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枝词

2018-05-26陶文瑜

苏州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竹刻剑客笔筒

陶文瑜

多年之前,我写作过一次武侠小说,小说中的剑客与联合起来围剿他的高手过招,随手在竹林里折下一竿枝条,心中有剑地见招拆招。剑客离开的时候,将枝条在地上一插,之后走过这里的人,隐隐能听到竹林传来笛声。

现在,我要为竹刻家张泰中先生记一些文字,想起从前的情节,我以为泰中就是将竹枝化出笛声的剑客。

仿佛生活中美好而传奇的婚姻,好多艺术家,都有和各自门类的艺术不期而遇然后结下不解之缘的经历,泰中也是,在学校里漆雕专业毕业之后,意外地分配在苏州扇厂从事竹刻,一路走来,竟已经三十多年了,竹刻是他的青梅竹马,竹刻也是他的白头到老。

竹刻工艺之中,透雕和漏青居多,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透雕和漏青相当于武林中少林武当之类的门派吧,泰中从事的是竹雕浅刻,竹雕浅刻又称“书画竹刻”,一方面最初苏州扇厂所采用的是竹雕浅刻,另一方面竹雕浅刻因为对于书画修养有一定的要求,苏州人似乎情有独钟,江湖上和透雕和漏青相比,从事竹雕浅刻的不多。似乎也没有透雕和漏青那样的声名和声势,所以泰中是孤独的侠客。

张泰中作品

张泰中作品

我见过几百件张泰中先生创作的笔筒、臂搁、扇骨,全是竹雕浅刻的工艺。她们贴切、准确、细腻、周到地传递出文人墨客的心思和个性。文人比德于竹,笔筒、臂搁、扇骨全是文房之中的见识,文人把玩着臂搁,仿佛看到的是镜子里的自己,而一些竹子,因为泰中的一笔一划成为文玩,成为文人的知己。

苏州文人墨客不少,泰中和他们多有交往和合作,书画是表面文章,交往多了,就了解了通过书画反映出来的作者的人生故事和艺术历程,就有了心情和情怀,泰中再进行创作时,不是简单的翻译了,刀笔下的温度,是书画家的题外话和泰中的心里话。所以泰中的竹刻,不能说是泛泛而谈的工艺美术了。

王国维说李煜的词是“变伶人之调为士大夫之词。”伶人之调唱给别人听的成份多一些,技术层面的讲究多一些,士大夫之词,应该是有了境界和格调吧。泰中的竹刻是有境界和格调的。

有一年我去常州的时候,参观过晚清民国竹刻家的一些作品,不少民国书画家的纸上丹青都见到过,现在化笔为刀以另外一种姿态呈现,十分新意。一些我仰慕和欣赏的民国书画家走远了,生在不同的时代,我也没有见到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眼前的笔筒或者臂搁,在老式的书斋里陪伴过他们,是他们的文玩,是我的念想。

也是那一次参观,我看到谭松波创作的臂搁,生机勃勃的晋唐小楷,我的内心十分喜欢。回到苏州之后,我就取了臂搁,由书法家汪鸣峰先生书写之后,交给泰中竹刻。顺便说一句,谭松波是苏州人,据说沧浪亭五百名贤像赞的雕刻,就出自他的手笔。

现在,泰中为我创作的臂搁,象是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或者书僮,我要在电脑前写作或者书画,他就守在桌子边。将来我不在了,臂搁传到我孙子陶最手上,陶最也可以睹物思人,小孩子还会骄傲地说道,看看,汪鸣峰先生,张泰中先生,我爷爷虽然一生平平,却也是往来无白丁啊。

竹枝词“志土风而详习尚”,是由民歌演变过来的诗体。后来经过文人的参与和磨练,闪闪发亮。

猜你喜欢

竹刻剑客笔筒
自制笔筒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鼠来宝”笔筒
图形里的陷阱
做一只怪魚笔筒
浅析现当代嘉定竹刻的发展与传承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
退隐的剑客
祈使句王国“五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