与“文人学者”之流相抗争,坚持写作杂文等,改造中国人的思想品性。)

此文信息量极为丰富,时代、社会、个人经历和思想态度皆熔于一炉,它们与今天的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距离;又要筛定教学范围,从学生需要的角度来定夺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这是此类经典散文难教、文意难以领会的原因。我们教学中,就要适时补充必要信息,紧扣文本解读,让学生的灵魂接受高尚思想情操的洗礼。

猜你喜欢

藤野抗争散文诗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名师新题:抗争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SilentEpidemic
Enabling the Movement
藤野先生谈鲁迅
LOVEIN AN OLDCLIMATE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散文诗创作需要突破
散文诗,放逐心灵的天空和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