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佳人易得,同志难求

2018-05-15潘彩霞

现代妇女 2018年5期
关键词:黄炎培佳人

潘彩霞

他的落寞,触动了她心底的弦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有志青年纷纷寻求抗日救国的路。上海沦陷后,师范毕业后从教的姚维钧辞别母亲和家乡,一路辗转香港、广州,最后到达贵阳,考入为避战乱、从上海迁来此地的大夏大学。

“秉国之钧,四方是维”,从读书开始,她就为自己改名“维钧”,意在为国尽力,立志做一番事业。在大学里,她和进步同学一起,投入如火如荼的抗战宣传,鼓动民众奋起抗日。虽然年届三十,但并没有把个人问题放在心上,对另一半有自己的主见,她清晰地知道,他该是什么模样。如果有缘,定然奋不顾身;如果无缘,也绝不强求。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1941年12月,大夏大学的演讲台上,一位圆脸大眼、性情敦厚的先生正在作抗日形势演讲,熟悉的上海浦东乡音,浑身洋溢的爱国主义激情,将台下的姚维钧的渴望唤醒,听着大时代的轰鸣在个体身上的回响,她心底的爱国圣火更加熊熊燃烧起来。

他是黄炎培,受邀来大夏大学作宣传。对他,她仰慕已久。作为同乡,少女时代便听过他的传说:十几岁失母丧父,靠勤工俭学完成学业;青年时轰轰烈烈办教育,创办的浦东中学人才辈出,开创了职业教育的先河;他的婚姻也令人欣羡,妻子王纠思贤淑聪慧,夫唱妇随,对他的潜心教育救国给予了完全的理解和支持。

他一直是她的偶像,也是她心底的秘密,在给好友的信中,她曾透露爱慕:“自有知以来,就对他发生敬仰,不知不觉地种下了情芽,而又纯洁地爱上了他,只是为了种种约制,我把这种纯洁的爱,深深地敛在心坎,一点不给它有表达的机会。”

使君有妇,爱再热烈,也只能埋在心底,她只跟随他的脚步,走上教育的路。可是此刻,她悲痛着他的悲痛,一年前,为抗日奔走内地的他得到留沪爱妻病逝的消息,“谁说天长地久来,吾生万念一时灰”,含泪写下的悼妻诗让闻者无不动容。他是感性的诗人,何况这次是失去执手40年的发妻!

没有爱情的人生,是没有黎明的长夜,那段时间,他在日记里屡屡写下“哭”“大哭”这样的字眼。人群之外,她看出了他的忧伤和落寞,心底的弦被触动。

几天后,回到重庆的黄炎培收到一封信,字体端正圆润,信中说,愿拜他为师,并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这个叫“姚维钧”的女大学生,他没有任何印象,只客气地回信说“师事不敢当”“炎固乐与青年为友者”。

通信就此展开,她称他“任之(黄炎培的字)吾师”,他则叫她“维钧学友”。同样离别家乡为救国奔忙,同样的忧国忧民情怀让他们靠得更近,红颜相伴,尺素锦笺鸿雁递,黄炎培逐渐走出悲痛,相互间的关切与欣赏,让他们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升级为密切的异性朋友。

佳人易得,同志难求

作为盛名在外的民主人士,夫人去世后,登门说媒者众,对此,黄炎培一一婉拒。他绝非腐儒,不会受世俗常情羁绊,只是经历过坎坷命运,洞察过无数人心,他需要的是事业上理解他热爱教育、对官场无野心,在情感生活上又能与他火辣辣的诗心相契合的女子,所以,当姚维钧寄来一首《沁园春》时,一读之下,他竟情不能自已。

“孤鹤高飞,越海冲天,别尽旧人。且拓开新境,聊酬壮志,快翻怒翼,早拂轻尘。林露何依,巢云何托,谁识长鸣自有真……无言久,有一腔热血,相映红轮。”她的才情和词中流露出的憧憬让他非常感动。回信中,他以一篇洋洋洒洒的《论家庭再造》,表明了自己的认真态度,并附一小笺,表达了鲜明的爱意:“我和你只有两颗鲜红的心,两颗并成一颗,怎么样可以发生效力,把世界和我们的国家弄好一点,而且要选好一条轨道,使后人跟上来,这樣才算不辜负父母生我。”男女之情与家国之情激情合奏,青春之火再次迸发。

诗人的感情尤其真挚敏锐,在与姚维钧的通信中,黄炎培绝无虚饰,始终至情至性。尽管他从未见过她,尽管他们之间隔着30年的时间长河,但这份感情让他珍惜。在信中,他多次坦诚地对她说,因为想念,“我又哭了”,她不得不哄他少哭:“哭果然能使胸中畅快,但损害眼睛,观吾师照相上之眼,知为多哭所致。”

他之哭,是感恩于上天恩赐的遇见,是感动于花甲之年遇到的两情相悦、志同道合。爱,有着无法言喻的美。月圆之夜,他们相约同一时刻异地赏月各写所怀,一个在贵阳,一个在重庆,对着头顶的月亮许下白头之约。在来往的第100封信里,黄炎培附上对月所作的《灵珰》:“佳日兮辰良,孤月兮双江。山房兮云树,张之园兮夜未央。思佳人兮来迟,诉家国兮迥肠。乞灵娥其谛听兮,愿在耳而为珰。”别样风流跃然纸上,在古典与诗意中,幸福永生。

情到深处的他炽热奔放,她也享受这恋爱的甜蜜,但她又是智慧和理性的,坚决要等见面后让他了解到她的缺点,才肯接受他的爱情;毕业前,当他寄来一笔钱时,她婉言谢绝,因为“良心告诉我不能这样贪”,她请他“成全我良心上之主张”,坚持原封不动,随后奉还。

阅人无数的黄炎培折服于姚维钧的品格,8个月,百余封书信,多首诗词唱和,他已认定,他们精神相知,灵魂共鸣。

1942年8月,姚维钧大学毕业后来到重庆,佳人虽姗姗来迟,见面却是惊喜,她一头短发,服装简朴,甚合他意,巧合的是,她的身形竟酷似发妻。对于爱,时间既是分钟,也是世纪,他再也不想等待,6天后,婚礼即举行,在告亲友书中,有8个字赫然在目:“佳人易得,同志难求。”

24载灵珰酬唱

她32岁,他63岁,她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他是声名显赫的著名民主人士。然而,他们不是一颗心撞击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在碰撞、在交流。

婚后,姚维钧一边在巴蜀中学执教,一边承担起抚育未成年继子女的任务,黄炎培忙于公务常常晚归,她便在居住的张家花园山坡上眺望等候,并作诗云:“观音岩上久徘徊,贩者纷纷饱橐回。过尽千车人不见,一镫远送屐声来。”黄炎培则答复:“观音岩上市声稀,夜夜夫人迎我归。过尽千车人不见,一天风露湿君衣。”伉俪情深,明月可鉴。

抗战胜利后,黄炎培主动奔走于国共和谈,姚维钧全力支持他推进民主救国大业,他从延安访问回来后,他们闭门谢客,他口述,她执笔,合作完成《延安归来》。他与毛泽东那著名的“窑洞对”(也称“黄炎培周期率难题”),就出自她的笔下。然而和谈失败了,因不满国民党内战,黄炎培被列入暗杀名单,家庭陷入危险。

他迎来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她跟随他奔波逃难,腹中的孩子不幸早产,他们一度靠卖字为生。共同的救国情怀把他们紧紧系在一起,1948年,她40岁生日时,他感激地写下:“迎君长夏海棠溪,入握情丝未足迷。出处商量关大计,将才许国两心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2岁的黄炎培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长,姚维钧放弃自己喜爱的教师工作,做了他的秘书。公务之余,他们在书桌旁书文写字,在葡萄架下吟诗赋词;她生病住院,他写下相思的诗篇;他出版诗集,她亲自作序;他把自己最满意的书法作品送给她,并特意题写“赠我爱维”。一幅幅情画,绽放出一地情花。

走过艰辛与动荡,她为他生育了4个子女,陪他走向事业的顶峰。为了纪念这段不平凡的岁月,他特意订制了紫红色纸夹,他们分别重新抄录了婚前婚后的书信、诗词,并收集成册,取名《灵珰百札》。

不久,“反右”开始,黄炎培和子女等家人都被打成“右派”。作为他的亲密助手,姚维钧的处境可想而知,短短时日内,头发全白。支撑她的,是对他的认同、理解和钦佩,他是她自少女时代就无限倾慕的人,既爱他,得失与荣辱无关紧要。

1965年,黄炎培病逝。“文革”后,姚维钧“代夫受过”,于1968年去世,以她的不屈与生命,为二人的感情之旅画上了重重的一笔惊叹号。世事沧桑,终归要化作云淡风轻,唯有《灵珰百札》像一道激流,融化冰,解冻河,让蝴蝶翩翩起舞,那是他们合奏的爱之歌。

猜你喜欢

黄炎培佳人
“窑洞对”与“墅中对”的历史承接
“窑洞对”与“墅中对”的历史承接
黄炎培与两位夫人:君为国而生,我为君而生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后山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黄炎培的延安五日日记
佳人有约
佳茗佳人
佳人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