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向发力 高质量推进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

2018-05-14刘中显李天健

先锋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成都协同

刘中显 李天健

高质量建设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体系,必须要在加快培育内生发展动力、合理布局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努力推动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实现域内资源平衡五个方面发力,助力四川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解决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推动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第一,构建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内生发展动力。签署政府成员间协同发展协议,共同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成都和德阳、遂宁、资阳、乐山、眉山、雅安六市加强项目规划和共建合作,加快完善城际铁路和高快速路网络规划,推动共建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发展走廊。目前,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如发展诉求不统一、彼此间的市场壁垒、规划政策协调统一等问题还有待解决。为此,必须努力构建促进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构建行政管理协同机制,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二是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包括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土地市场一体化、技术和信息市场一体化等。三是完善区域对接协调机制,包括建立协商对话机制、强化政府对接机制、完善区域信息交流机制、加强社会参与机制。四是创新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围绕区域协同发展需要,探索研究制定各地的总体贡献、质量效益等方面指标体系。

第二,围绕成都“一干”地位,合理布局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四川“一干多支”区域发展新格局的“一干”,成都依托產业发展优势,产业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持续增强,“1+7”共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推进,“科创通”平台拓展到德阳、巴中、遂宁,与德阳、资阳、遂宁共同推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子精密元器件等产品的协作配套,推动家具、制鞋企业向资阳等地转移,强化与其他市(州)金融中心平台资源共享等。

协同发展要求依托成都现有优势,各市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区域内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形成开放度大、集群率高、承接能力强的合理产业布局及产业链:成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等,各市依托自身资源,将智慧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一是明确成都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带动制造业、都市农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二是推动各市基于自身条件,坚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承接成都产业转移,提升自身产业结构。如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成德绵产业联动区;以汽车、机车和机械加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为重点的成德资产业联动区;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为重点的成眉乐产业联动区;深化成都科学城与绵阳科技城互动合作,加快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

第三,依托成都科技创新优势,以科技创新助力协同发展。成都在科技创新方面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等。而且,按成都、绵阳“一主一副”两中心布局,依托成都科学城,聚焦核科学、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重大领域,聚合国内外优势科研资源,成都正在争创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对协同发展的意义不言自明。

依托成都科技创新优势,提高区域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推动协同发展是下一步协同发展的重要选择。一是发挥成都科技创新带头作用,引导域内科技创新合作,加强技术援助,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梯度转移。二是采取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对成都市侧重通过鼓励体制机制创新引导研发主体瞄准世界前沿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从推进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出发,加强国内外科技创新合作,引进、转化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和创新人才,构建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对各市则侧重通过财政和投融资政策等支持关键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三是构建统一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不同研发主体间的战略性科技创新联盟,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共享平台,整合科技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强化公共服务、增强行业和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共享科技成果。

第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促进要素科学有序流动。作为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域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成德动车实现公交化运营,成资、成眉实现通信同城,成德实现通信资费同城等,而且成都平原铁路公交化改造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有助于形成“一环加七射”的交通格局,为要素快捷高效流动创造了条件。

下一步应努力利用政策工具和手段引导各种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有序流动,特别是结构性资源、创新资源和生态资源。一是结构性资源强调“互动式”转移与承接,要以产业要素自身追利本性驱使与市场最优化配置为前提,引导和保障产业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进而完成产业资源要素的“互动式”转移与承接。二是创新资源流动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培育载体和平台,包括创新资源所需的创新孵化平台和基地、科技服务配套、智力人才的培养和吸引、金融创新的监管等,政府要有所作为,为其他依托创新资源流动的要素提供可预期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三是生态资源流动重在减控外部效应和交易成本,充分释放市场力量或前端治理效率,为生态资源的协同治理提供前提和基础。

第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域内社会资源平衡。提升协同发展水平,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成都与各市已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在教育方面,加快提升教育合作发展水平,鼓励区域内高校加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推动成都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向其他城市开放,推动区域内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在医疗卫生方面,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合作发展,支持区域内医疗机构间加强交流合作,建立统筹协调分工合作机制,医疗救治双向转诊制度,推动医疗人才联合培养,共同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建立完善卫生应急机制,提升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等。

着眼协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点在于补齐各市的短板,使其能够享受成都市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在区域内的“统一、优化、均衡配置”。一是从制度创新入手,研究制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体系。以缩小各市与成都差距为重点,通过统一公共服务标准、推动区域内互认以及制度对接,促进公共服务资源融合发展,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二是建立健全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着力提升保障社会资源流动的服务能力和配套能力。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流动,推动产业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创新资源与教育资源的转移互为交织,形成要素流动的强力“黏合剂”;提供优质医疗资源双向流动的渠道,提供互为补充的平台。三是创新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逐步形成有序竞争和多元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成都协同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穿过成都去看你
成都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