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该不该擦

2018-05-15刘淑会

出版参考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样

刘淑会

摘要:一直以来,编辑在处理校对意见时,为了保持校样在退厂修改的时候整洁清晰,往往会在处理校样的同时先擦掉校对提出的校改标注,然后再进行修改。通常,对校改标注意见认可的内容,编辑就在擦掉校改标注以后用红笔清晰地写出来,反之,擦掉以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有人说,校样上的校改标注应该擦掉,有人说,校样上的校改标注不能擦。那么,校样上的校改标注到底要不要擦呢?

关键词:编辑校对 校样 校改标注

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连续开展“出版物质量年”专项检查工作,着力加强图书质量管理,把图书质量问题提到了相当高的高度。2017年8月l5日,总局下发《关于重申“三审三校”制度要求暨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保障图书质量。

在执行三校流程的过程中,校对的职责是根据原稿来发现、订正校样中的差错,对原稿本身可能存在的差错提出疑问,并提交编辑处理。校对在执行这些职责的时候,存有疑问的地方一般都会用铅笔标注校对意见。编辑在通读稿件和处理校对意见时,为了保持校样在退厂修改的时候整洁清晰,往往会在处理校样的同时先擦掉校对提出的校改标注,然后再进行修改。通常,对校改标注意见认可的内容,编辑就在擦掉校改标注以后用红笔清晰地写出来,反之,擦掉以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这样,争议就来了。有人说,校样上的校改标注应该擦掉,不然,原稿那么“花”,多种颜色的字迹会影响排版单位工作人员修改。有人说,校样上的校改标注不能擦,因为编辑的视野也有局限性,万一编辑留意不到的地方,保留校改标注,可以提醒后面的校对人员再次思考。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校样上的校改标注到底要不要擦掉呢?

笔者认为,校对在校样上留下的校改标注不管责任编辑认不认可,都最好不要擦,应该保留。保留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能够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促进校对人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升。校对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主要是对编辑加工后的稿件进行检查,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校对不仅要清除原稿中的错别字等不规范用字,还要改正原稿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清除原稿在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以及解决和消除原稿中的其他任何疑点。

在校对过程中,校对人员在拿到新的校对清样时,一般要先对照原稿或上一校次的校样进行核红。那么在核红的时候,如果保留上一校次的校改标注,校对人员就会留意上一校次的校改标注,这样,校对人员就会思考,别人是从什么角度来提问题的,如果是我,我能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校对提出的意见中,为什么有些意见是编辑不同意改的,有些意见是编辑同意修改的?这样的过程,本来就是学习和提升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对提升校对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刚入职的编辑和校对人员来说,帮助更大,可以促使他们更快地进入编校这个角色。

2.促使责任编辑引起重视,深入思考。校对在拿到新的校样时,会首先对照前一校改意见进行核红。如果保留了校改标注,那么校对在核红的过程中,对于上一校次中的编辑没有改动的校改标注,会进行重新思考,对于自己也认可但编辑忽略的问题,会再次提出修改意见。

那么,编辑在审核稿件、处理校改标注时,如果几个校次的校对都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就会引起重视,深入思考,并查阅相关规范和文件,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差错的发生,保证了图书质量。

在接力出版社出版的低幼出版物中,美术作者在画卡通人物和动物形象的时候,往往会从可爱、美观的角度来设计。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美术作者往往会忽视一些细节问题,比如,人物只画4个手指,老鼠、小猫没有胡子等。对于这些问题,编辑认为,卡通人物形象本来就不是用科学标准来评判的,只要图画精美,形象可爱,达到作者想表达的意图就可以了。但校对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人少了一个手指就是错误,猫和老鼠少了胡须就不科学。一校提出这样的问题,二校和三校人员看见一校提出的问题,觉得合理,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最后,责任编辑重新审视了校对意见,经过思考和协商之后,按校对意见进行了修改,消除了出版物中可能遗留的差错隐患。

试想,如果稿件上没有保留校改标注的话,上一校次提出的问题,下一校次的校对并不清楚,也没有留意,那么,稿件本身存在的问题,就这样被忽略了。

3.促使编辑、校对分清责任,加强学习。不管采取什么形式,什么方式,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图书的质量。责任明确,可以促使编辑、校对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监督,认真敬业,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2017年9月,为了提高和保证图书质量,接力社召集编辑和校对就如何确保图书质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座谈。在座谈会上,编辑和校对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改进意见。编辑认为,有些校对人员很不负责任,特别是进行一、二校次的校对人员,送去校对的稿件退回编辑手上时,经常是一、二校次的校样上干干净净,校对基本没有提出什么校改意见,只有到了三校的时候,才引起校对人员的注意,导致三校的稿件标注和改动意见过多,使付印前原本应该干净整洁的稿件,居然出现每一页都有红笔印的情况,这种情况会使得付印前的清校核红工作量大,同时也会增加出错的概率。这样的现状,不仅对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不利,也会增加图书的编校成本。

对此,校对人员提出了反驳意见。校对提出,每次校对人员提出的修改意见,编辑都不重视。有些校对提出的正确意见,编辑视而不见,也不深入思考,擦掉就不管了,导致差错隐患。另外,因为每个校次的校对都不是同一个人,校对手上的稿件又很多,所以,每个校对提出校改意见后,这些意见责任编辑最后是否采纳,当次校对人员并不知道。

于是,2017年10月,出版社对保留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了尝试。起初,编辑很不适应,提出了很多問题。最大的问题是,因为校对意见的保留,使原本留白不多的页面显得更满、更乱。甚至有时候,编辑的修改意见都没地方写。

与此同时,排版单位工作人员在修改校样的时候也很困惑。因为一直以来,排版单位工作员修改的校样,不仅是我们社,其他出版单位退回的校样上都只有红笔字,修改时只看红笔字改就可以了。在修改的过程中,如果偶尔看到铅笔字,他们会误认为这是编辑漏看了,一般也会一起改了,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但现在稿件上有多种字迹,铅笔字和红笔字共存,排版单位经常搞不清楚,哪些是该改的,哪些是不应该改的。更有甚者,将铅笔字和红笔字一起改了,导致最后修改的稿件又退回重改,加长了出版周期。后来为了避免出错,排版单位工作人员又一通接一通地打咨询电话,弄得编辑不胜其烦。即便如此,排版单位在修改的时候,也会看走眼,又经常红笔字没改,把铅笔字改了。相同的修改意见,排版单位要改几次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相对而言,出错的概率还增大了,弄得编辑和校对意见都很大。

2017年11月,为了改变排版单位工作人员在修改校样时的混乱状态,避免出现新的差错,出版社又组织编校人员和排版单位技术人员召开了第二次座谈会。为了让排版单位区分出本社的稿件,编辑和排版单位达成了共识,责任编辑对退回工厂修改的稿件做了以下调整:

(1)在退改稿件首页最显眼的位置用红笔注明修改意见:按红笔标注意见修改,铅笔字不用修改。同时,在排版单位取稿件时,编辑再跟工作人员面对面交待一次“按红笔标注意见修改,铅笔不用修改”,强化修改要点。排版单位工作人员看到这样的标注意见,就会知道这是我们社的稿件,仅按红笔字修改就可以了。

(2)为了应对一、二校次基本无校改标注意见,而三校时又有很多校改标注意见的情况,同时保证稿件在付印前达到“齐清定”的要求,在三校后付印前,编辑将稿件再退排版单位修改一次,增加一次清样核红的流程。这样.一方面保证稿件的修改意见得到全面、正确的处理,另一方面,避免出现新的差错。

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保留校样上的校改标注已经起到了良性互动的作用。工厂在对待本社的退改稿件时,对铅笔字已经视而不见了。校对人员在校对稿件时,责任心明显增强不少,之前一、二校次的稿件基本无改动的情况已经没有了,大家都带着挑刺的眼光来审核稿件,以谁挑的刺多为荣。校对都在相互较劲:如果自己校对的稿件没有什么改动,会不会是自己能力问题?如果编辑看到校样上没有什么改动痕迹,又会指责校对不负责任。同时,编辑在处理校对意见时,也明显认真和细致许多,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如果后面的校对看到提的意见没有得到处理,肯定又会长篇大论地叙述理由。”

编辑怕校对“多事”,校对怕编辑“不懂事”,看来,保留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还可以让编辑和校对相互制约,形成良性循环。何愁图书质量得不到提升呢?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初级)[M].北京:崇文书局,2015.

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專业实务(中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猜你喜欢

校样
本刊作者校对注意事项
本刊作者校对注意事项
本刊作者校对注意事项
错误更正说明
敬告作者
敬告作者
基于方正书版2008和Foxit Reader的远程校对方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网站作者查稿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