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非歧义言语现象探析

2018-05-14杨秀岩

科技风 2018年29期
关键词:歧义

杨秀岩

摘要:歧义是言语表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误解、模糊、笼统、辞格运用等几种言语现象因为表义的多向性,容易与歧义混淆。本文在明确定义的基础上,从语义学、句法和语用学等方面对几种非歧义言语现象进行分析,以与歧义区别开来。

关键词:歧义;误解;模糊;笼统

歧义(Ambiguity)是世界语言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汉语研究与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歧义指言语中同一形式而可理解為两种以上不兼容的言语义而使听读者无所适从的现象。比如一报纸标题“西方找茬批评中国没有道理”就存在歧义:要么指“西方找茬,批评:中国没有道理”;要么指“西方找茬批评中国,没有道理”,单看这一标题是不能确解的。这方面例子不胜枚举,不再赘述。本文所探讨的是几种容易与歧义混淆的言语现象:误解、模糊、笼统、双关等辞格的运用,目的是用排除法从反面界定歧义,不要将这些现象误当做了歧义。

一、误解

歧义是言语表达者造成的,误解是发生在言语接收者方面的,由于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不足对言语意义产生错误理解。如:“将军白发征夫泪”易误解为将军的白发和征夫的泪,这是因不识互文修辞而导致的。本句运用互文,指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眼泪。孟子说“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看到这里,以为历史上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除了大禹,还有稷,这是不识词汇知识导致的误解。古汉语中有偏义复词,意义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凑足音节不表义。此处的禹稷只有禹表义。《汉书·霍光传》说“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此句中的“结婚”不是当今所言的结婚,而是成为亲家,指霍光和左将军上官桀结为儿女亲家。此例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词义知识出现误解。这些误解的例子,并不是原句可以作两种不用的理解,正确的理解只有一种,因此它们不属于歧义。

误解是无意之中错误理解言语意义,如果是有意改变原意作另外理解解释,那就是曲解了。婚礼上主持人请伴郎“在好哥们大婚的日子说点什么吧”,伴郎说:“那我就点糖醋里脊和红烧排骨吧。”伴郎故意将原话中量词“一点”的“点”理解为动词“点菜”的“点”。“别的人是一表人才,我们的菊霞小姐是两表人才,能文能武,天上少有,地上无双。”说话人故意将成语“一表人才”曲解仿造出“两表人才”,这都是曲解者明知其义而故意作另一种理解,以取得轻松幽默的效果,并非原话语有两种以上理解,因此是无关歧义的。

二、模糊

模糊是侧重表达对象的不确定性,留给听众一个可供领悟、体会、选择的弹性空间的一种言语技巧。日常语言中许多词本身带有模糊性质。如“高矮”,“长短”,大小”等,它们所表示的概念内涵清晰,而外延宽泛、界限模糊。比如形容一个人长相 “淡眉细目”,“淡、细”是模糊的,但是听读者不会因为词语模糊性而想象不出这个人的模样;反而是过分精确的描述会让人感到滑稽。再如《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我和你从小夫妻,你去后,何曾有人和我吃酒!”巴金《灭亡》第八章:“她从小就寄居在叔父家里。”“单位的人们都叫他小张,说是小张,其实也快四十了。”三例中都有“小”,所指范围并不同,小与不小,小与大无确定的界限。句中“小” 的语义非常模糊,但听读者决不会产生理解上的疑惑。模糊的语言已经满足了交际双方的需要,达到了交流的目的。模糊语义并不影响表达准确性,没有产生歧义。

三、笼统

笼统指话语表达一定意义上的总体描述,并不具体明示要说的意思,而听读者可以领会其意。词语语义概括了一类事物共同特征,使它与其他语义区别开来。这个词语适用于若干个事物,人们承认这些事物有差别,也不见得忽视这些差别,只是这些差别在使用语境中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例如,汉语的“人”比英文“man”和“woman”笼统,它用于不需要指出两性差别的场合。如“小王请几个人来帮他抬走这架钢琴”这句话,常识告诉我们钢琴很重,因此句中笼统词“人”更倾向于指“men”(男性)。但是,听读者一般对此是不加以追究的,表达者也不必具体细致交代。类似的“前两天他家丢了三只羊”,不论品种还是大小,都属于 “羊”一词的语义范围。人们已然理解话语表述的事件。笼统的语言并不影响表达准确性,已经满足了交际双方需要,达到了交流目的,没有歧义。

四、运用双关、反语、婉曲等修辞格

一些运用辞格表达的言语具有两方面意思。《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四周黑洞洞的,能不碰壁吗?”说话人语带双关,“四周黑洞洞的”既指光线不足,漆黑,也指环境黑暗。“碰壁”既指撞到墙上,又指当时的社会环境太黑暗,鲁迅遭到很多的抵制压迫。本句双关,表面的意义与暗指的意义并存,不引起歧义。宗福先《于无声处》中“我告诉您了,根据报纸上官方介绍,他是天底下头等大好人,浑身上下毫无缺点,连肚脐眼都没了。”“毫无缺点”用的是反语,说话人其实是说“他是一个大坏人,坏事做尽”。本句反话正说,无歧。老舍《断魂枪》“王三胜不怕:他看得出别人有功夫没有,可更相信自己的本事,他是沙子龙手下的大将。‘下来玩玩,大叔!”“下来玩玩”,王三胜说得很得体,将正式的比试切磋武艺说成随意的玩耍,这种表达用的是婉曲,故意委婉曲折地表情达意,也不是歧义。

这几个句子运用修辞格都是表达者为提高效果有意为之,与歧义的概念完全不同。受众要么只理解表面意思,要么表里两个意思都理解,不会出现不能确指的歧义的情况。歧义是表达者无意造成的,原本只想表达某一种意义,但所组织的言语形式上可以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而这两个意义又是不相容的,受众理解时无所适从。

综上所述,我们将非常容易与歧义混淆的误解、模糊、笼统、辞格运用等现象做了阐释,与歧义进行了区分,将它们排除在歧义之外,以便更加充分精准地掌握汉语特点。

参考文献:

[1]石毓智.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张诚.模糊语义的概念及其作用[J].文化研究,2016(5).

[3]郭庆.谈词的歧义、模糊和笼统的区分[J].安徽文学,2010(2).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第三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猜你喜欢

歧义
谈“歧义双关”
从句法学角度看英语歧义
浅谈歧义容忍度与二语习得
Syntactic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mbiguous sentences
歧义现象透视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
如何有效辨识并消除歧义
浅议汉语语言中歧义的消除方法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英语中的歧义浅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