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 有效拓展

2018-05-14陈艳迎

知识文库 2018年10期
关键词:萧红苏教版文本

陈艳迎

课本的结构一般有两层:一层是它的表层结构,主要是由一定的逻辑关系、字词符号等规范化的知识信息结构筑起来的,他只要学习主题运用一定的理性能力就理解和把握;另一层则是它的深层结构,表现为在维系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中,隐含着课本主体赋予的特定价值与意义。课文是社会价值取向的物质载体,它不仅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重要的影响。

拓展对于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而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又必须以“有效”为第一追求。因此,只有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准确把握拓展时机,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選拓展形式,拓展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创设语文教学的别样精彩。

1 立足文本——把握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1.1 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雾凇》一课,上课开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雾凇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1.2 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江雪》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仅仅20字就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千山”、“万径”对举,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似乎唯留下茫茫冰雪。后两句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幽独的落寞情调。其实,这首诗中还蕴涵着作者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但是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与作者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有关。 这时候出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顺宗永贞年间,柳宗元协同王叔文进行积极的政治革新,惨遭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在永州整整度过了十个颠沛流离的春秋。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生活上,昔日好友沦落天涯,杳无音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写成了千古绝唱《江雪》。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更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精神的再现。学生了解了写作背景,对诗歌及诗人深刻的了解便水到渠成。

1.3 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苏教版新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课后要求“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2 立足文本,深化主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主题拓展阅读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有效的主题拓展阅读既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教学《七律·长征》一课,引导学生感悟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教学的重点,特别要弄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和“寒”的真正含义。但仅仅就56个字讲,学生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所以,我就抓住文中隐含的“暖”和“寒”这个“点”,带着孩子们读《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等历史资料,大量阅读之后,学生对这一中国革命史上乃至世界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有了更加深入、更加直观的了解。上述的阅读内容贴近教材,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情感上也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3 立足文本——类型丰富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主题是由语文阅读教材而来。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类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设计教学,开展活动。拓展阅读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文学欣赏类拓展阅读。

3.1 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

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就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进入到主题情境中去,了解并体验某一名胜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历史故事及文化信息,从学生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

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泉城》主要介绍了泉城济南独特的自然景色。学习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虚拟网上游——《中国名胜任我游》,让学生扮演导游或游客,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阅读,了解、体验某一名胜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文化气息、风俗习惯等,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向大家描绘和阐述,在拓展阅读的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2 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

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就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主题有关的“寓言”、“成语故事”等文体特征的文章,感悟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如《感受中国寓言》是学生学习了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后的拓展阅读,主要学习目标为:阅读某一类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作涉及的背景和典故,理解体验寓言的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3.3 文学欣赏类拓展阅读

学生通过搜集并阅读欣赏散文、诗歌、随笔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学习后的《呼兰河转》就属于欣赏式拓展阅读。五年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感受到萧红的文笔之独特,笔下的意蕴之美。后续的拓展阅读可以开展萧红作品的主题学习,主要了萧红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进一步感受萧红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总之,语文教学既要尊重学生主体发展,又要尊重教材文本,恰当处理好“文本”与“拓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主题拓展阅读应把握好“度”,不能漫无目的,又不能喧宾夺主,既要追求形式上的多元化,又要追求拓展的实效性。总之,围绕教学目标,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主题拓展阅读,语文课堂就一定能充满生机,一定会飞溅起智慧的火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萧红苏教版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萧红墓畔口占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