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品德学科的润养课堂特征与实践

2018-05-25罗奕华

求知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合作融合

罗奕华

摘 要:教育的真谛应该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德性的培养。优质的课堂亦应如此,遵循育人的规律,于潜移默化中润泽、培养着学生。品德教学中的润养课堂,就是在教学中创设和谐、融洽和民主的课堂氛围,从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着手,营造多边合作的课堂;从学科课程和校内外资源的融合着手,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成为滋养学生生命的乐园,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品德教学;润养课堂;合作;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1-06

一、以成长规律凝练润养课堂理念

日本的教育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这样描述:教师和学生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在这样的课堂中,教育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默默耕耘,滴水穿石;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获得了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润养课堂正是顺应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创设和谐、融洽和民主的课堂氛围,并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以合作融合形成润养课堂特征

植物的生长既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也需要适合的土壤;学生的成长亦需要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于学生而言,阳光、空气和水,便是教学中和谐、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适合的土壤便是教学中所使用的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润养课堂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其一,润养课堂是合作的课堂。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的课堂,是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的多边合作课堂,为教学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氛围,就如阳光、空气和雨露一般,滋润着学生的成长。

其二,润养课堂是融合的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打造融合的课堂势在必行。融合的课堂实现了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的灵活融合,为教学注入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犹如肥沃的土壤一般,养育着学生的成长。

三、以品德教学开展润养课堂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大。”如何在品德教学中实践润养课堂,让思想品德教育取得“润物细无声”的实效呢?笔者认为,需结合润养课堂的两大特征——合作和融合来开展教学,形成全员参与的合作课堂,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融合丰富教学资源,夯实学生成长的土壤。

(一)合作的课堂

优质的课堂,必定是一个自由互动、全员参与的课堂。从互动的方式来看,应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两个方面,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实效。

1.师生互动的课堂

师生互动是常见的课堂形式,就参与者而言,师生互动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一对一互动、教师和多个学生间的群体互动。

教师与学生一对一互动以问答或评价为主。在品德课中,有效的一对一提问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往良好方向发展。比如在教学《我的中国心》时,身处祖国的学生对赤子之心难于理解,于是笔者通过提问学生“歌词哪个地方最打动他”,学生认为“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这句很让他感动,再顺势总结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品德课堂的评价应以正面评价为主。

教师和多个学生间的群体互动则以视频、音频等教学手段为媒介,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流动。笔者在《我的中国心》一课的教学中,以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音频播放为导入,学生学唱后,笔者与学生一起演唱,在歌曲的字里行间、在师生的情感流动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升华。

2.生生合作的课堂

合作學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指出,一切课堂行为都发生在学生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更强有力。就合作的形式而言,品德教学的生生合作大体包括两种形式:同桌间的小合作和四人以上分工较细的合作。对于小讨论,可采用同桌间的合作,例如《在集体中成长》这一课关于“‘对付赵爽同学的好办法”的讨论,两人之间发言、倾听、补充,让学生在短小精悍的讨论中加深对集体荣誉感的理解。四人以上分工较细的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既可以是情境扮演的形式,也可以是调查实践的形式。例如《一起采集民族之花》的教学,安排学生分小组对几个少数民族进行调查,有的负责搜集图片,有的负责收集民俗,有的负责整理资料,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吸收别人观点的能力。

(二)融合的课堂

润养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融合,这样的融合既包括学科课程的融合,也包括课内、课外资源的融合,只有立体化的融合才是能够为教学带去丰富资源的融合。

1.学科间课程的融合

品德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融合,不仅能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大有裨益。

笔者依据教材的实际内容,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有机融合。比如在《黄河东流水》的教学中,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中的《九曲黄河天上来》,让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利用语文学科知识的渗透,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笔者还将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融合到品德的教学中,极大丰富了品德教学的知识面和知识层次,帮助学生形成了综合的学习思维。

2.课内外资源的融合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品德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因此,教师需注重将品德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的课内与课外联通起来,培养其综合理解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丰富学生品德实践的载体。笔者结合本校的特色活动和实践场所,引导学生将品德所学应用于其中。比如特色科技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科技课程、科技节活动,学生不仅习得了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创新精神,发展了个性潜能。

另一方面,应积极调用校外的资源,丰富学生品德实践的渠道。其一,可结合学校环境实际,挖掘学校周边的人文资源。如在教授了《世界在发展,生活在变化》之后,带领学生参观了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和琶洲塔,让学生在实地考察学习中,了解到城市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其二,应结合课程内容,利用学校附近的社区资源。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社区民主生活的启示》关于民主的内容,笔者邀请了街道工作人员为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社区中的民主管理办法,学生切实感觉到民主管理就在身边。

“梨花院落溶溶月,池塘柳絮淡淡风”,好的教育场景就如溶溶的月色,杳然无痕而又无处不在,好的教学课堂就如淡淡的清风,悄无声息而又撩人心弦。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致力实践合作、融合的润养课堂,以全面夯实学生的品德基础,促进其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吉林:长春出版社,2014.

[2]吴 珍.化品德于春雨,润教育于无痕——谈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4(27):14.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合作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重视情商因素 促进和谐教学
高职院校品德教学量化评定的应用
品德课聚焦教学目标策略探微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品德教师应善于捕捉意外促成精彩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