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2018-05-2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9期
关键词:醒脑中风手法

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中风是由于脑补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脑功能受损而引起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性病变,临床上称之为脑卒中或脑梗死(脑梗塞)[1]。中风发病急、病情发展快,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多数患者常会伴随一定的后遗症,眩晕便是其中的一种,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使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目前,治疗中风后眩晕的方法较多,效果也各不相同,笔者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眩晕患者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100例作为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7~82岁,平均(66.8±3.7)岁,急性期患者12例,恢复期患者38例;病程2~13个月,平均(7.1±0.9)个月;观察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8~81岁,平均(66.9±3.5)岁,急性期患者13例,恢复期患者37例;病程2~14个月,平均(7.3±0.8)个月;所有患者均经过全面检查,确诊为中风患者且伴随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诶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症状经X线、脑部CT或MRI检查,符合中风诊断标准[2];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目的、方案有足够了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家属代为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其他脑部病变所致眩晕者;对此次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或近期接受过其他治疗方案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凝、降血脂、控制血压、血糖,改善脑部循环等常规治疗。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给予对照组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广东世信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00025)口服,12 mg/次,3次/d,服药2周为1个治疗周期,连续治疗4周。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观察组行醒脑开窍针刺法[3],使用26号一次性使用针灸针(天津亿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津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2270001号)。具体如下:①穴位选择:行针的主要穴位为内关穴、三阴交穴、尺泽穴、风池穴、天柱穴、水沟穴、极泉穴、委中穴、完骨穴和头维穴;根据患者的合并症状,随症增加相对应穴位,如患者合并高血压,则增加曲池穴、足三里穴、人迎穴、太冲穴及合谷穴,如患者合并睡眠障碍,则增加百会穴、四神聪穴。②具体操作:行针前,对刺针和相应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首先直刺双侧的内关穴,入针0.5~1寸,采取捻转提插手法,持续1 min;经水沟穴超鼻中隔下倾斜刺入,深度0.3寸,采取雀啄手法,待患者眼睛湿润或充盈泪水,停止;经三阴交穴沿胫骨后缘入针,深度1~1.5寸,向后斜刺,针尖与皮肤呈45°角,采取提插泄手法,待患侧下肢发生3次抽动,停止;取极泉穴下1寸位置,直刺入针1~1.5寸,采取提插泄手法,待患侧上肢发生3次抽动,停止;尺泽穴直刺入针0.5~1寸,采取提插泄手法,待患侧前臂和食指发生3次抽动,停止;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直刺入针1~1.5寸,采取捻转补手法,持续1 min;四神聪穴、百会穴、头维穴,斜刺入针0.3~0.5寸,采取捻转补手法,持续30 s;人迎穴直刺入针0.5~1寸,采取捻转补手法,持续1 min;足三里穴和曲池穴,直刺入针1寸,采取捻转补手法,各1 min;合谷穴、太冲穴,直刺入针0.5~1寸,采取捻转泄手法,各1 min;行针结束后,留针20 min。每日行针刺疗法2次,持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眩晕持续时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1.5 疗效判定 采用NIHSS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损伤程度进行判断。本量表从意识水平、上下肢运动等11个方面进行评价,总分为42分,评分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4]。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症候评分标准判定治疗效果[5]。显效:临床症状、体症改善明显,证候积分减少超过(包含)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缓解。证候积分减少超过(包括)30%;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不明显,或比治疗前更严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眩晕持续时间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眩晕持续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组别例数 NIHSS评分/分 眩晕持续时间/s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5038.12±3.7921.23±4.077.15±1.275.24±1.67观察组5038.23±3.6818.53±3.61*7.12±1.323.05±1.09*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眩晕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即脑性眩晕,多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中风是导致脑性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中风后眩晕的诊断比较简单,方法较多,以磁共振加权成像为代表的各种影像学手段[6],能清晰辨别病变部位及病变程度,而ABCD2评分以及红细胞宽度,也被用作诊断的参考[7]。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是临床治疗眩晕症的常用药物,对患者中风后眩晕同样有着明显缓解作用,它能够扩张血管,经口服可选择性地增大脑部和内耳血液循环,促使患者内耳和周围毛细血管得到明显提升,增加颈动脉血流量,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缓解眩晕症状[8]。除此之外,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扩张外周血管、加快腺体分泌等功能,有利于减轻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但西药治疗见效慢,且长期服用此药可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影响整体效果。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部位为脑部,其病因为痰、虚、火、瘀、风等,“痰浊、瘀血、肝风”等致病因素致患者“窍闭神匿,神不导气”[9]。《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此,临床治疗以开窍醒脑、滋肝补肾为原则,以舒经通络为辅,而采取规范的针刺手法,对相关穴位施加量化的刺激,能够有效缓解相关症状。

与传统配穴原则不同,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穴位选择,不以阳经为主,而是以阴经穴位及督脉穴位为主,涉及风池、天柱等重要穴位,对于各种病因分型及不同时期的中风后眩晕症均有确切效果。其中,最主要的是风池、天柱和完骨三个穴位。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自脑空穴传来的水汽和湿气达到风池穴后,会胀散并转化为阳热的风气向透镜各部输散,针刺风池穴,可以起到清脑利目的功效;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气血汇集处,针刺天柱穴,行气补血,通络止痛;完骨穴同属足少阳胆经,可将胆经气血全部转化为地部水液针刺完骨穴,可散风通窍;采用捻转补手法,能够显著增加系统血流量,增加脑灌注量,缓解供血不足,眩晕得以解除;三阴交穴主滋养肝肾;内关、水沟二穴开窍醒脑,调神效果好[10];太冲穴是肝经原穴,降逆、潜阳;刺人迎穴可降压;曲池穴和足三里理气活血;合谷穴可改善头晕头痛[11]。与西医治疗方案相比,醒脑开窍针刺法遵标本兼治,辩证施治,更具针对性,疗效更明显[12]。

综上,将醒脑开窍针刺法应用于中风后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状况,并缩短发作时眩晕持续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2] 王净净,龙俊杰.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1-32

[3] 王梅.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中风病肢体关节疼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6, 23(1):120-120.

[3]熊杰,张蒙,郭文丽,等.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运动性失语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6,31(10):1609-1613.

[4]文奎,朱和材,袁浩,等.醒脑开窍针法不同应用时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6):2875-2878.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31.

[6]杨同慧,王光胜,童道明,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急性脑梗死引起的突发性头晕或眩晕29例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24):2866-2868.

[7]孔卫国.ABCD2评分对孤立性眩晕患者脑梗死识别的评价[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6,16(4):276-277..

[8]葛永春,赵合庆.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及短期预后判断的价值[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6,23(6):438-442.

[9]王静, 方永山.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25):123-125.

[10]杨伟林. 从虚实论治眩晕的临证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 36(11):24-25.

[11]杜华,魏树林,张莉.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早期针灸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A02):337-338.

[12]于晓甜, 曾继红.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18(8):14-16.

猜你喜欢

醒脑中风手法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七步洗手法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通络醒脑泡腾片经Nampt/SIRT1/FOXO3途径改善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
漫画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