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界的“钱学森之问”
——读周琦《回归建筑本源》

2018-05-22顾孟潮

重庆建筑 2018年4期
关键词:钱学森建筑师短文

顾孟潮

该书为2018年1月刚上架,是我刚买到的三本小书之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如今,它已成为我喜欢带在手边随时翻看的小书。正如刘先觉先生在书的序言中所说,“此书虽小,意境犹新”,有着文章简短,言简意骸;涉及范围甚广,大到城市化,小到建筑遗产改造;从本质上解剖建筑实质;既重视古代建筑也重视近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等特点。

作者尤为关注从人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看建筑,这个特点吸引着我。全书收入27篇文章,除了4篇原系刊于《建筑师》杂志,其余23篇均为作者近年来专为《建筑与文化》撰写的文章。在“唯钱是图”的风气下,能够如此关注建筑文化普及工作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如作者以“中外建筑师的此消彼长”为题提出了“周琦之问”(见该书第52-54页)。2012年写出的这篇约1500字的短文,开头几百字便连续提出了周先生考虑良久,语重心长的六个问题:

一问,直至目前,中外建筑师,相比,在劳动强度,设计质量,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有较大的距离,原因何在?

二问,在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新建筑平台上,有多少中国建筑师,真正参与原创设计,受到应有的尊重,并得到公平的待遇呢?

三问,中国建筑师群体应该如何认识自身的优势和缺失?

四问,外国建筑设计在中国还能走多远?

五问,何时中国自己培养的建筑设计师,能够有能力在最重要的国家级大型建筑中担当主角?

六问,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让中国建筑设计师在可见的未来走上舞台呢?

这六个问题也是在建筑界存在已久的问题,需要全社会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才能逐步解决。回答此六问显然靠一篇短文是无法完成的。

作者深知提出问题并不比解决问题容易。于是,在指出下列现象的同时更提出了类似“钱学森之问”那样的问题:

作者举出1925年,吕彦直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orphy)的助手,在南京中山陵设计中以钟形整体布局和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打败了享有盛誉的老师,年仅30多岁主持设计了这个恢宏的陵墓建筑工程,不能不说是一项历史纪录。同时,20世纪30年代初仅有百人规模的第一代建筑群体,在当时的中国土壤中很快掌握了先进的设计方法和理念,设计出一大批经典建筑的现象。让读者思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笔者认为,这意味着作者提出了第7个问题,即建筑界的“钱学森之问”。

为了回答如何改变这种情况的问题,文章最后6百字概括地说: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建筑教育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能力;

第二,要教育业界和领导者,中国建筑设计师在成长,应当给中国建筑师更多的实践机会;

第三,要有一致的产业政策,不能放任恶性循环,要公平尊重建筑师的劳动价值;

第四,要注意提高建筑行业高素质人才的人均产值。

可以肯定地说,这里提出和回答的问题都是值得社会关注并且迫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中国即将实行“建筑师工程负责制”的形势,使回应建筑界的“钱学森之问”的行动更显迫切。

责任编辑:黄定坤

《回归建筑本源》

周琦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定价:30.00元

猜你喜欢

钱学森建筑师短文
钱学森
胖胖的“建筑师”
钱学森之答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KEYS
Keys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钱学森的家风
短文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