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优化策略
——以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学文献资源建设为例

2018-05-16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藏学重点学科西藏

张 淼

(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 陕西咸阳 712082)

重点学科是高校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和科研水平的主要标志,体现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动力。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中心,承担着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信息支撑的职责,必须能够为重点学科的发展提供较为完善和系统的文献资源保障。

高校的重点学科,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之分。[1]构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必须明确各级重点学科文献保障标准,掌握本校重点学科的结构和特点,深入了解本校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状况,分析文献需求,确定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收藏计划和目标,适时调整文献资源体系的结构。

西藏民族大学是全国成立最早的民族高校之一,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活动始终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为中心,具有浓郁的西藏地方民族特色。学校现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和中国史4个硕士一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1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4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近年来,随着科研活动的发展,学校组建了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亚研究所、旅游研究所等科研实体,其中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科研平台8个。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始终围绕学校重点学科的发展,以藏学、民族学为核心构建的馆藏资源体系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文献资源保障,但在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仍然存在着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学文献资源建设现状,拟提出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优化策略。

一、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学文献资源馆藏分析

(一)藏学文献资源馆藏现状

1、实体资源

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主要采购方式包括现采、零购、捐赠、呈缴(本校专家学者作品及毕业生学位论文的提交)等,截至2016年12月7日,图书馆已入库纸质文献中,与藏学、民族学研究相关的各类图书共计58220册,包括藏文图书27243册,汉文图书30759册,英文图书218册。纸质期刊、报纸订购250余种,一些重点报刊如《西藏日报》汉文版可回溯至1958年,藏文版可回溯至1956年,是非常珍贵的学术资源。因学校的民族性特征,我校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多涉及藏学或民族学研究,目前收藏的955册本校硕士学位论文中730册与藏学研究相关。

2015年4月,西藏民族大学南亚研究所成立,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和中央确定的“一带一路”战略,确定中国西藏与南亚国家政治与外交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及西藏对南亚国家的传播研究为主要研究任务。据统计,目前国内及港台地区正式出版的中文南亚研究相关专著约有3200余种,其中关于印度的文献约2300余种,占总数的70%,南亚专题研究资料占10%,其他如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国、不丹、锡金等合计占总数的20%。其中2013年之后出版的专著约500余种,占总数的16%,年平均出版150余种,这与习近平主席2013年首倡“一带一路”战略密切相关。这部分文献因过去购书经费有限及对藏学研究地理区域理解的局限性,图书馆在2015年12月之前仅收藏有159种,缺藏率达96%。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开始关注“一带一路”和南亚研究相关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基于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完整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原则,通过比对国家图书馆馆藏数据,陆续通过多种渠道补订缺藏图书,并初步取得一定成果,预计在2017年完成这部分文献的查漏补缺工作,今后的采购工作也将延续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完整性原则。

2、虚拟资源

近年来,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大力加强网络化和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采取引进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了合理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购买各类数据库四十余个,其中外文库5个,内容已基本涵盖我校所有学科专业,其类型以全文数据库为主,包含期刊、图书、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多媒体资源等各类能及时反映最新学术成果的电子资源,基本保证了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活动所需学术信息内容。为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图书馆以馆藏特色资源为基础,自建了“藏学图书全文数据库”、“藏学专题全文数据库”、“藏学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少数民族古籍数据库”、“学者文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多种类特色资源,包含全文藏学电子书9889种(其中藏文电子图书1520种),期刊论文107692篇,学位论文1298篇,西藏视频文件302个,西藏图片531幅,西藏音频文件465个,学者文库数据199条,网页全文数据50652条。这些资源集中反映了当前国内藏学、民族学研究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前沿,利于研究者对藏学文献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

3、合作资源

高校图书馆多以共享资源作为本地资源的三级保障,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通过多种方式拓宽资源共享渠道,已先后加入陕西省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系统、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2001年以来,全国先后有9所高校为西藏民族大学提供了对口支援服务,各高校出版社15年来共计捐赠图书196284册,价值5140205.00码洋,9所高校图书馆也通过VPN等方式提供了资源共享服务。图书馆借助对口支援高校的信息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在文献资源建设、科研学术交流、业务技术交流等方面获得了较大帮助,缓解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压力,提高了整体建设水平。

(二)藏学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馆内藏学文献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但随着一流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藏学文献资源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图1: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学纸质图书柱状图

表1: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学图书分类统计表

从图1可以看出,藏学图书收藏总量充足,但外文资源有限。纸质图书中藏文图书占46.8%,汉文图书占52.8%,而英文图书仅占0.4%。从学科结构分析,自然科学类藏学图书收藏不足,表1中自然科学类图书合计4495册,只占总量的7.7%。

此外,纸质期刊报纸收藏品种丰富,但没有相关外文期刊订购,多种期刊也没有连续订购,缺期较多。电子资源依赖综合性数据库和自建特色数据库,造成资源结构的很大缺陷。

2、部分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存在严重漏藏、缺藏现象

由于采购人员学科素养的局限性,忽略分支学科或跨学科研究资源的采集,一些出版年代较早的纸质文献已无法获取原版文献。在收集整理的南亚纸质图书资料中,1980年以前出版的文献占19%,最早的文献出版于光绪年间,这些文献很难收集齐全,只能以复制件的形式尽力收集。一些重要的电子资源,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建成的《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协定数据库》、《2000-2013年中国周边贸易环境监测指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建成的《南亚研究季刊数据库》、《南亚所师生研究成果库》、《国际关系研究期刊数据库》、《国际关系及南亚研究图书资料库》等即没有引进,也没有与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共享机制。

3、未能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进行深度揭示与开发利用,尤其是藏文文献的开发利用率极低,也未能对资源利用进行客观评价

图2:近五年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学图书借阅量统计

文献的读者利用率是衡量文献采访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图2中近五年馆藏藏学纸质图书年度借阅人次和借阅册数呈逐年上升状态,但2013-2016年增长幅度较小,2016年还有所下降。与学校藏学研究发展趋势相比,差别不大的增长幅度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目前馆藏藏学文献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资源保障作用。由于语言障碍的因素,藏文文献利用率不高,这部分文献亟待深度开发。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资源评价体系,现有采访机制没有随着重点学科的发展及时调整,藏学文献资源建设能够满足传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但随着学科交叉融合而大量出现的新的文献需求并没有从这些文献中获得满足。

4、缺乏区域联盟合作,造成联盟内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

根据西藏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协商,西藏各高校图书馆藏学文献资源建设本应各有侧重,比如,西藏大学图书馆侧重藏文相关文献完整收藏,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侧重汉文藏学文献的完整收藏,其他几所高校图书馆侧重各自学校的专业特色,通过区域联盟合作构建完整的藏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但实际工作中,联盟各成员馆资源重复订购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重点文献资源种类单一,藏学文献馆藏以纸质图书、学位论文和各类电子资源为主,缺乏重要的实物、文字、录音和影像资料等多类型资源收藏,实体馆藏和虚拟资源都缺乏外文文献收藏。

5、重点学科的发展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藏学”(Tibetology)概念泛指有关藏族文化的学问,不强调它的独立学科地位。[2]藏学本身具备了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特性,与之相对应的藏学文献资源在学科范畴上具备着结构松散的特点。藏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也具备开放性和动态性特征。201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有19个专题研讨围绕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对西藏可持续性发展等专题进行讨论,既有国际视域下的南亚文化通道建设方面的大文化探讨,又有专项的贝叶经研究、宗教文献研究等立足文化本身的内部结构和特色研究[3],充分显现当代藏学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跨区域、跨文化和跨国界的发展趋势。而作为一所高校的重点学科,藏学也从分散的个体研究逐渐发成有规模有组织的团队式研究,2011年至今,西藏民族大学相继成立了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西藏社会和谐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西藏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重点实验室、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藏学研究内容延续传统的藏族文化研究并扩展到与西藏相关的各个领域,藏学地域研究也从单纯的国内藏区研究扩展到环喜马拉雅山区及西藏周边国家,并紧紧围绕西藏区域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强调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重点学科发展的科学化和动态性对图书馆采购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体系的合理构成

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心,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体系则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核心,应该是一个具备完整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特征的开放系统,随着学科的发展能够不断地输入新的信息内容,优化资源结构,强化文献资源保障功能。

(一)以文献需求调研为基础,注重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体系的开放性

学科建设本身具有不脱离实际的现实性、开放性,重点学科既要延续传统的研究内容,也会与现代各学科交叉而形成新的研究领域。高校图书馆要保障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文献需求,应以学科为导向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定期对重点学科文献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及时调整文献资源建设机制,对相关学科文献资源进行查漏补缺,开辟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文献资源建设。从宏观层面应注重资源的开放性、完整性,从微观层面注重资源的动态性和特殊性,进一步促进文献资源建设的学科化趋势,使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体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具备与学科发展相匹配的可持续发展特征。

(二)注重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体系纵向结构的合理性,满足不同层次的文献需求

在纵向结构上,文献资源通过不同文种、不同学科以及不同年代来反映学科的发展和融合。[4]重点学科的发展涉及教学和科研两个层面,构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体系尤其要重视其纵向结构的合理性。要保障教学工作和普通读者的基本需求,也要关注专家、学者的高层次需求;要保障密切相关学科的文献需求,也要关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文献需求;要保障汉文和民族文字文献的收藏,也要重视外文原版文献的收藏。尤其应注重电子资源整体结构的合理性,构建包含事实型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文摘索引数据库的电子资源体系,满足科研工作不同阶段和深度的文献需求。

(三)注重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体系横向结构的优化,充分满足读者需求

西藏民族大学2011年成立的西藏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确立了光信息处理与西藏环境监测、科学可视化与西藏文化传承两个研究方向,在未来发展中,将关注地表植被、农作物以及冰雪覆盖变化的监测问题、西藏地区蝗灾遥感预警机制问题,拓展高光谱遥感与西藏地表监测方向。这些研究内容是随着近年来学科的交叉发展,以及高维空间信息与遥感影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图形图像处理与识别、光电检测方法及信号处理、传统建筑保护、光电子器件与微结构、藏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移动通信与无线通信技术等研究方向人才的批量引进逐步发展起来的,将对图书馆产生全新的文献需求。重点学科往往具有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特征,图书馆应关注学科发展变化,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及时补充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源,提高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体系的保障能力。

三、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优化策略

学科建设的方向决定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方向,在宏观上指导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高校图书馆应始终围绕本校的学科建设,以重点学科和文献需求发展为基础来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从改进资源建设机制、完善资源构成、科学评估资源质量等几方面优化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将进一步促进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学科化趋势。

(一)以学科服务为导向改进文献资源建设机制

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学文献以完整收藏为基本原则,一方面,采访馆员定期对核心出版社进行查漏补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南亚大通道建设、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丝绸之路”研究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藏学学科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许多出版社相继出版了重要的藏学文献系列。另一方面,采访馆员局限于个人学科素养,往往只选择带有“藏”字号的文献,而忽略了题名中不含“西藏”、“藏族”等关键词的文献,以及不同时期蒙藏、满藏、西夏的相关研究文献,前期对于南亚、中亚文献的忽略也对当前的查漏补缺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困扰。鉴于此,开展全面深入的重点学科调研和文献需求调研是构建重点文献资源体系的首要工作。

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学科服务工作,学科馆员与各个院系建立了常态化的紧密联系,负责学科资源的及时推送及读者需求的反馈传递。以学科馆员调研为主、以读者荐购数据为辅,采访馆员统筹资源采购工作是理想的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学科馆员应针对性的主动开展重点学科及文献需求调研才能更好地全面把握重点学科的发展规划,跟踪前沿文献需求,并及时将需求变化反馈给采访人员。开展读者荐购服务,使院系师生适度参与资源建设工作,对文献采访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保障学科专业资源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采访馆员负责梳理资源建设现状,掌握重点文献出版发行状况,分析学科馆员调研资料和读者荐购数据,确定重点学科资源建设的目标和范围,制定规范化学科文献资源发展规划,并定期调整,开展有效的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

(二)完善重点学科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多通过构建以纸质资源为基础、以数字资源为保证、以共享资源为补充的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来为重点学科提供文献资源保障。除了要注重本地馆藏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的合理构建,基于区域民族性、地域性的共性特征,往往区域联盟能更好地完善重点学科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有效性。藏学是西藏高校共同的重点学科,但各校又各有专业侧重,要用有限的经费尽可能满足无限的文献需求,以联盟为基础的“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开放共享”合作建设模式将能为重点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源保障。西藏民族大学的外文文献需求基本上是依靠文献传递服务满足的,据统计,2014年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利用西藏CALIS文献传递服务对外发送服务请求130件,满足率87.69%;2015年对外发送服务请求141件,满足率90.07%;2016年对外发送服务请求97件,满足率91.75%,事务数量不多,但满足率在逐步提升。尽管信息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共享体系庞大的资源基数,或与区外高校相比,统计数据也反映了对外部资源利用的有限性。要进一步完善重点学科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除了广辟共享渠道促进合作,还要积极宣传推广资源共享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共享资源对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保障作用。

(三)合理构建重点学科资源体系的整体框架

西藏民族大学藏学文献资源建设从纵向结构看,外文资源、开放资源、二次文献数据库建设仍不足;从横向结构看,自然科学类跨学科及交叉学科文献有待补充。构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体系应加强读者参与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深度和强度,除了常规的读者荐购,向重点学科教研室、研究机构呈现电子或纸质的多类型书目以供选择,也可以增强读者需求的导向作用。适应读者电子阅读和碎片化阅读需求的增加,应适当提高电子资源的购买比例。扩大重点学科信息建设范围,重视开放资源的推送和利用,将开放获取资源纳入数字资源建设计划,建设机构库收集本校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提供网络OA资源导航,提供科研数据的保存、分享、挖掘服务。同时还要重视重点学科资源的宣传推广,定期整理与推送,与学科服务相结合提高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构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评价体系

随着学校重点学科的发展,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学文献利用率呈稳步上升状态,藏学文献资源建设为藏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但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科学评价藏学文献资源保障状况,不利于有针对性地提出资源建设调整策略。馆藏评价可以衡量高校图书馆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服务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保障高校的科研水平。文献资源评估工作应以服务为根本、以资源为基础,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规范化、制度化的资源质量评估工作,并以此为依据实施于重点学科资源建设,从文献数量、类别及比例、语种分布等方面优化资源结构,测定重点馆藏建设现状并找出问题,及时调整建设策略,增强重点馆藏与科研方向的匹配程度,提高各类资源的订阅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园春.论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保障体系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

[2]罗布江村,刘勇,万果.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科建设的特色之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3]万果.藏学学科再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蒋岩波.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区域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以江西省昌北高校图书馆联盟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11).

猜你喜欢

藏学重点学科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金·史密斯藏学文献馆古乐谱辑录与研究
2021年全国报刊藏学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上)
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
王尧:新中国藏学风雨60年的记录者与实践者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