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时运用脑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

2018-05-23邹维武王涣群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卫气脑电三焦

邹维武 王涣群

(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脑病科,重庆,402160)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根据国内外文献对此病报道[1]较高,近58%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睡眠问题。主要表现[2]在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睡眠持续时间、日间打瞌睡眠以及睡眠生物钟颠倒等,容易引起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等精神心理的症状,持续发展慢性化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恢复和预后。脑卒中后患者社会角色变换,肢体功能下降引起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活动不方便及自我价值改变引起的不安全感,给家庭带来困难,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伴随睡眠障碍,脑卒中患者出现失眠的50%以上的有再次出现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再度发生。

已有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多于患病后1周内发生睡眠障碍,3~9个月患者均患有睡眠障碍[2],一般持续时间为1~3年。我科采用生物钟与脑电生物反馈结合治疗中风后失眠症86例,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脑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失眠患者86例,其中脑梗死55例,脑出血31例,男48例,女38例,患者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3.5±11.3)岁,病程10~35 d,平均病程(21.5±10.5)d,按患者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实验符合医院伦理会的要求。

1.2 诊断标准

1.2.1 脑卒中诊断标准 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2次修订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和CT或磁共振成像(MRI)定位、定性确诊。

1.2.2 失眠症诊断标准 1)睡眠障碍几乎为唯一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到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等。2)上诉睡眠状况每周至少发生3次,持续时间1个月以上。3)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4)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1]。

1.3 纳入标准 1)经头颅MRI或CT检查确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或脑出血诊断标准;2)患者及其家属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患者经诊断确诊为脑卒中患者伴随失眠;4)患者的年龄均在45~70岁之间;5)治疗前2周未对失眠进行治疗者;6)患者无严重心、肝、肾脏等重要脏器疾病及各类精神疾病病史、非哺乳期的妇女或孕妇;7)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患者因患有精神方面疾病、智力障碍、有痴呆病史等疾病而无法参与本次实验;2)患者患有严重并发症及心、肺、肝、肾功能重度衰竭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基础治疗 2组患者均对所患心、脑、肾脏等重要脏器的基础病症进行常规治疗,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而对本病治疗无相关的药物治疗没有特别要求,针对脑卒中患者均采用一般的针灸推拿治疗和偏瘫肢体康复治疗。

1.5.2 分组治疗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脑电生物反馈21:00-23:00之间选取0.5 h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脑电生物反馈随机选取0.5 h进行治疗。2组治疗仪均来自重庆海坤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失眠治疗仪ES-100H型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治疗,频率主谱范围1.8~2.28 kHz,电刺激小脑顶核,将两个电极置于耳后乳突处,治疗强度:耐受量,5次/周,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周。

1.6 疗效判定标准

1.6.1 疗效评价 患者痊愈标准: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5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质量明显上升,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患者失眠症状减轻,睡眠质量较之前好转,睡眠时间增加低于3 h;无效:患者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1.6.2 量表评定 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评定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睡眠质量。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 结果表明,2组患者经治疗后睡眠状况均有所改善,患者的PSQ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PSQI评分要对于对照组患者,以上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更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失眠状况。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9.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47%,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提示针刺疗法对于改善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有明显优势。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注:2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3 讨论

睡眠医学和时间相关,睡觉的开关系统即阴阳开关的关系。内经最早认识人体生理节律与自然界阴阳变化息息相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明确提出时间节律(阴阳开合)对人体态势的重要性,在不同时间阳气的状态是不一样的,“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了机体阳气的运行有盛衰的变化,与人体睡眠相关,是人体的基本运行规律,周而复始,不断变化;故《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夜半为阴隆,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隆,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灵枢·营卫生会》)成为中医时间医学在治疗不寐中的运用基础。

与卒中睡眠相关的最核心的神经递质,位于视神经交叉处上方的一对细胞团[3],相关的激素松果体大约在晚上21∶00开始分泌褪黑激素,使人产生睡意,早上7:00左右开始停止分泌,使人觉醒,人体的“生物钟”[4]在22:00-23:00将有一次低潮性睡眠,从而达到睡眠关的状态,增加总睡眠时间及S3、S4期睡眠,达到较稳定的睡眠。核时运用生物钟理论,睡眠开关在时间上保持动态平衡,睡眠和觉醒两个周期性动态转换维持人体的平衡。《灵枢·大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冥矣”。卫气运行与失眠相关,失眠的发生当与卫气不能有规律地出阳入阴。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亥时,人定,阴极阳生,重要的转折点;是指晚上21:00-23:00之间,这段时间是三焦经当令,三焦经最旺,三焦是五脏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亥时三焦通百脉。人能在亥时睡眠,则百脉可休养生息。亥时过后,就是子时,古人认为子时(每晚23:00-1:00)阳气初生,这时应进入深睡眠[5],这与现代医学褪黑激素分泌相一至。在亥时给患者脑电生物反馈,当低频电流传入大脑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内抑制过程与褪黑激素分泌达到同步,与卫气入阴达到同步,从而诱导和促进生理性新的一天就开始了。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候,调养生息,让身心达到一个最和谐的降状态,开合统一,升降统一。同时此诱导睡眠有暗示作用。综上所述,在核时运用脑电生物反馈诱导睡眠,借助人体昼夜节律,于晚上阳消阴长之时运用电子生物反馈,因势利导,阴静则阳得以养,平逆夜间相对亢盛的阳气,促使卫气由阳入阴,恢复卒中后失眠患者规律睡眠[6]。

参考文献

[1]张远惠,袁强.失眠的诊断及治疗[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6,23(3):153-156.

[2]费英俊,赵忠新,范伟女,等.轻度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和失眠者药物干预的疗效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35(2):212-215.

[3]Ilmin Kwon,Han Kyoung Choe,Gi Hoon Kin.Son and Kyungjin Mannalian Molecular Clocks[J].Experimental Neurobiology,2011,20:18-28.

[4]朱钦士.人体是如何感知时间的——谈谈“生物钟”[J]生物学通报,2013:48(9):14-21.

[5]额尔敦.论睡眠与生物钟的正常运转[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12):131-132.

[6]肖晓玲.不同时间电针治疗失眠疗效比较[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5.

猜你喜欢

卫气脑电三焦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基于脑电的意识障碍重复经颅磁刺激调控评估
基于脑电情绪识别的研究现状
Bagging RCSP脑电特征提取算法
脑电逆问题在运动康复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