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孩子聊到“死亡”

2018-05-14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葬花死亡段时间

别看孩子小小年纪,“生生死死”往往是他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心理咨询师肖雪萍回忆,早在兒子不到5岁时;就很为“妈妈会死掉”而担忧。有段时间小家伙经常问她,自己10岁时妈妈会不会死,20岁呢?80岁呢?

肖雪萍猜测,那段时间儿子常看动物世界,里面可能有动物间的杀戮和死亡。起初,她坦诚地向儿子表示,他80岁的话妈妈肯定就死了,小家伙很不高兴。后来她又好好“组织了一下语言”,告诉儿子虽然妈妈死了,但他会有自己的老婆、孩子、朋友,也有能力照顾、保护自己,妈妈死了也没关系。孩子依旧不满意,继续每天“忧心忡忡”。

直至有一天,肖雪萍认真地对儿子说,妈妈的身体可能会死,但妈妈的爱永远都不会死,会永远陪着他。小家伙终于满意了,以后再也没问过这个问题。

而不同的孩子,对死亡则有不同的理解。在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连中国看来,孩子对宏大概念的理解往往不会一次性完成。他回忆,女儿6岁那年的一个周末,自己为了准备下周要讲的《红楼梦》,找来老版电视剧“黛玉葬花”一节观赏。不料刚上小学的女儿凑了过来,正巧看到黛玉凄怆哀婉地徘徊于花影树丛中,屏幕下方一行行滚过《葬花吟》中优美而感伤的句子。

本以为女儿看上一会儿,会因不得其解而意兴索然,没想到孩子瞪着圆圆的眼睛,非但没有离开的意思,好像还入迷了。连中国坦言,自己当时心中居然有些怕, “怕她问我这个姐姐怎么了,为什么伤心……瞎说不合适,正式说又担心她听不懂”。

然而,女儿最终还是发问了。连中国极速思考一番,决定跟她谈谈“生命”。他告诉女儿,林黛玉由花朵的娇艳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卓然,又因落花而感伤生命的有限。而正因生命美好又有时限,我们才要珍爱、奋发,给它一个很好的去处。

“孩子听得很认真,不过所谓的‘懂恐怕只能称得上是‘有所感受,但我后来依然觉得很有意义。”连中国认为,跟孩子探讨宏大命题,很多时候孩子其实是似懂非懂的。“明白了,随即又会产生困惑。伴随阅读、思考,反复多次地叩问、确认,才能推动孩子的成长。”

(摘自《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葬花死亡段时间
《红楼梦》里的三次葬花
等我来时
红楼戏的滥觞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背诵《葬花词》的丘成桐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Android的成功
丢脸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
每日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