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阐述学校“自己”的课程表达密码①

2018-05-16徐芳

中小学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素养课程学校

徐芳

课程是立德树人的载体,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抓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如何让学校课程真正为学生服务,实现校本化表达?如何开发因地制宜的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如何从学科实施到课程创生……面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诸多问题,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诠释,同一所学校在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思考与实践。在不断地审视与追问之后,我们的思路逐渐豁然开朗、回归本源—真正的课程,应该基于“自己”、发展“自己”、成为“自己”。

一、基于“自己”:文化认同,领先一步的课程行动

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地处城郊结合部,是一所“三新”小学—学校新,从无到有、完全新建、不满五年;教师新,每年新老教师比例接近1∶1,平均年龄基本保持在27周岁;学生新,生源主要为拆迁安置小区的居民子女,以及随父母务工落户的“新市民子女”,另有部分通过“积分”入学的非户籍人口子女,学生户籍地分布广泛。

建校之初,我们经历了一次失败的课程体系架构过程。2014年初,也即建校第二学期伊始,我们便开始宏观架构学校的课程体系。基于人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素养、艺术素养、实践素养,我们打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界限,将之合并归类,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必修)、拓展性课程(特需),借助综合性课程,拟通过整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互动式学习来進一步促进儿童五大素养的形成(见图1)。

在自上而下架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不断质疑自己:这样的体系是否恰当?分类是否完善?一方面又贪大求全、急于推进。真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面铺得较开,加之课程的实施形式不明确,实践指导功能不强,又不是来自教师的内心需求,所以课程毫无生命力,大家茫然而疲惫。

带着诸多困惑与失败感,我们开始反思—我们建设课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课程而课程?在反复思考、碰撞之后,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学校课程,应该从本校的文化主张出发,不断发展“自己”、成为“自己”。

那么,我们的文化主张是什么?这“主张”是基于什么而产生的?有多少内涵的深度?能否被师生理解、认同与接纳?能否转化为大家的思维方式与行走轨迹,成为师生共同的愿景?我们深谙,一所学校的开启便是文化的开启。因此,我们以鲜明的文化自觉不断挖掘“江”“帆”与教育的链接点,提炼了校训“千帆竞发”,教风“推波助航”,学风“快乐启航”;将办学愿景定位为“一所有童趣味、书卷气、人文情的学校”—童趣味是孩子的味道,书卷气是读书的味道,人文情是生活的味道。围绕“校园三味”,我们明确提出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不论何时,人,总在中央”。

文化基因确立后,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系统呈现。我们紧紧围绕学校当下的发展现状与需求,每年设定一个文化主题,采取分步、分段落实的策略。比如:2013“团队融合文化年”,2014“环境建设文化年”,2015“课程建设文化年”,2016“书香建设文化年”,2017“制度建设文化年”,2018“优质学校开启年”……围绕这些文化主题,我们前置思考、系统谋划、有效跟进,以长跑的姿态、清醒且自律的方式调整好前行的节奏与步态。

文化认同让各美其美的人拥有了集体的朝向。大家有意识地将当下的生活与不断奔流的历史勾联起来,将每一个今天置于学校的历史长河中来考量。

二、发展“自己”:教师抱团,向上生长的课程力量

课程建设是团队的行走,需要每一位教师发出源自内心的真实的声音。

江帆小学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驿站,如何让醇厚的江帆文化在教师中落地生根有力量?2015年,我们开展了“江帆创客联盟行动宣言”征集活动,全体教师参与其中,一句句高度凝练、富有内涵的“江帆格言”应运而生—“打开自己,映照他人”“让自己成为正能量的中心”“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重要他人”“迷恋团队共成长”“想就一起想,干就一起干,飞就一起飞”“风动、帆动、行动”“相信自己,相信伙伴”“每个角落的每个人都很重要”……具有江帆特质的“宣言”成为引领教师思想的一座座灯塔。会创新、能实践、善分享的我们热衷于“大家一起做”,这个过程既是提升个体思考力的过程,更是学校文化聚向的过程。

在实现管理扁平化运作的过程中,我们开发了教师专属课程“我是校长微观察”。每学年初,全体教师三三两两自由组合、自主申报,形成观察小组;每个小组执勤两周,每天以“我是校长”的眼光去观察校园,捕捉亮点,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参与学校同期的行政例会,并且在两周一次的全体教师会上做10分钟的微观察报告。各个组的微观察报告视角不同、方式多样,既是微经验发布,也是微问题解决,而每一次报告会后的即兴点评更是充满向上生长的力量。“我是校长微观察”不止于观察,更是发现、关注和凝视,这是一个动态交互的过程—“我”看见“你”的风景、“你”的美,而且去发现“你”如何成为了“你”;更重要的是,从“你”那里看到“我”的潜能和未来。“我是校长微观察”已开展了十季,从最初的散点观察,到逐渐聚焦于对一个年级、一个班级乃至某一原创课程的观察,一幕幕鲜活的场景,见证了江帆教师的行动力与思考力。

我们跨界引入、整合研发教师研讨课程“私人董事会”,探索校本培训的新路径。围绕某一现状或问题,我们采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方式开展话题圈系列活动,不断思考、深入辩论,引领教师自觉关注实践中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建筑即课程”便是其中的一个案例。全体教师一起参与讨论,持续开发学科化景观等课程资源,规划、创生了具有江帆“模样”的系列校园温暖小景,构筑了课程化的校园,为学校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个温暖的现场。比如:“小码头”“远航吧”是仪式课程的实践场,“小农庄”“小花房”“山水湾”成为项目统整课程的实践基地,“诚信屋”“童玩角”“棋趣园”俨然伙伴课程的秘密基地,“怡然庭”“梦想岛”则成为学生自创课程的舞台……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课程在萌芽,置身于中央的人在生长。

三、成为“自己”:落点恰当,特定内涵的课程表达

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在于能否“倾听、呼应、匹配”,从而在孩子的学习需求与未来期待之间找到平衡。我们通过系列的草根研讨,最终形成共识—课程,是一种生活;儿童,是课程生活的主角;我們需要建设有温度、有创意的课程。由此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课程生长点—“一帆”微创意课程,并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1. 设计“一帆”微创意课程体系

“一帆”源于孩子们的创作。2014年5月,学校开展了“江帆小学校园吉祥物征集活动”,江帆学子人人参与,最终海选出阳光、可爱的卡通形象“一帆”。由孩子们命名的“一帆”,与江帆小学的校名、楼名一脉相承,源自王湾的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蕴含“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基于“给每一位孩子带得走的能力和留得下的素养”的追求,我们为“一帆”们赋予了校本化的核心素养—“童趣味、书卷气、人文情”,三者分别呼应“健康生活、实践创新”“学会学习、科学精神”“人文底蕴、责任担当”,由此构筑了学校课程培养目标。

在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中,我们强调“人在中央”,其内涵是指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能成长,每个人都是唯一而独特的。其外延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人”,即每个孩子成为自己、成长自己、成就自己;二是“从”,即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彼此的同伴;三是“众”,即每个孩子都能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学会合作共赢。

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而适宜的生长养分,我们基于学校现实,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与教师的特长优势,编制了系列短而精、小而活的课程,并将其称为“一帆”微创意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对儿童创造、探索精神的关注,强调表现形式的童趣、独特、吸引人,课程的呈现方式既是静态的、物化的,更是动态的、人性化的。

我们以课程的名义重新定义学校,创生课程文化标识“江帆号”,融入“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江帆创业主流文化,把整个学校当作一条扬帆远航的大船,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连接、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课程集群。从散点状、以增减课程门类为主的1.0版,到条线形、以开发特色课程为重的2.0版,直至“鸟巢状”、以多维联动为标志的3.0版,“一帆”微创意课程体系的构建始终在且思且行、且行且思的状态中进行。与此同时,我们依托SWOT分析,理性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内、外部优势与劣势,不断为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思考。

2. 创新性实施“一帆”微创意课程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强调以儿童的视角、课程的视野、文化的视域,让校园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处处彰显其功能。教师“一岗双责”,学科人亦是德育人,将学科的力量融入德育中,让活动拥有课程的品质。

每学年末,我们如约开启“一帆”微创意课程自主申报,教师们基于前期的实践现状、依据自身的研究专长,利用假期反思、规划下阶段拟开设的课程—课程目标的界定如何更清晰?如何系统设计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方式如何多样呈现?课程展示形式如何有效实施?课程纲要如何合理编制?一系列的思考催生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悄然变身为课程的领导者。新学年伊始,“一帆”微创意课程超市如约“开张”。一张张各具特色、图文并茂的原创课程宣传海报在为孩子们提供丰富选择性的同时,更吸引着大家参与到课程的实践、研究中来。在课程超市里,学生根据各自的个性发展需求在相应课程群组中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甚至自主开发自创课程。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具有文化的力量和心灵的温度。它应该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生长点,坚守儿童立场,让课程基因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无论大小深浅,这些课程都应该生动而温暖,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表达密码,应该更适合自己的学校!

注释:

①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规划立项课题“城郊结合部新建小学‘微创意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编号:D/2015/02/168)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素养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