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的维度”视阈下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2018-05-14金明强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金明强

摘 要:“学习的维度”是马扎诺倡导的学习理论。以“学习的维度”为理论支撑,从教学立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板书四个关键环节创新与实践教学设计,能促进学生“想要学、能学懂与会学习”,对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多有裨益。

关键词:学习的维度;教学立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板书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1] 。杭州市实施《历史与社会》中考折半计分以后,为避免重回教“知识”、搞“题海”的老路,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所涉甚广,教学立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板书是四个关键环节。

一、理论:“学习的维度”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1.“学习的维度”

“学习的维度”是马扎诺倡导的学习理论。马扎诺主张将学习分为五个维度:态度与感受、获取与整合知识、扩展与精炼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和良好的思维习惯。[2]

马扎诺认为,五个维度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的学习都基于学习者的态度与感受(维度一)以及有效的思维习惯(维度五)。基于此,学生在其他三个维度中的学习将更高效。其中,维度四包含了维度三和二,维度三包含了维度二。其相互位置关系不是割裂的也不是线性的,既有互动,也可能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呈现(见图1)。

图1 学习的维度之互动样式

2.“学习的维度”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学习的维度”构建了一个以培养认知能力为核心,同时有情意和思维习惯作保障的环状学习结构,确保“想要学、能学懂与会学习”三位一体,协力共举。

(1)“想要学”,主要指向维度一、维度五。研究表明,有效学习一定是基于学习者已有认知、思维习惯的。确保“想要学”,得具备两个条件:激发学生积极的态度与感受;学习任务明确、有价值,学生有能力去完成。

(2)“能学懂”,主要指向维度二、维度三。确保“能学懂”,需要解决两大问题:帮助学生有效获得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帮助学生“精炼和扩展知识”,以巩固前述两类知识,并通过“理解”实现“能学懂”。

(3)“会学习”,主要指向维度四。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鉴别是否真的“会学习”,需要关注: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情况;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学习”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能学懂”,并促发新的“想要学”。

二、实践:“学习的维度”视阈下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在“学习的维度”指导下,从四个关键环节创新与实践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一)教学立意的确立与渗透

有学者认为,教学立意是教师基于学术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提出的核心观点或主张。教学中,“各个环节均围绕教学立意展开,能帮助学生获得结构化的知识与能力。简而言之,教学立意能增强历史教学的思想性、逻辑性、结构性、探究性”[3]。

1.实施策略。确定教学立意的策略通常有:(1)分析、细化课标中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2)直接将教材的标题或观点定为立意;(3)教师根据个人知识、学识与教学经验去确定。

2.实践案例。综合考量上述策略,更利于教学立意的“准确”。试以“昌盛的秦汉文化”为例,说明经过综合考量的教学立意。

(二)教学目标的拟定与撰写

教学目标通常指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它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1.实施策略。课时教学目标的撰写不一定有固定的模式,陈新民教授认为,一般来说,每节课的课时目标的拟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知识,即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掌握、理解哪些具体知识。第二,技能与方法,即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会或需要运用的方法、技能。第三,能力,即学生通過一节课的学习在能力发展上有怎样的增量。第四,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学生在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的表现或提升。[4]

2.实践案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能确保教学立意的贯彻、教学环节的推进、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结果的检测。试以“南宋与金的和战”为例,还原教学目标的拟定依据与叙写格式。其中,力图培育、渗透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包括空间认知、历史意识、社会实践、综合思维。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马扎诺认为,科学运用“学习的维度”里的教学策略(决策),能促进学生学习。

1.实施策略。“学习的维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模型,强调基于已有知识展开学习。五个维度对学习成效十分关键,每一个维度都有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下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常用的策略。

维度一的策略:课堂氛围融洽;学习任务明确、有价值,学生有能力完成。

维度二的策略:陈述性知识,意义建构、组织、储存;程序性知识,建构意义、固化、内化。

维度三的策略: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提供支持;分析观点。

维度四的策略:问题解决、创见、调研、系统分析。

维度五的策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调节性思维。

2.实践案例。选择教学策略的原则是符合学情、利于学科素养的落实,能促进学生学习。试以“中华文明的曙光”新课教学第三环节为例作解读。

(四)教学板书的设计与呈现

基于维度二的图示组织模式,笔者尝试框架式板书,强调有意义地建构知识。所谓框架式板书,是指对所学内容按一定逻辑进行组织,并顺着教学进程逐步搭建而成的结构式板书。

1.实施策略。马扎诺总结了六种图示组织模式:叙述模式、时间序列模式、过程或因果模式、情节模式、概括和原理模式、概念模式。[5]59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用图示组织模式设计框架式板书,对其“理解”知识意义重大。

2.实践案例。在新授课中,前五种模式最常见。以情节模式为例:情节模式指对具体事件的大量信息进行组织,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具体事件顺序、具体原因和结果。历史事件总是由时间、地点、重要人物、原因、结果(后果或影响)等要素组成,可将以上要素有机串联、图示呈现。以“鸦片战争的烽烟”为例,运用“情节模式”,构建框架式板书,令人耳目一新。

案例4 “鸦片战争的烽烟”框架式板书的设计与呈现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了解“鸦片战争”概况入手,分析战争起因,由《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由此构建框架式板书(见图2)。

三、成效:“想要学”“学得懂”“会学习”在学生身上发生

实践表明,“学习的维度”视阈下创新与实践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变化显著。它具体表现在:

(一)学生以对教师的满意率表达出“想要学”

学生对教师的接纳度能折射学生“想要学”的程度。从每学期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调查结果看,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对笔者的满意率长期保持在97%以上。按照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喜欢老师就喜欢这门学科,“想要学”的动力十足。

(二)学生以较高的学业水平传递出“学得懂”

谨守不“加班加点”的承诺,运用“学习的维度”、落实学科素养、践行“轻负高质”,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业水平保持着年级前列水平。每学期的区统测数据表明,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均超区、校平均值。

(三)学生以高质量的自主学习能力印证“会学习”

诚然,课堂是教会学生“会学习”的主要通道。而學生学会“有意义地运用知识”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此,鼓励学生坚持课后自主整理,包括一节课后的巩固式整理和一个单元后的梳理式整理,能帮助学生迈向“会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马扎诺等著,盛群力等译.培育智慧才能: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7-8.

[3]侯桂红.试论历史教学立意的概念、确定方法和评价标准[J].历史教学,2015(4):18.

[4]陈新民.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50.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