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2018-05-23张学举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能力培养

张学举

[摘要]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应该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元认知结构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新方法以及设计新的实验装置等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境脉激发创新意识、问题开启创造动机、探究培养创造技能、评价发展创造性思维、整理形成创新机智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

(2018)08007802

创新意识是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课堂教学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途径,其基本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就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简要探讨。

一、境脉引领课堂,激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源泉。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设计生动活泼且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以境脉引领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是有趣的化学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或化学史料,或化学领域中的重大科技成果,或是根据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提出的问题,目的是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和矛盾,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钠的氧化物》教学中设计了滴水点火的实验,学生一片哗然,很大程度上点燃了他们的创新激情。又如,在《原电池原理》的教学中,我用伏打电池带动生日音乐卡播放优美的生日快乐歌,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进而启发他们的创造动机。事实证明,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会得到张扬,进而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同时还能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让学生尽情释放创新激情。

二、问题组织教学,启发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激励和推动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质疑是创新的前提,不会质疑也就谈不上创新。在科学研究中,发现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科学创造和创新的一般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启发、引导和训练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可有效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例如,在《氨气的性质》教学中,先让学生阅读新闻:2004年4月20日

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

厂区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会变得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订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辆消防车……而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新闻材料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氨气有什么危害?能不能对其进行利用?等等。问题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条件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

三、探究主导活动,培养创新技能

新课改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方法的过程来开展教学活动,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设计,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考虑由教师引导探究,中等难度的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难度较小的可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实践证明,通过探究活动,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围绕科学问题,自主、自觉地提出假设,并通过查阅教材或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并验证假设,最终解决问题。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发现的过程,对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创新技能有了新的发展。例如,在《二氧化硫》教学中设计如下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推测出二氧化硫的性质。学生通过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由教师讲解)预测二氧化硫的性质,然后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验证并得出“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酸;可以跟碱或碱性氧化物直接反应;具有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等性质”的结论。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训练,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长期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来设计教学活动,这必定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四、评价促生效果,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想象力。现在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查,特别是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评价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练习,开放性习题和创新应用性习题是创新思维得以发展的催化剂,这样的习题通常要求学生做到一题多解或者一题多变。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用不同思路、不同方法解题,提倡创新解题,使学生体验创新的价值,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一次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习题课上,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两道题:(1)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用NaOH溶液和CO2气体制取纯的Na2CO3溶液,简述其实验步骤。(2)以Cu为原料,写出实验室中制Cu(NO3)2的化学反应式。学生从反应原理、反应条件、试剂选择、操作方法、实验安全、环保、成本等方面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新颖性。

五、整理建构认知,形成创新机智

创新机智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迅速、敏捷、准确、灵活地进行判断并提出假设的能力。而创新机智的形成是学生通过长期积累,并不断总结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要积极地思考,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系统化、概括化的知识与技能,使新知识得到内化,为以后创造性的学习、思考、提问、实践等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建构认知,特别是元认知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或结课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归纳、总结,以便随时调控和优化。在进行知识整理时,教师可以提供某些线索,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核心知识,围绕核心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例如,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课结课时,让学生归纳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的影响有什么共同点;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常数、水解平衡常数、溶度积常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建构认知,形成创新机智。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运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从而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长久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从基础教育入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化学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罗艳)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