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体能教学内容研究

2018-05-15熊信

体育师友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生

熊信

摘 要:本文在全面阐释小学生体能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表和体育课程创新理念,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小学体能教学的内容开发、设计与选择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旨在实现体能教学内容的体育教育功能与价值需求,实现体育教育既育体又育人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体能教学;小学生;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18.01.005

前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表现出极大程度关注,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某些方面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从而使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路径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诚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多维的,既有学校的体育教育原因,也有家庭的课余锻炼影响。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途径亦是多元的,唯有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是促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保障。就学校体育而言,小学是青少年体育学习的启蒙阶段,而体能教学是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有效路径。因此,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如何科学的设置小学体能教学内容,使之更为便捷、有效地发展青少年体能,促进其体质健康水平,是当下学校体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1 体能发展的历史渊源

对体能的研究已半世纪有余,自1964年“国际体能测试标准化委员会”成立以来,对“体能”的研究便逐渐增多,也涌现了一批卓有成效的学者,如俄罗斯学者普拉托诺夫、中国学者田麦久、德国训练学专家Hartmann等,其研究成果于竞技体育中体能的认识可谓卓越而深刻。随着竞技体育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对体能的研究日益丰富,纵观国内外学者的成果,大体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是从某一专项竞技运动角度,就本专项如何进行专项体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第二类是对一般体能训练的研究,主要是从运动员体能的各构成要素,通过综合评价后的训练干预以提高运动员整体体能水平的研究。上述两类研究基本涵盖了竞技体育体能训练的各个方面,其研究成果丰富而全面。相比之下,对大众健身中体能的认识与研究仍处于借鉴的启蒙阶段,尤其是处于学生时期的学生体能练习,以体能练习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更是如凤毛麟角般稀少。缺失从体能评价、因材施教、过程监控的体能教学内容的全面研究。

2 小学体能教学的必要性

2.1 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开发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体育教学内容必须适时变化,以适应不同时期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特点,以此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体能教学走进体育课堂,必然有利于其课程建设与开发,通过对体能教学资源的深入分析,提炼出适合小学生身心特征的体能教学内容,可促进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与丰富。

2.2科学健身:体质健康发展效益最大化

体能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水平。因此,小学体能教学必须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构建中小学体能教学课程目标体系,合理规划课程设计,科学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实现体能教学的预期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健康行为意识。

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为原则的小学体育教学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必然是科学的、高效的,而以体能练习为体育教学内容的体育课程设计,紧跟时代步伐,高度吻合学生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必然会为青少年所接受,因此,体能练习下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将会有效提升学生体能发展的效益,提高体质健康的收益。

2.3 运动兴趣:以兴趣为导向的体育教学效果最佳化

“兴趣”是小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条件。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与乏味性是体能教学难以进入课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小学生处于体能增长的关键时期,为保证学生在体能教学课堂的积极参与,在进行教学手段设计时,必须强调手段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对体能教学手段的趣味性改进,激发学生的体能训练兴趣,并促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2.4 技能发展:运动技术形成路径最优化

体能是运动技术表现的重要支撑,无论是一般技术还是专项技术,都不可能脱离体能的支持而独立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学校体育强调了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地位,而基于运动技能教学的体能练习是促进技能形成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对体能教学内容的规划,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和各运动素质绝对均衡地得到发展与提高,而是根据技能教学需要和学生现实情况,有主有次、以主带次的科学安排。另外,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新课程标准下的重要教学目标。优异的运动技术表现,是通过走、跑、跳、投等身体活动来实现,要求机体具备良好的身体活动能力。而身体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运动素质水平为支撑来完成。不言而喻,学生体能的发展对促进其运动技术的形成与提高意义重大,在学生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体能的发展。

3 中小学体能教学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

3.1 体验优先原则

体验(experience)作为一个高频使用词,出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服务体验、学习体验等。体验之于教学的研究最早当属美国学者库伯提出的“体验学习”理论,其对推动教学课程改革意义重大。[1]体育学习是以身体练习为表现的一种行为表现和认知活动,也是学生内在的自我心理感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必然带给学生良好的身心感受,对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促进学生运动参与效果显著。身體运动是人的“刚性”需求,激发学生体能练习的动力因素是体能教学的关键。

3.2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针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3]目前,体育课程标准体系为学生设定的体育教学目标,虽没有在数理统计的条件下进行体育能力的培养计划制定,但基本符合学生生长发育状况的规律和顺序,对体能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基于新课程标准,所实施的体能教学需遵循小学生生理与机能发育规律及身体素质发展需求,结合校本特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关键期给予最适宜的运动刺激,设计更符合小学生运动规律的体能教学内容,以把握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良机。

3.3 便捷实效原则

组织便捷、成效明显的体育教学内容势必更易被体育教师所接受。乏味的竞技体能训练练习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不仅对教师体能训练专业水平提出要求,其实用性也会大打折扣。小学体能教学的便捷实效就是要突破竞技体能训练的训练模式,按照体育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开发、设计和选择最实用的小学体能发展所需的体能教学课程和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能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需要,符合教师执教水平,符合学校教学环境。

4 小学体能教学内容设计

4.1 体能教学的主要任务

体能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能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是顺利开展其他学校体育活动与运动技术教学的重要支持。小学体能教学就是在充分研究和认识中小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和体能各因素敏感期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根据不同体能要素的发展要求和教学特点,综合应用相关知识,采用测量、评价和教学等科学手段,全面发展中小学生体能水平,以达到对学校和社会的身体适应能力要求。此任务的顺利完成,需通过获取学生的体能现实状态信息(即学情分析)、评价学生体能水平、组织学生体能教学以及监控体能教学过程四个环节予以实现。

4.2 体能教学任务选择

小学时期,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能增长速度各不同,通常把增长速度快的年龄阶段称为敏感期,而把其他年龄阶段称为非敏感期。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15] 机体各身体素质的发展敏感期在中小学时期所处阶段均不相同(如表1所示),基于青少年生长发育趋势,在其敏感期进行的身体素质训练、练习与体育教学可以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快速发展。因此,在中小学体能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和认识不同身体素质在机体自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增长速度,区别个体差异,在不同的增长速度时段科学安排体能任务,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另外,结合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对中小学体能教学任务安排如表2所示。

显然,柔韧素质教学是小学阶段的早期主要教学任务,与其身体素质增长的敏感期规律密切吻合。而至水平三才重点安排耐力素质教学任务,其不仅是小学生生长发育规律的需要,也确保了不同水平阶段体能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因为全国多地已将1000米(男)和800米(女)跑纳入中考体育项目,就项目特征而言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且以无氧供能为主要供能形式,突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此时期耐力素质的科学安排。时至高中,是学生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应强调学生体能基本素质的培养,因此,在高中时期的体能教学任务应以力量、速度、耐力为主,其他各项素质综合发展。

4.3 小学体能教学内容选择

不同运动负荷的体能练习对学生的身心状态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开展体能教学活动时必须依据学生所处水平身心发育的共性特点,并在运动能力诊断与评价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和安排体能教学内容。

身体练习是学生在体能教学课堂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小学阶段正处体育学习的启蒙时期,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体育理论与锻炼知识、运动技术和身体练习的体育学习内容都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属于对运动技能学习的泛化阶段,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体能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科学安排练习强度,同时,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能练习的兴趣,促进体能练习习惯的形成。另外,体能教学过程是一个集体活动过程,而教学实施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此,体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处理好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从体能教学过程中受益。

5 结论

体能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依据课程标准,为提高学生身体活动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教学活动。其内容设计需运用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依据新课程标准与小学生身心发育规律,以及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以确定小学体能教学的内容体系。其内容选择需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处理好同一水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科学地选择既能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又能促进运动技术形成,且不失运动兴趣的体能教学手段。以此制订体能锻炼计划与方法,建立多元学习评价,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能练习,培养学生的体能意识和体育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洁纯,祝振军. 体能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初步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11):100-101+167.

[2] 左守孟. “体验学习”感悟——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0):184-185.

[3] 于丰园. 因材施教原则的应用及其与现代教育理论冲突的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6.

[4] 田麦久,董国珍,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184-190.

[5] 《辞海》编委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6] K-库特萨尔.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J].国外体育科技,1991:58-60.

[7] 袁运平.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

[8] 李之文.体能概念探讨[J].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20(1):1-3.

[9]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学校体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教师体适能指导手册[M].台北:台湾教育部印行,1987:46- 59.

[10] 钟伯光.Keep fit手册[M].香港:香港博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1996: 11.

[11] 季浏,胡增苹编著.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2、84;130-133.

[12] 周晓卉. 体能概念及相关问题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10 (06):106-108+116.

[13] 张建平.体适能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2 (6) :33-34.

[14] Robert V. Hockey.(1985). Physical Fitness: The Pathway toHealthful Living [M].Times mirror mosby college publishing,8-15.

[15] 張铁明.试论少儿在敏感期内的运动训练[J].少年体育训练,2002 (06).

[16] 乔秀梅. 中小学生体能促进理论与实践方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17] 马佩.马克思的逻辑哲学探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134.

[18] PhysicalActivity and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

[19] 苟波,李之俊,高炳宏等. “体能”概念辨析[J]. 体育科研,2008 (02):47-52. 。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