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影像、精神问答与青春抚慰
——评电影《无问西东》

2018-05-16王晓旭

艺术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陈鹏西东光耀

王晓旭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它既可以将历史与现实以诗意的方式呈现,亦能够将人性与精神糅合到光影交织的时空维度里。2018年初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方式,讲述了清华大学百年流转中的四段青春故事。这部由互联网公司企鹅影视出品和主控的影片,短时间内通过新媒体平台持续发酵,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并获得了市场与口碑的巨大成功。本片名称源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而其创作初衷也是为迎接清华的百年校庆。从主题上看,《无问西东》无疑是一则典型的“命题作文”。然而,在年轻的女性导演李芳芳执导下,它却以极具特色的艺术张力,超越了人们的期待和想象。作为一部校庆电影,完成五年后的姗姗面世算是一段任务的完结;而作为一件艺术品,它所发散出的美学意味和文化意义,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影像画面的诗意建构

正如费里尼所言:“现实不仅仅指的是社会现实,也指一个人内在的所有现实。”电影《无问西东》所追寻的,恰恰是在清华激荡百年的历史岁月中,编织梦幻和现实的对接,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平衡。整部影片的影像建构,呈现出典型的诗意现实主义特征。

从内容上看,《无问西东》讲述了四个故事,包括20世纪20年代清华肇建不久,学生吴岭澜在迷茫中寻找真实、认知自我的心路历程;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生沈光耀投笔从戎,为国捐躯的壮怀激烈;20世纪60年代清华学子陈鹏和好友王敏佳、李想的生死别离;以及毕业于清华的商界精英张果果抵御诱惑、遵从初心,救助四胞胎的现代童话。然而,穿插交叠在一起讲述的四个故事,绝不仅仅是数段历史时空的重现,而是充满知识分子诗意情怀的,包含着风貌、风情和风骨的历史认知。影片并不拘囿于对现实时空的“自然”记录,而是努力使画面成为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情感载体。这种影像构建方式,清晰地展现在电影的数个关键桥段中。

在吴岭澜故事中,他因偏科严重面临转系,却因“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的执念而痛苦迷茫。教务长梅贻琦的悉心教导,使他逐渐回归内心的真实。在1924年泰戈尔访问清华时,吴岭澜和众多同学一起伫立在这位伟大诗人的面前。“我竭我的志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镜头中泰戈尔动情的演讲和着窗棂透入的清冷的日光,柔和地照耀在这群身着素色长衫的青年身上。吴岭澜和梅贻琦相互望着,逆光里的学生眼光中闪动着朝气和信念,老师的脸庞则在阳光斜射下清癯且坚毅。四目相视,笃定而真诚。此时的吴岭澜已找到自己的真实和远方,清华的精神也得到传承。

而在20世纪60年代陈鹏的故事中,一组极富抒情意味的镜头格外引人注目。清华学生陈鹏炽热地爱着自己的高中同学王敏佳,却始终没有勇气表达。即将毕业之时,王敏佳来找他,当女孩问起“核”是什么之时,陈鹏怔住了。“核”是他的专业和事业,而王敏佳是他的生命。此时,这个清华学子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做出回答。陈鹏紧紧抓着心爱的姑娘的手腕,将整个清华园化作巨大的加速器。接下来,在长达1分50秒的画面中,清华大学的礼堂、操场、校舍和林木随着两个年轻生命的奔跑,在目不暇接的运动镜头组接下,仿佛都有了生命的律动。大量景深镜头和运动场面调度,使这个桥段呈现出明显的诗意现实主义气质。

在讲述西南联大时期沈光耀的故事时,《无问西东》有两个非常经典的段落。一个是他作为学生的“静坐听雨”,另一个则是作为军人的“撞舰殉国”。1938年的昆明,暴雨不断击打着西南联大新建的泥草教室的铁皮屋顶。正在授课的教授数次提高声音试图让同学们听清内容,却敌不过雨声。教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字,端坐下来,不再说话。教室中的沈光耀无奈地转头望向窗外,竟看到联大学子在暴雨中依旧勇敢地进行着体育课的操练。此刻的画面中,风声雨声操练声一起回荡在联大的校园中,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也汹涌地冲撞着沈光耀年轻的灵魂。1943年鄂西会战,加入空军的沈光耀和战友们起飞迎敌,这段空战镜头极其壮美。伴随着战机的呼啸和机炮的嘶吼,《奇异恩典》悠扬的歌声渐渐响起,那是沈光耀和战友们无数次驾机投送食物救助的孩子们在吟唱。令人窒息的空战画面与暴雨中村子里孩子们无助的歌唱,不断地交叉剪辑在一起。沈光耀和战友们的勇赴国难,被赋予了最纯粹的意义——为了和平与希望。惨烈的战斗中,他燃油耗尽、身负重伤,和心爱的战机从云端慢慢坠落。昏黄的夕阳暖暖地照射在沈光耀年轻的面庞上。在似真似幻中,他看到战友们的降落伞像朵朵洁白的花朵,而他们摇荡的年轻躯体,却孤寂地挂在风中、满浸鲜血。沈光耀放下操作杆,面带着微笑,撞向不断喷出火舌的日军战舰。这幅如诗般凄美的画面,诠释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生命的抉择。

电影《无问西东》对于影像的建构,有着毋庸置疑的掌控。除去上面所述的几个桥段,清华学子在雪中拉响悠扬的小提琴,王敏佳批斗会与李想支边欢送会的云泥两界,张果果在精神世界中与吴岭澜、沈光耀、陈鹏等人的交互叠错,这些镜头都充满了浓烈的情感和复杂的隐喻。《无问西东》是一部典型的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它有着创作者深厚的个人表达。大量具有象征意味的镜头所努力传递的,是对一座学校、一个国家,以及几代青年激荡百年的生命与精神的审视。

二、穿越历史的精神问答

《无问西东》是一部个人化风格极强的作品,在诗意影像包裹下蕴含着冷静而理性的思考。将四个时空的四组人物和故事交错在一起,其逻辑在于,通过展现四位清华学子面对时代和命运的选择,对知识分子百年来的生命历程进行精神拷问。呼应片名中的“问”字,通过符号化的人物和强有力的多线叙事,导演李芳芳所努力完成的,正是“回答”。这些故事所做出的答案,将不同时空中的人物和情感串联合一,共同营造了电影《无问西东》独具魅力的精神气质。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这一以黑场开篇的电影,首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它出自张果果之口,却是对吴岭澜、沈光耀、陈鹏,以及所有知识分子的诘问。四个故事,四位青年,被放置于百年中国最为风起云涌的四个时代。这种人物设定方式,显然存在很大风险。因为过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强技巧性的多线叙事方式,往往容易遮蔽故事本身。不过,这正是导演李芳芳的野心和偏好。她曾在一次访谈中讲到:“我喜欢有历史跨度……并不是我要做一个多么宏大的主题……这是一种对青春岁月的缅怀,大事件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改变了你的人生。”为了在宏大主题和多线叙事中获取艺术的真实质感,电影《无问西东》需要做的,是将虚幻的时空实体化。

在吴岭澜故事中,当他深陷自我认知的迷途时,教务长梅贻琦劝导他:“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当吴岭澜继续追问何为真实时,梅贻琦平缓地答道:“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言谈间,沈光耀抬望响彻警报的天空,陈鹏整理为王敏佳精心雕琢的木花,张果果从矛盾不安的梦中惊醒,数个不同时空的画面渐次插入。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不陷于世俗的繁芜,努力追逐精神世界的自由,这正是电影通过吴岭澜故事对知识分子身份做出的回答。

与吴岭澜不同,沈光耀所在的清华已少了很多象牙塔内的书卷气,而是作为延续中华文脉的西南联大,矗立在昆明的崇山厚土上。此时的他面对着一个艰难的命题:对家与国的选择。这无疑是沉重而宏大的,但也只有同样宏大的时代才能催动知识分子必须对其做出回答。如同名字中的“光耀”二字,尽管他跟随清华来到西南边陲,但身上始终背负着祖辈和家族的寄托。“凡未经过产业革命的地方,无论这地方是东是西,生活方法在某一阶段内,都是以家为本位。”宗法伦理是前现代中国最为典型的道德根基。沈光耀喜欢煮妈妈为他准备的冰糖莲子,这里的母亲有着特殊的指代性。人物对母亲的思念,正暗喻了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忧虑。清华与北大、南开等高校因战火南迁昆明,这里既聚集着彼时中国最富学识的一群文化精英,也聚集着最大的焦虑与悲鸣。作为学生的沈光耀是完美的,但面对民族危亡,他却坚定地说道:“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他驾驶战机,将带有母亲温度的冰糖莲子送给饥饿的孩子;他长空殉国,以军人的身份诠释了知识分子对家国的选择。应当说,沈光耀承载了导演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所有的正面想象。《无问西东》以一种近乎自虐式的悲壮,对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对骨血中的不屈和文弱进行了超越与拷问。

随着沈光耀战机身影的远去,在交响乐版《奇异恩典》史诗般的旋律落幕后,镜头再次转到了20世纪60年代。陈鹏带着残酷批斗后死里逃生的王敏佳回到云南,这里是他的故乡。那个曾经如花般鲜活的女孩,已在血肉模糊的脸上蒙上面纱,也将自己躲藏在无尽的黑暗中。陈鹏用力地拥抱着她,说道:“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陈鹏在幼年时遭遇战火,正是被沈光耀送来的食物所救。作为孤儿的他是悲惨的,也是幸运的。他明白什么是善良和勇气,什么值得自己用生命去捍卫,即便那里是充满血腥的乱世。他给予王敏佳的勇敢,他为爱人亲手雕琢的精致的木花,成为她对抗黑暗的力量。陈鹏代表了乱世绝境中的知识分子,但永不绝望。他们的力量既能转化为国家震慑世界的武器,也能保护自己的爱人。

如果吴岭澜、沈光耀和陈鹏的故事能够依托宏大的历史事件,融入真实、家国、命运等重大命题,现代社会张果果的故事,无疑在背景设定上是弱化的。然而张果果的形象却异常重要,其功能在于,作为导演李芳芳的化身,以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去叩问历史、反思自身。在电影开端,从张果果口中抛出了关于人生和勇气的问题,这是萦绕中国知识分子百年的精神拷问。在电影结尾,吴岭澜、沈光耀、陈鹏交错出现于张果果的内心纠缠中。当他为四胞胎亲手绘制玻璃窗画时,阳光透过来,温暖而美丽,他也从物欲世俗中获得心灵的归宿。“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是张果果为自己做出的回答,也是电影《无问西东》为中国百年来知识分子做出的回答。

三、物欲时代的青春抚慰

电影《无问西东》所蕴含的美学意味是多重的,但以现代视角贯穿的多线叙事方式无疑最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从整体上看,诚然这种多线叙事方式赋予了影片独特的美学特征,但生硬的时空跳转也使影片结构的完整性、叙事的流畅性以及人物情感的饱满程度受到了较大影响,四个故事之间的逻辑关联也略显牵强与刻意。那么,影片缘何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形态呢?笔者认为,这与电影《无问西东》所追求的艺术个性以及思想意图是紧密相关的。导演李芳芳试图通过影片承载的,不仅仅是讲述几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表达其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换言之,相较于故事的讲述者,导演更像是一个布道者。而只有将四个时空的故事以这样一种方式讲述,才能达成她的创作理想。事实上,不论是诗意化的影像建构,抑或对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叩问,都附着于这种叙事方式。它们共同指向的是:以中国百年之文化精神,抚慰当今物欲时代的青春。

青春,是电影《无问西东》的一个基本主题,整部影片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做出了三组设问:“青春是什么?”“青年人应如何生活?”“青年人的未来是怎样的?”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以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视角去回答的。吴岭澜对真我的寻找,沈光耀对家国的抉择,陈鹏对命运的抗争,张果果对初心的回归,这些时空交错的故事一起构成了“青春三问”的答案,也构成了对青春的抚慰。

青春是什么?在电影《无问西东》中,青春被赋予了一种原罪:苦难。吴岭澜学生时代苦苦寻找真我,留校任教后遭遇国难,和学校一同颠沛流离;沈光耀出身名门,却被迫投笔从戎,长空殉国;陈鹏自幼为孤儿,在饥饿和战火中挣扎成长,又和所爱之人生死别离;王敏佳美丽感性,但惨遭迫害,九死一生;李想因在王敏佳受难时畏缩而自责,又在支边时英勇牺牲;张果果驰骋商界,却陷于物欲世俗,痛苦焦虑。这种青春的原罪,映射的正是现实世界中国青年共同面对的心灵恐惧——物欲时代洪流中个体的弱小与命运的迷茫。这种恐惧让青年人倍感压力,又无处躲避。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电影为何要让人物处于如此宏大的历史事件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和现实世界产生足够的共鸣。

背负着苦难的原罪,青年人应如何生活?电影《无问西东》所给予的答案是积极而正面的。正如电影的英文名字“Forever Young”——“永远年轻”,它蕴含着青年人对个体价值实现和命运掌控的巨大欲望。在跨越百年的故事里,四位主人公是四代人,但在电影时空中却同为青年。影片并没有通过赋予他们外显的性格张力和强烈的情感宣泄,来角力宏大的主题和复杂的叙事。相反,他们始终克制而含蓄。即使面对历史洪流碾压的疾苦,也秉承着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精神。《无问西东》中的青春故事既有着残酷的苦难成长,又有着悲壮且昂扬的、以个体对抗时代的无畏精神。它正暗合了流淌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血脉中的内敛、不屈和悲悯。时代让他们无处躲藏,他们却可以选择真实、勇敢和善良。

电影《无问西东》中的青春,有着苦难的原罪和昂扬的力量。在二者共同作用下,青年人的未来被赋予了希望,影片也因此充满了对物欲世界青春的抚慰。在这里,四个故事之间的关联很值得注意。吴岭澜青年求学时在教务长梅贻琦的教导下找回了内心的真实,留校任教的他在西南联大,将这种人生的感悟传递给学生沈光耀;沈光耀报国参军,一次次驾机为饥饿的孩子们送去食物,孤儿陈鹏正是依靠这些食物活了下来;李想是陈鹏和王敏佳的好友,却在王敏佳受难时畏惧退缩,倍感愧疚的他在支边时为救同志英勇牺牲,完成灵魂的救赎,而获救的两位同志,正是张果果的父母,他们以李想的精神力量,帮儿子回归初心。看似松散的四个故事,却有着如此紧密的情感与命运传递。《无问西东》凭借电影强大的“造梦”机制,通过人物情感热度的发散和命运的悲喜转换,抚慰了年轻观众在物欲世界受伤的心灵。此外,性别也是电影值得注意的一个元素。如吉登斯所言,“焦虑的种子,植根于对与原初的看护者(常常是母亲)分离的恐惧之中”。母亲(女性)往往作为抚慰心灵最好的施与者,但影片四个故事的主人公却均为男性。女性导演李芳芳显然并没有因此将《无问西东》打造为一部男性视角的影片,而是时常在电影中表露出女性元素的重要作用。较为典型的如沈光耀故事中的母亲。她为儿子亲手调配的冰糖莲子,成为沈光耀的精神寄托,也为战争中饥饿的孩子们带去希望。在沈光耀牺牲后留给母亲的手绘画册中,一句“妈妈,对不起”揉碎了无数观众的心灵。作为女性的母亲,为男性的行为赋予了意义。而在张果果故事中,他所救助的四胞胎都为女孩。影片结尾,张果果为四胞胎绘制彩色的窗画,此时吴岭澜、沈光耀、陈鹏等人的画面依次叠入,和现实交织在一起。一部电影,四个故事,四位年轻的男性,以四个女婴的诞生作为起点,又以她们的新生作为终点,这其中的隐喻不言而喻。而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福音歌曲《奇异恩典》,也恰恰成为了女性导演和布道者李芳芳对现实物欲世界中的青年无言的祝福。电影《无问西东》中的女性元素,对物欲时代的青春抚慰,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无问西东》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它将人物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关怀着大时代中个体的生命历程。这里有一个细节很令人感慨:片尾播放时,一位位在历史上有着耀眼名字的人物,在一幅幅看似平凡的群像中被依次凸显。他们就是与我们一起生活的老师、同学、朋友。他们是那样年轻、那样质朴,却创造了如此伟大的时代。我们所经历的历史,远比电影更精彩;我们所生活的现实,远比电影更动人。电影中年轻的他们,也是现实中年轻的我们。《无问西东》所描绘的青春、青年和未来,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注释:

[1]﹝美﹞彼得·邦达内拉.意大利电影——从新现实主义到现在[M].王之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3.

[2]李芳芳、吴冠平、吴孟璋.《80’后》:绝望的渴望被爱——李芳芳访谈[J].电影艺术,2010(5):53-54.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0.

[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方文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0-51.

猜你喜欢

陈鹏西东光耀
陈鹏
《武汉数字化老年大学》学习感怀
涂布率在再造烟草综合品质中的重要性分析
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品管圈应用的疗效分析
张文华
“小兵张嘎之父”每天坚持写日记
“小兵张嘎之父”每天坚持写日记
江边望天井山
漫话西东
私恨解公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