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新闻出版业的文化创新

2018-05-15柳斌杰

出版参考 2018年2期
关键词:出版业文化发展

柳斌杰

党的十九大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十九大报告更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创新成果,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纲领、总部署、总动员,必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报告的第七部分提到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可以说,党的十九大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上升到了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高度,是指导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新闻出版业必将迎来发展的新阶段,新闻出版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大力推进出版创新,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如何抓住机遇,继续创新,则是摆在出版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2018新年伊始,出版行业的多场活动都呈现了新时代的新气象。这些活动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就是走进高质量出版的新时代。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告别了数量的扩张进而转向质量的提升,新闻出版行业发展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加以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高质量的发展。新闻出版业必须把创新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以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整个出版业长足发展。本文将立足于当前历史背景,结合新闻出版业实际情况,围绕创新的内涵、创新的内容、创新的突破口及创新的难点等四方面,对“新时期的文化创新”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文化创新的定义

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也是这种发展进步在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创新”,就是在求异的前提下,发现前所未闻的规律,发明前所未用的技术,实施前所未有的举措,创造前所未见的事物。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新闻出版业如何围绕“十九大”提出的要求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要有坚守,有创新。那么,什么是该坚守的,什么是要创新的呢?

十九大的召开,无疑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创新方向,尤其是对于新闻出版业来说,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我们要围绕着十九大提出的要求来创新。十九大报告中将文化的定位提到民族复兴的核心地位,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国际的经验。欧洲之所以复兴,是通过文艺复兴的进程把人从神学统治下解放出来,人得以发挥创造力。世界上曾经出现的七个强国,都是因为文化上先导性的复兴引领了世界的价值观,所以习总书记把文化的定位、作用提高到民族复兴的核心上来。相应的,针对文化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研究新闻出版业如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行文化创新。我想可以从内涵和具体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新闻出版业在新形势下文化创新的内涵

第一,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多次就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部署。五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十九大的召开,给新闻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平台。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新闻出版事业创新。不忘本来,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吸收外来,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和借鉴一切外来的优秀文明文化。面向未来,要求我们必须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发现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深入研究新闻出版事业创新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出版人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行业和产业的决策服务。

第三,要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物质的富饶,也是精神的屹立。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精神文明也当呈现与之相适应的丰沛繁茂。整个出版业应群策群力、共建共享,让精神文明不断拓展与升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中国梦的实现不断注入精神动力。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国民教育和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国民教育,是指国内学校系统的教育。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第四,要保护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人民的利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服务,比如政府的政务出版以及提供服务的精神产品。如果我们长期产品供不上,主流渠道供不上,那么读者只能读网上不完全的、碎片化的,甚至歪曲的知识和文化。

第五,跨文化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要做到文明互鉴、文明超越,要把我们的文明介绍到世界各地,要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的风采。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太少了,连特朗普、马克龙等一些关键性人物都对中国的文明、中国的历史知之甚少。可见,我们出版业在展现中华文化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方面,大有创新性发展的余地。

2.新闻出版业在新形势下进行文化创新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人心,这是新闻出版业长时间内需要突出和创新的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国别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新境界,赋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大众特点载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新境界,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贡献中国智慧。

(2)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要求出版业关注学龄儿童的阅读与教育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学龄儿童群体也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比如学前教育的立法、推动学前教育,都是出版业的创新方向。

(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出版可以重点在这方面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

(4)继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全党大学习、大教育活动。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系列教育活动提供相关出版物,为全党大学习准备学习材料,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中国梦、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等主题上进一步有所突破,这都是我们可以创新的内容。

(5)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世界观,也是我们应该创新的内容。同时,也要普及科学技术教育,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就是科技出版也是需要创新的。现在的学术完全是陷入西方学术界的框架里,完全没有了自己独立的学术体系,再加上一些人鼓吹中国的学术体系非常薄弱,从出版上来说我们也没有形成体系。而在汉译世界学术著作出版,了解外国方面、吸收外来方面还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的科学体系没有反映出来,就是我们当前在国际上领先的门类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科学体系。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应该更快提上日程。

(6)总书记还提出要生产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而提供精神食粮,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靠知识,我们新闻出版业就是要提供这样的知识和内容。

三、新闻出版业在新形势下创新的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 “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的文化不能停留在复制原来的作品,而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解放思想,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实现总书记“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文化也要往前走,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要不断挖掘对时代有影响的因素,这些都是国家要实施的一些重要工程,出版单位要根据这个来创新,来突破。出版业的发展是服务国家大局的,要围绕中心、大局来搞出版。因此,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也就是出版业在新形势下创新的有效突破口,值得出版单位引起足够的重视。

1.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已经作为保障人民公共文化权益的重要工程,要不断深化,国家在这方面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这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法》《图书馆法》都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法则职责,政府在这方面要承担主体责任,并且有了法律保障,不履行这个责任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还有,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程,中央已经发布文件加大对于该项目的保障,目前很多机构也积极投身到這一工程之中,相信也可以成为我们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

2.不断加强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提升传播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也是国家要实施的重要工程。另外,培育文化的新业态、新形态、新产品,也是另一个重要项目。现在出版的形态在发生变化,公众的阅读载体逐渐由纸介质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变,这个并不可怕,因为内容是变不了的,内容是人创造出来的。新闻出版业要创造适应这样的新形态、新业态、新产品。十多年来数字出版发展很快,现在中国数字出版稳居世界第一位,产值有6000多亿元人民币。而且我们的网络文学现在是世界上的一大亮点,世界上阅读中国最多的是网络文学,所以新的业态在传播力上很有潜力。

3.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在出版业的产业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按照新时期、新时代、经济新体系的要求,我们的产业体系还很不完备,还要进一步加强完善。同时,还要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现在出版业碰到的很多困难都源于“公平、公正、竞争、开放”的文化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文化市场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完善,很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4.创新文化的生产经营机制。这是十九大报告里面明确提出的任务,要继续深化改革和文化生产经营的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对于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的建设,对于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的供应,在政策方面会进一步调整和突出出来。

5.加强国际传播力的建设,讲好中国的故事。在今后一段时期里,出版业若能推出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出版物,或者在其他相关领域进一步创新,有利于我国国际传播力的加速和提高。

四、新闻出版业在新形势下创新面临的难点

当前虽然对于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点阻碍我们加快创新的步伐。

一是深化改革的问题。目前来看,改革到位的,即已经建立企业制度的出版单位发展得都非常好。改革不到位的出版企业,特别是中小出版机构还是有很多的困难。总书记说今年是改革年,既要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要启动一些深层次改革的措施,推动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一招就是改革,这是一个难题,特别是中小出版社的改革问题还要很好地关注和推动。

二是融合发展的问题。融合发展到现在来看,很多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有很多政策的问题、体制的问题、机制的问题。总书记讲的融合要融到第三种境界,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很多人对融合的精神并没有领会,以为加互联网就融合了,但是并没有扩大影响力,东西仍然是那些东西,所以融合发展现在也要推动。提出来好几年了,中央也专门发了文件,从出版的状况来说融合得还很肤浅。基本上相当多的还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一部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情况比较少,所以融合发展要突破,如果不突破我们的各种业态在这里体现不出来,我们始终还是抱着自己的一种业态,其他的利用不上。主流出版、主流媒体还是要力争达到第三种融合的。

三是技术问题。传播主要靠技术,出版就是一个跟技术与时俱进的行业。最早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只能把文字刻在龟甲上,再到刻在岩石上,现在有了数字印刷,数字出版。今天的远距离传播、大范围传播都是依靠先进的技术。如果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出版业还固守原来的技术和业态,必然要被淘汰的,所以技术创新是一个大问题,出版行业也要密切关注相关方面的创新,与时俱进,跟上技术发展和变革的脚步,不断突破,不断创新。

四是内容创新问题。当前的出版界应该着重研究一下内容创新的问题。总书记一直在讲,要站在真理的高点上、道义的高点上、人类文明的高点上去传播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有些时候还站不到那么高的高度。新闻、艺术能否产生很持久的影响,就要靠出版业在真理、价值、道义上代表中国认识的表达,所以这是一个难点。

现在我国出版业已经有了50万种图书,30多万其他种类的出版物,范围非常大,也有不少精品力作,但是真正产生人文影响的东西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没有哪本书读完之后就能全面了解中国,没有哪本书可以做到像《圣经》那样传播西方价值观,流传深远。中国是一个大国,不仅要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还要展现文化的力量。对人类引领的作用,是一个难点,是值得新闻出版业深思和攻克的一个难点。

五是市场的问题。当前很多业内人士提出市场的挑战比较严峻,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开拓市场的空间很大,比如说中国图书现在人均才五本书,还不到以色列、德国、美国、俄罗斯、日本这些国家人均l/3,说明市场空间还很大。我国人口基数大,如果每年人均增加一本書,这个市场就很可观了。出版从业者应进一步开拓市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学习互联网服务的思维,改革供给侧,提供更好的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产品。应该注重对城市细分市场,精准阅读,比如学术界、大学生、少年儿童、家庭妇女、职业女性、高层次人的阅读,要找准对象。中国的市场很大,相信找到一个定位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效应。互联网可以做到精准推送,我们出版业应当借鉴,努力把城市的市场做得更加完善。

另外要开拓农村市场,农村市场非常广阔,当前依然存在买书难的问题。出版单位可以依托“农家书屋”把农村的供给侧搞好。长期以来,“农家书屋”在服务体系里担当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重要代表之一,所以要重视农村市场,以“农家书屋”等国家文化工程为契机,进一步深耕细作,开拓农村大市场。

同时,国际市场上也大有潜力,中国的影响力和科学技术,以及中国的产品所到之处必然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好机会,要到国际市场上去发展,改变过去以送书为主的模式,要开始卖书了,外国读者买了书,自然就会读,自然也是我们走出去的重要探索。

以上这几个方面都是传统的市场,当前还有一个更大的市场是知识服务的市场。知识收费服务现在已经非常普遍,出版社拥有自己原创独特的知识、文化资源,完全可以通过知识服务商的角色,给社会提供知识,用知识来服务人民群众,进一步扩大市场,同时可以促进优质资源、内容充分发挥作用,而不仅仅是出版一本书就完成任务了。另外,出版社掌握着一些特有的信息和资源,可以建立一些特定的评价系统,中国现在最缺的是评价,中国拥有这些资源和资格的出版社还没有一家建立评级、评价体系。在这方面的发展,既是发展出版业,也是为国家进入全球竞争做准备。试想,如果中国出现多个逐渐有权威性的评级机构,就不是请国外的机构来评级了。上海建立的教育评价体系,已经是世界并列的三大评级机构,国外也重视他们做出的评价。这个项目对于国内出版机构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充分说明我们的出版机构还是很有前景的。

综上所述,我国的新闻出版业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新时期,是大有可为的新阶段,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在未来发展中注意本文提及的相关问题,继续努力开拓进取,将文化创新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出版社高质量的发展,中国出版才能真正地走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猜你喜欢

出版业文化发展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南宋出版业考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