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量企业“进军”高校校企合作究竟惠及哪方?

2018-05-14李文星

留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产学研百度校企

李文星

与其说校企合作是一个多赢战略,不如说校企合作是一个倒逼机制。不是企业、学校、学生从这个模式中获益多少,而是假如离开了这个模式,三方在这个时代中都难以为继。

据《留学》长期跟踪院校官方信息显示,2018年11月10日,英国考文垂大学将在深圳与吉利公司签约,将吉利公司纳入考文垂大学的产学研项目中。

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英国高校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来以久。其中比较著名的如牛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专门负责技术移民和科技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企业进入院校,主动谋求与院校的合作成为一股浪潮。仅就英国而言,除了上述的考文垂大学之外,更有诺丁汉大学与中国的娃哈哈集团签订了合作,同样的,利物浦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都与中国企业有所合作。

中国企业为何主动谋求院校合作?作为以利益引导商业发展的公司,他们在这种合作中有何利润可图?作为学生,我们又该做好怎样的准备,才能在这股浪潮中逐浪而行,抢得先机?

企业暗度陈仓 意在一石三鸟

早期的产学研,是企业主动寻找学校进行合作。早在多年前,微软、Oracle等海外科技巨头早已入驻学校,争相在学校设立俱乐部,与学校建立常态联系,且会经常性的划拨经费支持学生进行一些项目与活动,它们与学校官方达成合作,均能拿到自己的办公室。

而彼时的中国企业并没有类似的动作,学生基本要到校园招聘的季节才有机会近距离地了解中国公司。

但是近年来,百度 、阿里巴巴、腾讯(下文简称BAT)正在加大投资高校的力度,不断丰富并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力度较之于当年的海外巨头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企业来说,效益是他们的终极目标,BAT纷纷开始重视校企合作,究竟看中了这个领域的什么 呢?

第一:人才

首先我们来看百度,从百度校园发布的2015年校企合作盘点可以看出,百度一直强调自身的技术驱动特性,其研发投入比例和技术人才占比在科技巨头中也名列前茅,所以百度在校企合作中更重视技术人才,尤其是国际化高端技术人才的发掘和扶持。百度奖学金面向全球顶尖高校,获奖者均为优秀博士生,不乏来自常春藤的名校留学生。

与此同时,百度还通过与高校展开一系列联合课题来发掘那些能够解决问题的潜力学生,许多优秀的技术型人才毕业前就被百度“抢”到手了。对于实习生和应届生百度有“松果计划”去养成。同时“百度编程马拉松”这类内部活动也开始向高校学生开放,以发现优秀人才。据悉,李彦宏每年选择一所高校演讲,或许也有出于抢夺人才的考虑。

而阿里巴巴在高校人才选择上则是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阿里巴巴重视电商类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与百度重视技术尖子生不同,电商人才相对更多,且不需要出身名校,所以阿里巴巴与许多高校联合培养电商人才,在被称之为“淘宝大学”的义乌工商学院中,学生在淘宝店的“钻石”“皇冠”甚至可抵学 分。

另一方面阿里同样十分重视技术人才,尤其是启动大数据战略之后,阿里云开始去高校物色优秀大数据人才,阿里在十几所大学建立了“高校技术联盟”,传播阿里技术。从2014年开始,阿里举办大数据竞赛引导和发现大数据人才。

而腾讯相对于百度和阿里巴巴来说,则在校企合作领域入手更早。

很多年前,许多高校便设立了“腾讯创新俱乐部”,截至2016年已在数十所高校设立,用于鼓励高校学生创新。鉴于腾讯是产品型公司,所以不像百度和阿里巴巴那么强调技术,更强调创新型、运营型、策划型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腾讯在校园合作上有两个独立品牌,其中一个是T派,用于在高校进行腾讯的品牌传播,做类似于公开课、夏令营、训练营、开放日之类的活动,让腾讯员工去给大学生做分享,或者邀请大学生参观腾讯,起到桥梁作用。同时腾讯还举办“T派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优才计划”等活动去发掘优秀毕业生。整体而言,腾讯在高校人才上更接近当初微软等外企的风格。

第二:科研

科研对于企业、学校和学生来说是“三赢”战略,产学研的三位一体,最终的结果是导向良性的循环与科技的进步。企业带着自身领域内的科研项目进入高校,由学校和学生共同完成,最终出资鼓励,三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而此事,更在本质上推动了科技的向前发展。相比于对人才的需求,企业对于科研项目来说,是贡献者。

BAT在自己的产学研项目上各行其道,但殊途同归。

百度让高校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之中,相当于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比如反作弊算法研究;同时,百度是中国探索人工智能这类前沿技术投入较大的公司,很乐意跟高校一起去做一些前沿技术探究例如GPU计算、知识图谱等;在项目活动上,百度通过举办各类主题的竞赛来促进科研,比如百度寻找最美小镇大数据竞赛、百度之星编程大赛等。

阿里巴巴也曾举办大数据竞赛,除了寻觅人才外,还有促进大数据技术研究和应用的考量。除了竞赛之外,阿里巴巴的校企合作,也有科研方面的动作:面向高校开展阿里技术大讲堂,传播大数据技术和工具;与高校合作进行开放式科研和课题合作;面向高校教师提供“访问学者”机会让教师亲临一线促进科研产业化;与高校联合完成创新研究项目并提供经费等支持;支持高校举办技术类学术会议增强交流;等等。

不具备技术基因的腾讯,在校企合作中选择了“少参与、多扶持”的方式。腾讯与合作高校联合承担863国家级联合科研计划;与清华大学等顶级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国内20多所高校进行互联网前沿技术科研;设立面向青年学者的“犀牛鸟”基金—犀牛鸟是腾讯校園合作的Logo,意思是腾讯与高校之间就像犀牛和鸟一样的合作关系。

在学术上,腾讯是许多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的大赞助商,2015年7月底腾讯甚至包机将60多名学生和老师送到阿根廷首都去参加一个其赞助的人工智能大会,还与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长期合作,赞助“CCF终身成就奖”等大奖。

当然,除了获取人才供给与科研成果外,企业如此高调的进驻学校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即把院校当作是自己的用户场。

教育部《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国内高校数量为2914所,居世界第二;2017年国内在校生规模达到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仅吉林大学一个学校的在校生已经达到7.19万人。海外院校,更是一片蓝 海。

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每一个都是互联网用户,并且许多还是有时间和精力的重度用户,对于BAT而言本身就是很重要的潜在用户群。所以,通过一些校园合作,赞助某些活动等行为,可增大企业品牌在高校的曝光度,做一些耳濡目染的品牌熏陶,对于公司业务本身也是有利的。

不只是互联网企业,很多其他类型的企业都会从校企合作中大大受益,抢先占领年轻用户群体。因此,企业入驻校园不仅抢占了人才市场、科研成果,更在用户市场上取得先机,可谓一石三鸟。

学校穿针引线 力争科研、教育与市场同轨

校园选择校企合作,则更多是为了自身教育输入与输出的良性循环。校企合作,将高等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资源进行交互,企业的运营机制和岗位需求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通过协调、互动和分享等长期合作模式,达到高校人才培养成果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目的。

校企合作,既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更是资本市场下,时代进步的必然。在国外,越优秀的大学就越以开放的心态来接纳社会。《留学》专访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时得知,在英国,不仅高校,就连政府都非常重视和支持产学研的结合。“英国政府非常重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推动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各种产学研合作形式包括大学与企业联合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建立科学园,组织跨国研究等。政府强调了高等教育与企业之间的知识和技能的转换,要求发展兩者之间的伙伴关系,并投入创新基金促进产学研发展。”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主席如是说。

“院校选择企业,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种好的趋势。”院校选择校企合作的意义深远,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四点。

首先,了解科技发展,避免传授知识的滞后性。

现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校作为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场所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高校教师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才能及时了解到企业的技术进步,并根据这些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对教学计划进行改进,对教学资料进行补充,从而有效地避免理论知识培养方面的滞后性,保证了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 才。

其次,了解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也随之发展变化,高校必须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只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才能及时地了解到企业的运营机制和岗位要求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对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相应改变,从而避免出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出现偏差的情况,才能保证高校毕业生能够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再次,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现阶段,高校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实践场所,这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造成就业难的问题。而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后,企业往往会邀请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参观或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这为高校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场所,让教师和学生明确的了解到企业运营机制和岗位要求,对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后,共同研发项目,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

高校除了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外,其另一个主要的工作就是科研,科研水平是影响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每年政府划拨给高校的科研经费是十分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而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科研项目,从企业那里获取科研经费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学生有的放矢 早早规划职业道路

回到学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一位留学生敢在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上懈怠分毫。

或许在国内还好些,一旦踏出国门,课业、生活费、绿卡三座大山随即压在当代留学生的肩上。

这三个几乎从未刺激过国内学生神经的未来隐忧,对于留学生来说,无论你家庭是否优渥,院校是否拔尖,成绩是否理想,都必须要面临这三大难题。

越高学历越逆天的课业压力无需多言,单就费用来说,据《留学》的30+英国读博开销样本调查显示,仅生活费,博士3年(一般需要上4年)的拮据状态下的生活开销需要62万元左右,加上学费,则需要花费140万元左右。而绿卡,相对于这些看得见的花销而言,则更矗立在虚无缥缈的亭台楼阁之上,想要取得,着实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三座大山带来的压力,对于一般留学生来说,解决之道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早做准备。严峻的留学形势与海外就业形势倒逼留学生,无论如何也要早早的拥有一份可以让自己留下来的工作。

先抛开诗和远方、康桥遗梦,假如难以在现有的海外院校运行体制下,趁早谋得一份差事,恐怕毕业就要跟大洋彼岸说再见了。海外院校的发展自然也会适应时代的趋势,如今,海外院校早已成熟的“产学研”体系,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想要有的放矢的留学生所面临的困境。

海外学子在入校伊始(甚至更早),便可以早早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产学研”的体系已经接近成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思考明晰的学生,在入校之初甚至入校之前甚至都可以锁定自己未来要去的公司(因为每个学校合作的公司是可以查阅的)。

当然,大部分学生在刚开始上学的时候并不能非常明确的规划自己的未来,也不想贸然裁决导致未来选错了方向,所以前期会选择观望,学校与企业联合提供的众多项目可以成为学生的实践场所。

但这些也仅仅是实践场所,《留学》建议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选好自己想要发展的方向,甚至直接进入一家与你学校有合作的,又是你感兴趣的公司,为最优策略,毕竟实习以及工作经验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在国外紧张的环境下,时间就是金钱,你可以先捧碗里的,再看锅里的。

猜你喜欢

产学研百度校企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百度年度热搜榜
不懂就百度
百度年度人气萌娃
万有的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