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2018-05-21刘文娟

世界家苑 2018年4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研究综述思想政治教育

刘文娟

摘 要:在“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顺应形势,对以往研究进行梳理,适时进行协同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载体,协同创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应然选择。在“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必须要按照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要求,“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论体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组织、协调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各种元素,使其更好的发挥正向合力,使其能够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整合性的问题,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协同创新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进行界定,他认为协同创新就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是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经过长期的工作和思索在斯图加特大学的演讲中首次引入了协同学一词。1971年,又与其学生兼合作者格拉哈姆在“Umschau”杂志上发表的题为《协同学:一门协作的学说》一文中正式表达了“协同学”的主要概念和思想。认为协同学即“协同合作之学”。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有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但国外研究也有涉及到网络信息化对道德价值观带来的影响。Mamoon(2013)在《Impacts of Internet andSNS on Morality of Youth》 一文中提及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多元化丰富了青年的精神世界,他们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实现了更自由全面的自我认知和伦理价值观的建构。《Third Meeting of the Network for Moral and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Latin America》(2010)这篇文献则提出网络将公民道德教育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

(二)国内研究综述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創新……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把协同创新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次。此后对协同创新的研究逐渐增加。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最近几年新兴的研究领域,最早始于2013年,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与协同创新的逻辑关系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与协同创新的基本特征之间存在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王海建,2013),思想政治教育各因素之间目标的一致性、系统的开放性、机制的协调性、作用的非线性,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协同创新的理论根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协同的逻辑起点是将教育实践的目的分解为一系列相关的有序目标(王学俭,2014)。

2、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协同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实现育人功能,就必须创建成熟的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包括学校相关部门、各领域专业教师、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学校的招生、管理、培养、课程设置、就业政策上的协同创新机制;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上的协同创新机制;高等院校及相关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的协同创新机制;高等院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王海建,2013)。同时应当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开放机制,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平台,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成果反馈(王学俭,2014)。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协同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加之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统存在的不足,因此需要借鉴协同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借鉴并综合运用涨落方法、协同竞争方法、序参量方法、协同支配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协同创新(杨睿,201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协同主要包括: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多学科渗透教育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相结合等(徐菁,2015)。

4、“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国内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互联网+”背景对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尤其是“互联网+”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助推力:通过平台的便利性、思维方式的启发性、形式的创新性和信息承载形式的灵活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更加现代化,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趣味性、针对性及实效性。但是,将“互联网+”背景下蕴含的互联网思维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机制创新”具体结合起来的研究论题尚不明晰。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上述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研究框架尚未形成统一体系,已有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系统性、研究手段和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且已有研究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就目前检索情况来看,从“互联网+”视角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文献数量非常罕见,研究较为薄弱。

参考文献

[1]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J].王海建.探索.2013(2).

[2]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J].王学俭、李晓莉.甘肃社会科学.2014(5).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研究综述思想政治教育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