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角度思考上海乡村振兴

2018-05-14徐根兴

党政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上海农业

徐根兴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2018年4月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会议,李强同志强调,要用改革的办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努力开创上海“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多角度思考上海乡村振兴

2018年5月3日,36个大中城市共同发出《质量兴农倡议书》,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乡村振兴也是城市发展的机遇,乡村全面振兴将在大中城市率先实现。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目前有3000个左右自然村,1583个村级单位,其中1549个是行政村,34个涉农居委会,乡镇级单位是125个,全市农业经营单位是5703个,全市的农户一共是70.95万。可见,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乡村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上海乡村振兴需要一些方法论上的思考。

1.上海需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

乡村振兴,首先应该学习乡村发展史、城市发展史,这样才可能对乡村发展的历史路径有一个总的轮廓;还要研究国外乡村发展史,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的优秀案例;然后再思考上海农村风貌到底应该怎么样,上海的乡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很多地区对城市建设、城市产业发展似乎想清楚了,但是对农业农村如何发展是否也想清楚了,尤其是否已经找到了成熟的乡村发展方式?值得深思。

有学者指出,日本农村改造的终极目标,是营造一个缓慢、舒适的宜居社区;是民众不需要挤到城市,也能拥有高品质的生活;让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还有一个可以留恋和随时回来的“世外桃源”。这是上海乡村建设中缺少的视角。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比较有成效,是因为早在十年前,浙江有些地方新农村建设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四不”,即不拆一间房、不拓宽一条路、不填一条河、不砍一棵树。上海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努力思考以下几点:第一,寻找乡村的纯真或淳朴。乡村拥有原真的、独特的风景,可以安放人们内心的期望或者乡愁。第二,寻找乡风民情。这是乡村的灵魂,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民风渗透着乡村的气息。第三,寻找创意。把乡村的“土”元素、“野”元素、“俗”元素、“古”元素与现代元素极其巧妙地糅合起来。

2.先修复还是先振兴?

乡村振兴的难点可能在哪里,能否突破?只有把难题想透并清楚地表达出来,分析透彻,难题也许就破题了。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应该借用围棋术语——复盘(把对弈过程还原并且进行研讨、分析的过程就是复盘),对四十年上海乡村建设进行反思。当前不少党政干部认识到,上海乡村建设呈现某种“三不像”——城不像城、镇不像镇、村不像村,这种状况应该改变。

上海要大力推行乡村振兴,到底如何做乡村才能更像乡村?乡村对于上海的意义是什么?是经济意义,文化意义,还是生态意义?先想清楚乡村建设绝对不能做什么,再考虑干什么、怎么干。尤其不能按照城区的审美要求来建设郊区和乡村。同时,更重要的是应该思考上海乡村建设是先修复还是先振兴?笔者认为,振兴的第一步应该先修复。对于不少乡村来说,这是当前第一位的任务。因为,在对乡村如何建设有了多年的等待、观望、迷茫之后,一些上海乡村元气实际上已经受到了损伤,而在元气没有恢复之前,直接搞振兴,是否等于一个人大病初愈立即服补药、吃补品,反而不利于机能的正常恢复?因此,首要任务是先修复再振兴。

3.如何做乡村振兴规划?

城市规划相对来讲比较好做,因为城市规划已经有标准了,道路、住宅、公共设施怎么配套有比较规范的标准,而农村规划是没有统一也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因为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千差万别,各地区不一样。如果统一了,乡村也就没有特色了。规划可能更多的是要有针对性地以各区各乡镇的需求导向来进行编制。农村规划的核心就是解决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规划怎么创新需要探索,大学教科书里也很难找到,大学教材里更多的也是偏向城市规划。

同时,实施乡村振兴应该下放权力,要把更多的权限交给区一级政府。要充分相信区级人民政府能够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这样才可能更有针对性。

乡村规划的制定应该听取多方意见。做乡村规划,不仅仅是规划部门的职责,更是贯彻十九大精神,让“人民平等参与”的生动实践。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制定要发挥乡贤的作用,要听取那些乡村出身的城市能人和精英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有关本村本土的规划要征询这些群体的想法,因为他们比较了解村里的历史以及很多文化习俗,如果完全由政府包揽规划,不利于乡村历史和文脉的传承。村民和乡贤的最大特点是对乡村情况了解、熟悉、有感情,他们参与规划的过程也是增强乡村归属感的心理动员过程。

另外還要认识到,不管是农民还是市民,都需要乡村。其实,农民对乡村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们热爱乡村,又对乡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多有抱怨,尤其是年轻一代有着强烈的改变乡村的愿望。而市民在高楼大厦包围之中,需要清新的空气和远望的视界,更需要乡野的种种恩惠。因此,发动市民寻找心目中的乡村,打通市民与农民的心灵,城乡对接,动员市民与农民一起参与乡村振兴的谋划,很有意义。

4.如何更有针对性地为乡村服务?

当前各界都在响应中央的号召,为振兴乡村献计献策。这里特举两个方向性的思路:

(1)规模性、持续性做好上海郊区乡村旅游宣传和推广。从实际情况来看,外省市的游客并不关注上海乡村,原因是他们拥有更丰富的乡村视野。因此,上海乡村旅游的目标群体基本上是本市市民。当前,上海人往往对邻近省市的旅游资源、旅游线路很熟悉,但对上海郊区有什么好去处往往不知道。所以郊区旅游宣传、旅游推广的重点是本市的市民,怎么留住他们需要很好的策划,让上海市民在郊区停下来、住下来、动起来、常常来、带人来。只有这样,郊区乡村旅游才能形成产业规模和可持续发展,郊区乡村才能更凝聚人气、财气和元气。

(2)动员更多的上海优势资源为乡村振兴服务。比如探索气象农业,为提高农产品品质服务,做品牌农业、高附加值农业。上海有很好的气象服务能力,气象部门传统意义上的气象服务就是防灾减灾,但是今天的农业已经不是完全靠天吃饭了。气象部门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使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上升。第一,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区划,我国台湾和浙江这方面都做得很好。比如,有专家指出,对于山地种植,可以根据不同朝向,北风坡还是迎风坡,对种什么进行详细的区划。第二,气候品质论证。桃子、葡萄、瓜果等对温度、日照有要求,掌握好了就能卖出好价格,这就需要气候品质论证。气象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气象资料,对这些产品做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分析,供农业经营主体参考。第三,乡村气象旅游预报。比如每周都报什么地方开了什么花,到哪里看什么,等等。第四,气象为农业保险服务。有时,天气不好,稻子、麦子没收上来烂在地里保险公司可能会赔,而一旦收上来后再烂掉可能就不赔了。这个问题长期困扰农民。如果气象部门搞好服务,把农业受损数据与保险数据和气象数据结合起来,只要雨下到什么程度就赔,保险公司也不要现场去勘察了。

二、上海乡村振兴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

第一,认真研究国外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特别是把适合在上海郊区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方法引进来,以提高郊区的农业生产率。比如,国际上的农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由平面化向立体化发展、自然化向设施化发展、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人工机械化向电脑自动化发展等等。应该了解这些农业新动向,采取审慎和积极的态度学习与引进。

第二,在郊区农业中认真应用大数据,提高农业品质。要通过认真细致的努力,形成数据标准,推进数据共享并开发利用,不仅要研发单项技术,更要重视全产业链信息贯通、集成。

第三,认真解决土地流转中的权益问题。土地所有权的核心是处置权,土地承包权的核心是财产权,土地经营权的核心是收益权,公平合理妥善地保護与处理好土地“三权”的权益极为重要。

第四,郊区农民的定位问题。在上海谁是农民?需要定位清楚,但有难度。以上海为例,2000年以后出生在上海的新生儿,按规定在户籍上不再标注农业户口,都属于上海市居民,有人戏称是“被居民”了。现在在上海,农村户口比居民户口要值钱,因为农村转居民很容易,居民转农民是很难的。但由于多种原因仍然在农村居住的人已经不种地,真正种地的是雇佣来的外省籍人员。因此,清晰地定位谁是农民,对于明确上海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搞好政策设计意义重大。

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作了深刻系统地阐述。他指出,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总之,中央已经吹响了振兴乡村的号角,上海要美丽,乡村必须美丽。而多角度思考乡村振兴,可以让这项工作推进得更扎实、更有成效。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 王 玉)

猜你喜欢

上海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张北“未来农业”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