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苏教版”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2018-05-24潘淼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苏教版

摘 要:在小学低年级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就要激发学生兴趣,并遵循儿童逻辑,进行教材的开发式使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文章论述了在“苏教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从目标性选择、多样化呈现、知识点体验、开放式结局这四个角度出发,上演“故事变形记”,收到了变晦为明、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远为近的效果。

关键词:故事变形;目标性选择;多样化呈现;知识点体验;开放式结局

作者简介:潘淼,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品德学科带头人。(江苏 宜兴 214200)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6-0011-03

在小学低年级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现了品德课程对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回应。“苏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一共出现了21处法律条款,学生在面对这些严谨、平实的表述时,会遭遇理解、感悟的种种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则面临着如何激发兴趣、凸显目标、解决重难点、引领实践拓展的种种困惑。

教材的改变,势必引起教者的思索,带来课堂的改革。儿童在考虑其天性的某种教育条件下,可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他们在学习中乐此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下课,为的是获得讲述故事的机会。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它对儿童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喜欢故事是低年级学生的普遍特征。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并专门设置了“故事屋”栏目,一年级全册教材24课,一共出现了15个故事,占比高达62.5%。

开发、使用这些故事,成为笔者这一年来的研究主题。在教学中,笔者遵循儿童逻辑,研究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学生一起进行教材故事的开发式使用尝试,从目标性选择、多样化呈现、知识点体验、开放式结局四个角度出发,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故事变形记”,收到了变晦为明,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远为近的效果。

一、内容“變形”——目标性选择,变晦为明

在课堂上使用故事的目的不仅是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掌握方法、培养情感、养成习惯、学会生活。因此,故事内容的选择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准则,要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1. 适度增加,目标由弱变强。“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6课故事《孤单的小猪》,旨在引导儿童思考应该怎样和同伴交往。笔者在教学准备时增加了“讲话不文明”“态度不友好”“喜欢占先”等内容,这是班内学生身上曾经出现的几个典型现象,课堂上一经展现,学生就联想起自身的情况。接着,笔者再要求学生想办法帮助故事的主人公小猪改正坏毛病,这其实就是学生反省自我的过程,也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和强化的过程。

2. 适度删减,目标由散变聚。“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5课故事《开心娃娃复活记》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开心娃娃是谁?它怎么死的?它为什么要复活呢?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存在较多困惑,导致教学目标被弱化。因此,笔者删去了复活的情节,聚焦教学目标,将故事改成了《开心娃娃喜欢谁》。随着小猴主动问好、认真听讲、帮助老师等正面行为的出现,开心娃娃对小猴越来越喜欢,将学生的关注点落实到尊敬和热爱老师的实际行动上来。

3. 适度补充,目标由有变优。“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1课《说说我自己》中有个教学难点:“我”是怎么来的?由于很多父母对这一话题讳莫如深,所以在孩子的经验意识里,他们有的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有的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形象地建立科学的生命观,笔者就为孩子们补充了一个教材外的绘本故事《小威向前冲》,通过精子小威游泳比赛得到冠军,赢得了奖品——卵子的故事,有效地解决了难点。事实证明,用儿童思维解决儿童问题,目标达成会更加准确。

二、形式“变形”——多样化呈现,变繁为简

笔者发现,由于教材中的法律条款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被动灌输的状态,一部分理解能力偏弱或者注意力难以保持高度集中的学生就会遭遇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多种教学形式,把烦琐的文字变精简,把复杂的条款变简单,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更深入地掌握相关教学内容。

1. 变条款为图文。“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3课出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条款:“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教学中,教师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连环画带入课堂,学生不仅了解了敬老互助的具体做法,还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另外,教师还鼓励学生用照片或者图画来说说幸福一家人的故事,由此,整个课堂就会显得灵动丰富,温情洋溢,并深受学生喜爱。

2. 变无声为有声。“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爸爸妈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和体会父母的关爱,并懂得感恩和体贴、关爱父母。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先请学生欣赏了一首歌曲《小乌鸦爱妈妈》,使学生在欣赏动人旋律的过程中,听懂了乌鸦反哺的故事,感受着动物之间的亲情,从而激发了爱父母的积极情感和态度。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积极搜索有助于目标达成的动画、影视作品,让无声的故事变成有声的艺术,才能使课堂充满感染力,使教学效率得以大大提升。

3. 变观众为主角。实践证明,让学生亲自出演故事,变观众为主角,更能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能使他们在扮演相关角色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比如,“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体验活动:与规则同行,《七只小猴去旅行》的故事就可以邀请学生上台表演,学生将小猴不守规则的行为表现出来,通过表演,讨论分析后,再请他们重新演绎遵守规则的小猴旅行的经过。由此,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感悟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并学做文明人。学生在演故事的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主观意志,显示自己的生机活力,对规则的认知也从具体到抽象,形成了一种他们能够认同的规范。

三、重点“变形”——知识点体验,变难为易

通过故事的表达和理解、分析和评价,从而形成感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是品德课的重点。在故事“变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组织活动、揭示矛盾、分析评价,通过环环相扣,化难为易,让学生由此及彼、由因溯果、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感受,并深入掌握教学内容。

1. 留白式体验,加深理解。“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1课《小白与小花》的故事结尾,教材把熊医生的话处理成留白,教师正好利用这种留白的知识点设计体验,让学生续编故事,提示学生猜测熊医生会对小白和小花分别说些什么,学生领会并表达医生的话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留白式体验可以变化成连线、判断、选择等形式,也可以变化成辩论、抢答等,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由此,在解惑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实现对行为习惯的培养。

2. 游戏式体验,加深感受。“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6课《小猫照镜子》的故事中,小猫照镜子,“你恼它也恼,你笑它也笑”的场景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故事虽然结束了,围绕知识点的情绪表达和传递的体验游戏又开始了:小朋友们先拿出课前带的镜子,对着镜子做喜、怒的表情,观察镜子里的变化,再请同桌两人合作,分别扮演小猫和镜子里的小猫。这个照镜子体验游戏让学生学会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问题时,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同时领悟到同伴相处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欣赏。

3. 情境式体验,加深掌握。“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二课《小猪胖胖和他的伙伴们》让学生认识了一个不讲卫生的小猪,知道了爱清洁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还不太清楚怎样做才是讲卫生。因此,在接下来的知识点体验中,教师可以创设“刚打完篮球”的情境,指导学生体验洗手六步法,帮助他们学会正确洗手。类似的情境式体验还有:“手足口病的预防”“你爱咬铅笔头吗”“用什么擦鼻涕”,等等,让学生在情境里体验,掌握保持个人卫生的正确方法。

儿童认识的基本走向是从具体到一般,离开具体的抽象是空洞物,儿童只能死记它而不能把握它。而通过故事的“变形”体验,学生就找到了发展自己抽象思维的最佳途径,也掌握了基本办法,形成了道德品质。

四、实践“变形”——开放式结局,变远为近

故事留给儿童很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融合情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对于学生的“异想天开”,教师要给予支持、鼓励和帮助,让他们有成功的实践体验,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将他们的思想放飞在开放式的故事结局里。开放式结局的演绎,可以在课内以“生活小剧场”的形式展开,也可以布置成课后拓展任务。

1. 续编,校园行为悄然变化。“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4课《小熊上学记》以过去和现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照发现变化和进步,从中获得启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续编自己的故事:“小熊的妈妈奖励了很多红苹果给小熊,瞧,每个苹果上还写着小熊的进步呢!老师啊,索性为大家种了一棵苹果树……”接着,教师再把无色的苹果贴纸发给同学们,鼓励他们围绕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品德发展等方面进行努力,然后了解和展示自己的进步,写在苹果上,并涂成红色贴在苹果树上,最后比比谁的红苹果更多,谁的进步更大。于是,“努力”“进步”成了班级的主题词,校园行为的各个方面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2. 创编,家庭习惯自然变奏。“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8课《不玩火 防触电》中,小猴玩烧纸引起了火灾,教学中,笔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可尝到苦果了,从此以后,它就吸取教训,变成了一只特别注意安全的小猴,我们一起来创编故事吧!”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在创编的故事里,小猴努力排查家里的火灾隐患:点蚊香要及时熄灭,不能点在纸上;用电吹风吹衣服时要注意保持距离;电熨斗不用的时候要及时从插座上拔下来……自从这一课后,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的安全意识大大增强,很多家庭习惯都发生了自然而然的变奏。

3. 改编,社会交往焕然变样。“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10课《心中有他人》中,最美的巨人让学生感受到了乐于帮助别人的人是最美的。同样,为这个故事设计一个开放式结局:最美的巨人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住进了我们的心里。今天开始,我们怎么把这份美传递给别人呢?学生围绕怎么和同学友爱相交,怎么和邻居和睦相处,怎么对陌生人友善相待等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展开了积极讨论和实践操作,很多学生从丝毫不顾及别人感受的“小皇帝”变成会为他人着想的“小棉袄”,教学效果明显得以提升。

新教材,新旅途,法治教育的加盟为德育课堂带来了更多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营造儿童文化,选择有助于目标达成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并进行多样化的呈现,引领儿童在体验中提升思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核心素养,激发學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就一定能增强儿童道德与法治学习、践行的乐趣和成效。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苏教版
苏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习题的特征分析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两本教材例题数量与类型的研究
微课与导学案融合构建高效化学实验课堂的实践——以苏教版《化学1(必修)》“溶液的配制及分析”教学为例
微课与导学案融合构建高效化学实验课堂的实践——以苏教版《化学1(必修)》“溶液的配制及分析”教学为例
苏教版初中语文学科课程统整的认识和建议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苏教版初中数学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