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战争文学1950年代《光明日报》文献考辨

2018-05-14常彬王雅坤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光明日报战俘志愿军

常彬 王雅坤

摘要:中国朝鲜战争文学是新中国文学的开篇之作,继承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文学传统,以极其有效的举国体制,应对强敌威胁国家领土安全的挑战与危机,在抗美援朝问题上形成庞大的文学生产线和强大的传播体系。通过对1950年代《光明日报》的刊载进行系统的文献考辨,发掘共和国文学构建的生成方式,同构性前提下作家身份多重性因素的介入对内容选取的侧重和作品的刊用。

关键词:1950年代;《光明日报》;朝鲜战争文学;文献考辨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18)06014609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8.06.019

六十八年前,一场战争让全世界对新生中国刮目相看。美军的仁川登陆,改变了朝鲜半岛局势,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危及新中国安全。战争的顺利助长了麦克阿瑟和李承晚占领并统一朝鲜半岛的幻想,建立起冷战世界在东方阻击共产主义的桥头堡。中国的出兵,将世界头号强敌的称霸野心逼退到三八线以南,迫使美国人改变了既定目标,以保持南朝鲜独立为目的。这场打出新中国国威、军威和民族尊严的开国第一仗,就是我们熟知的抗美援朝战争,亦称朝鲜战争。新中国文学继承了战争年代的文学传统,在抗美援朝问题上形成了一条庞大的文学生产线,并建立起强大的传播体系,在推动抗美援朝运动、激励民众爱国热情、歌颂志愿军英雄主义、赢取国际舆论支持、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等功能上发挥了极大效用。1950年代中国大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中国青年》《新华月报》等权威或主流刊物的广泛传播,构成共和国文学的叙事基调,发挥文学政治学的强大功能。本文以《光明日报》为具体的考察对象。

《光明日报》1949年6月由中国民主同盟创办于北平。1953年1月,改由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主办。现为中共中央领导和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党报,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作为1950年代中国大陆权威/主流刊物之一的《光明日报》,在抗美援朝文学的刊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580余篇的刊文量仅次于700余篇的《人民日报》,在国内八大期刊中位列第二。与《人民日报》涵纳文人作家、军旅作家、艺术家、社会名流、将帅将军等更为广泛的作家群体不同,《光明日报》主要以文人学者和新华社记者为创作主体,反映朝鲜战争国际题材较多,大量刊载冷战时期东方阵营尤其是苏联艺术家的政治漫画,讽刺意识形态敌手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其转载量又远高于《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发表的抗美援朝文学作品,集中在1950年10月至1954年间,主要是诗歌、散文、曲艺、歌(曲)词,共计583篇。其中:诗歌121首(抒情诗、论文诗、叙事诗、说唱诗、政治诗);散文类415篇(特写27篇,朝鲜通讯153篇,抒情叙事类235篇);戏剧曲艺类28部,有相声(2部)、小歌剧(1部)、活报剧(3部)、快板(5部)、评剧(1部)、独幕剧(2部)、数来宝(3部)、大鼓词(2部)、幻灯脚本(2部)、乐亭大鼓(2部)、山东快书(2部)、弹词(2部);老舍、田间、刘白羽、吴祖光、臧克家、张志民、巴金、穆木天、柳亚子、绿原、李广田、路工、孟超、余冠英、黄药眠等作家文人学者画家的作品时见该报。

老舍有诗文2篇:诗歌《呸!》[1]揭露不法商贩制造黑心棉、脏药布、霉變食品坑害志愿军部队;散文《爱国也有够吗?》[2],批评与自我批评,没有像志愿军那样,将爱国主义思想灌注到自己的文艺任务中去,“在‘文艺战场上作出些英雄事迹来”,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美援朝运动。魏巍诗歌《大厦》(4首),散文3篇:《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谁是最可爱的人》《冬天和春天》《大厦(组诗)》《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谁是最可爱的人》《冬天和春天》刊载于《光明日报》19520223,19510324、19510411、19510507.。田间诗歌7首:《一位志愿军战士的歌》《给毛主席》(组诗),散文1篇:《我们的责任》《一位志愿军战士的歌》《给毛主席》《我们的责任》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1208,19520223,19511216。。刘白羽散文3篇:《板门店帐篷外的血迹》《战斗的开城》《我们在审判》《板门店帐篷外的血迹》《战斗的开城》《我们在审判》刊载于《光明日报》19520610,19520614,19521124。。张志民散文3篇:《新生的花朵》《英雄和祖国》《这里是快乐和温暖》《新生的花朵》《英雄和祖国》《这里是快乐和温暖》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0916,19511015,19511021。。其他作家主要是诗作:柳亚子《抗美援朝歌》[3],吴祖光《朝鲜礼赞》[4],臧克家《你!》[5],李广田《争取和平》[6],路工

《幸福》《朝着幸福走》(8首)、《世界人民齐呼喊》《幸福》《朝着幸福走》(8首)《世界人民齐呼喊》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1215,19520223,19520322。,穆木天《在平壤解放的第二天》《华盛顿拍来了电报》《在平壤解放的第二天》《华盛顿拍来了电报》刊载于《光明日报》19501218,19510110。,王亚平《纪念章》[7],绿原《战斗的朝鲜》《一分钟不能忘记》《战斗的朝鲜》《一分钟不能忘记》刊载于《光明日报》19501204。等。

即便是同一篇作品,因《人民日报》的地位及影响,往往优先刊发。巴金《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便是一个典型例子:1952年4月9日《人民日报》首发之后,《光明日报》《文汇报》于3天后的4月12日同时刊出,《文艺报》1952年第8号、《新华月报》(1952年5月号)相继转载。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个例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1951年4月11日同时刊出,且放置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开党报头版头条刊载文艺作品的先例,毛泽东批示“印发全军”,极大地激发祖国人民对志愿军的热爱,激励志愿军将士捍卫国家安全的斗志。“谁是最可爱的人”也由此成为1950年代国人对志愿军保家卫国无畏牺牲英雄气概最崇敬最浓烈的集束情感表达,这个称谓延伸出超越性的时代共鸣和情感共鸣,那些有情怀有担当为国为民为社会无私贡献的人,都被人们由敬而爱地称作“最可爱的人”。军人魏巍写志愿军战士,文人巴金写志愿军总司令,一个是激情澎湃地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松骨峰战斗,一个是娓娓道来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的幽默风趣平易朴实。不同风格两种个性,都将饱蘸深情的笔墨共同倾注于“最可爱的人”。

国际题材是《光明日报》区别于其他主流刊物的重头戏。国际争端、战俘问题、东方阵营的西方想象等,都是《光明日报》浓墨重彩的特别题材。孟超诗歌《“十二国提案”叙事诗》《杜鲁门的“紧急状态”》《“十二国提案”叙事诗》 《杜鲁门的“紧急状态”》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0104,19510120。

,以文学形式较早涉及一个较新的话题——朝鲜问题的国际斗争。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美军在第二次战役中遭受沉重打击,被迫从海陆空退回三八线以南,进入防御状态,由轻视中国军队转而产生畏惧。二战以来无战不胜的美军遇上了强硬的对手,失败情绪笼罩美国朝野,认为是继“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最惨的军事败绩”,就失败的责任互相攻击推诿:有的指责麦克阿瑟判断错误,指挥笨拙,要撤职麦克阿瑟;有的则把责任归咎于华盛顿当局,参众两院共和党议员通过专门提议,要求撤换国务卿艾奇逊,“彻底打扫国务院”,建议国会弹劾总统杜鲁门。同年12月16日,杜鲁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要求美国人民为这场战争做出“任何必要的牺牲”,决定设立国防动员局,扩大征兵计划和军火生产,将美军从现有的250万人增至350万人,一年内飞机坦克生产量提升四至五倍。就在第二次战役美军东西两线仓惶败退,美军陆战一师(二战中美国王牌军队)被志愿军铁桶般围困的绝望时刻,1950年12月5日,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十三国( 指未介入朝鲜战争的十三个中立国家:阿富汗、缅甸、埃及、印度、伊拉克、黎巴嫩、印尼、巴基斯坦、伊朗、沙持阿拉伯、叙利亚、菲律宾。)代表发表声明,要求中朝军队停止追击,不要越过三八线。12月12日,其中的十二国(菲律宾作为参战国退出)提出了两个目标决议:一、实现停火,二、召开远东问题会议。中国提出取代台湾的联合国席位、美国不干预台湾问题作为停火条件。美国只同意停火,不同意其他。因此,十二国提案未能达成和平协定。孟超叙事诗反映中美争端国际调解的失败,美国坚持孤立中国政策和推行的霸权主义。

有战争就存在胜负输赢,大到整个战局,小到某次战役,战俘的对待与处理是回避不了的棘手问题。朝鲜战争有17支外国军队参战,冷战对峙的国际关系、解放台湾的中国内政,战俘的去留成为交战双方战场搏杀之外的另一个战场、另一种政治。蒋介石一再向美国政府请战加入联合国军,要求劫持志愿军战俘到台湾,补充兵员扩大“反攻大陆”的政治影响。在中国战俘聚集的韩国巨济岛、济州岛,美国抽调大批台湾特务混进战俘营充当“教员”,策动甚至逼迫战俘“拒绝遣返”,政治上制造共产党“不得人心”的国际舆论,军事上帮助蒋介石、李承晚补充兵源。强行政治洗脑和心理恐吓,强迫战俘纹身刺青,对要求回国的志愿军战俘断食折磨、严刑拷打、残酷杀害,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战俘营惨案。即便在中立国见证下的“甄别”现场,用漂白粉划出的“两条道”气氛和场景绝然不同,一条道写着“通往大陆”,两旁站满了持枪荷弹、手握棍棒的美国军警,一条道写着“通往台湾”,设有几案的桌上放着茶水、糖果、香烟、新衣服,以及冒着热气的米饭。

战俘营升国旗、反迫害、绝食暴动、要求回国,成为中朝战俘与美蒋特务、与李承晚进行的另一种战斗。朝鲜停战历时24个月的漫长谈判,其中19个月卡在战俘遣返问题上。周恩来总理指挥朝鲜停战谈判,对战俘的遣返作出具体指示:“原则上不动摇,办法上找出路”。1951年12月11日,双方就战俘问题开始谈判,我方提出根据日内瓦公约,在停战协定签订后立即释放全部战俘。中方坚持“全部遣返”、美方坚持“自愿遣返”(通过甄别战俘的“真实意愿”来决定他们的去留)的原则无法通约,战俘问题由此搁浅,停战谈判失败,朝鲜战争于是在谈谈打打中又持续了近两年。经过多轮的艰苦谈判,1953年6月8日,朝鲜停战谈判双方在板门店签订遣返战俘的协议——《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范围》。至此,阻挠朝鲜停战谈判一年半的战俘遣返问题,在各方势力的折衷下最终达成妥协。根据停战协议,直接遣返的战俘从8月5日开始遣送, 33天内全部遣送完毕。我方向对方遣返非韩国籍战俘4 912人,韩国战俘7 848名,共计12 760名;对方遣返朝鲜战俘70 159名,志愿军战俘5 640人,共75 799人[8]。

从1951年11月至1954年1月,《光明日报》关于战俘问题的“朝鲜通讯”刊文60篇,其中1951年4篇,1952年3篇,1953年36篇,1954年15篇。从年度的刊文篇目数,可以看出停战谈判与战俘遣返问题的举步维艰、一度停滞以及关注程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我方揭露美军虐待残殺战俘。方明的多篇通讯报告《血债》《谁是凶手?》《阴谋》《这笔帐还要算》《在武装抢劫下》刊载于《光明日报》19530824,19531102,19531225,19540122,19540124。《血债》《谁是凶手?》《阴谋》《这笔帐还要算》《在武装抢劫下》,以及崔尚恩《美国侵略军的“俘虏收容所”是活地狱》(19511129)、韩奎烈《战俘营里的生活》(19520105)、王殊《是谁杀害了战俘》《美俘口中的“釜山战俘营”》《巨济岛地狱景象》《是谁杀害了战俘》《美俘口中的“釜山战俘营”》《巨济岛地狱景象》《胜利保卫开城》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1216,19511222,19520518,19520611。、胡修亚《如此“个人自由”》[9]、闻捷《宁死不屈的人——张子龙》[10]等。

中立国或美军俘虏指认战俘营强行“甄别”、屠杀中朝战俘。《美一战俘菲利浦用他目睹的事实证明美军丧失人性虐杀我被俘人员罪行》《印度看管部队逮捕七名被认出的凶手》《现已遣返的美方战俘供认美方屠杀和虐待我方被俘人员的罪行》《美方提供的“证人”承认特务杀害战俘事实》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年11月28日,1953年11月4日、12月11日,1954年1月14日。,《美国将军的供状——杜德事件真相》[11]等。杜德事件轰动国际社会,它发生在1952年5月7日,韩国巨济岛76号战俘营的中朝战俘,为了反对强行“甄别”,扣留战俘营司令杜德准将并与之谈判。5月10日,杜德签字同意战俘们的要求:立即停止侮辱、拷打、枪杀战俘,停止强行“甄别”。战俘们释放了杜德,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随即推翻了上述协议。但这一事件揭露战俘营迫害中朝战俘和所谓“甄别”的真相,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这个时期,《光明日报》涉及国内报道刊发同类题材作品最具亮点的,不是文学家的创作,而是它特有的“几多”现象。

学者教授诗文多。北京大学朱光潜散文《你们站的是最黑暗的方面》(19501208),王瑶散文《真实的镜子——从几篇新文学作品看中朝人民友谊》(19510128),清华大学余冠英诗歌《麦克阿瑟的总攻令下了》(19501222),浦江清《朝鲜历史弹词》(19501230),冯钟芸诗歌《警告美帝》(19501230),季镇淮诗歌《一个声音》(19510128),辅仁大学叶苍岑诗歌《杜鲁门的词汇》(19510125),历史学者任林圃散文《尊敬、亲爱和仇恨》《朝鲜的兄弟》《陶辣琪之歌》(上、中、下)、《背炸弹的人》《祖国前线的英雄城市——丹东》《平壤老人》《月下的歌声》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年1月17日、23日,3月5-7日,5月8日、11日、22日,6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丁易诗歌《战争贩子战栗了!》、散文《苍蝇和蚊子》《民工队之歌》《在铁路战线上》《英勇乐观的朝鲜妇女》等诗文创作刊载于《光明日报》1952年10月10日、4月12日,1951年7月8日、19日、21日。,以及物理学家钱三强《斥美国对我们的无耻污蔑》(1953212),放射学教授汪绍训《斥美帝国主义虐待我志愿军被俘人员》(19531207)等抗议美国和联合国军的时政散论。

朝鲜通讯报告多。大量的人物特写、战地报道、战俘营斗争与遣返、上甘岭战役、中朝友谊等通讯特写180余篇,占《光明日报》同类题材刊文量的43%。主要有戴煌《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金日成将军教养下的英雄战士》《在长津湖畔》刊载于《光明日报》19520205,195202 15,19521028。,华山《从安东到新义州》《定州道上》《驰过临津江》刊载于《光明日报》19520105,19520107,19520409。,张结《神勇的侦察兵》《上甘岭前线的坑道战》《停火后的云山市》《难忘的半个钟头——记朝鲜被俘人员孙元龟听取解释要求遣返的过程》刊载于《光明日报》19520612,19521210,19530731,19531105。,王玉章《守卫浮里岛的英雄们》《从一座桥看美军的“空中优势”》《英雄守卫着马良山》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年3月25日、10月17日,1952年6月24日。,路云《第二0一號坦克》《上甘岭前线的炮兵英雄们》《停火在上甘岭》刊载于《光明日报》1952年8月29日、12月19日,1953年7月29日。,谢芝麟《不朽的朝鲜母亲》《热爱志愿军的朝鲜姑娘》刊载于《光明日报》19521125。,赵普《宁死不屈的八勇士》《英雄护士安玉爱》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0717,19511212。,阎吾《全歼美军两个连的遭遇战》《临津江前线的一个顽强的坑道战》《打破顾虑、坚决回国——记志愿军被俘人员岳黑旦要求遣返经过》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11-22、19520708、19531027。,袁光强《“双重英雄”白朗基》(19540209),丘林《最可爱的人称呼我们为亲人》(19531204),吴明《活跃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女战士》(19510305),谢公望《“你们是祖国来的呀!”》[16],林麟《战俘营中的圣诞节》等。通讯名篇《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写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在结冰的河道中抢救朝鲜少年而不幸牺牲。为了采访这个发生在二百公里以外的英雄事迹,新华社记者戴煌冒着敌机盘桓扫射、山路崎岖结冰的艰险,以日行七八十公里的速度翻山越岭,从接到任务到完成发稿,前后不到十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1952年2月5日同时刊发在第一版,罗盛教的事迹很快传遍中国、朝鲜、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这篇通讯也入选我国小学语文课本。

新华社记者撰稿多。新华社先后派出50多名记者、编辑奔赴朝鲜,组建了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和分支机构。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与志愿军将士同甘共苦,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动了抗美援朝斗争的进程,在新中国军事新闻史上写下光辉篇章。为了加强对重要问题、重要战役、重点区域的宣传报道,志愿军总分社先后成立了战俘问题报道组、反细菌战报道组、后勤记者组、上甘岭前线记者组、东海岸记者组、西海岸记者组、开城记者组等。

1950年10月中旬,新华社记者陈伯坚随彭德怀司令员率领的志愿军总部从西线进入朝鲜战场。作为记者,陈伯坚至少占据了两个第一:第一批随中国军队入朝参战的新华社记者,第一个采集并传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的记者。这首铿锵激昂鼓点般节奏的志愿军战歌,其歌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是陈伯坚在部队采访时从师部的一张油印小报上发现的,他将之写进自己的报道中[17]。四天后,一曲以它为歌词的歌曲《打败美帝野心狼!》就这样神速地见刊于《人民日报》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打败美帝野心狼!》刊载于《人民日报》19501130。,曲作者就是人民音乐家周巍峙,《黄河大合唱》的首任指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排练的组织者。在如火如荼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这首歌如鼓点如号角,将中国军人跨越鸭绿江的豪迈感和英雄气淋漓尽展。歌曲很快在全国流行,一家青年杂志盛赞它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进行曲,周巍峙受到启发,改歌名为《志愿军战歌》。《人民日报》1951年4月1日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名再度刊发歌曲,因此定名。

在赴朝采访的50多位新华社记者中,有46位记者的86篇特写和朝鲜通讯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在该报同类题材180篇的总数中占比48%,远超《光明日报》本报记者同类题材的本报刊文量(35篇,占比19%)。这还不包含新华社记者在《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其他大报的刊文数量。仅以《光明日报》为排行榜,戴煌发文量最高——8篇(《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金日成将军教养下的英雄战士》《朝鲜女孩金顺善的斗争故事》《在长津湖畔》《共和国英雄郑仁植——朝鲜东海岸访问记之三》《我们的飞机——朝鲜东海岸访问记之八》《地下城兴南市——北朝鲜东海岸访问记之九》《为祖国而忘我劳动的人》刊载于《光明日报》1952年2月5日、15日,7月25日、10月28日,1953年1月8日、20日、31日,2月12日。),王玉章6篇(《守卫浮里岛的英雄们》《记朝鲜前线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罪行陈列室》《英雄守卫着马良山》《朝鲜战线上的冷枪杀敌运动》《野菜和勇士》《从一座桥看美军的“空中优势”》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年3月25日,1952年4月17日、6月24日,9月4日、19日,10月17日。),张涛5篇(《打开胜利的道路》《阻击战上的炮兵》《祖国人民捐献的大炮在临津江前线》《炮兵的眼睛》《把红旗插在上浦防东山的最高峰》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年11月27日,1952年4月22日、9月30日、12月10日,1953年4月1日。),姜庆肇4篇(《被志愿军救活的美英俘虏》《志愿军和朝鲜孩子》《新年前夕在上甘岭阵地上》《运输线上的防空哨兵》刊载于《光明日报》1952年1月15日、9月9日,1953年1月1日、5月21日。),路云4篇(《开城前线的春天》《第二0一号坦克》《上甘岭前线的炮兵英雄们》《停火在上甘岭》刊载于《光明日报》1952年4月8日、8月29日、12月19日,1953年7月29日。),华山4篇(《歼灭性的反击》《从安东到新义州》《定州道上》《驰过临津江》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年7月17日、11月26日、12月12日,1953年7月1日。),王殊4篇(《是谁杀害了战俘》《美俘口中的“釜山战俘营”》《巨济岛地狱景象》《胜利保卫开城》),赵普(纪兆璞)4篇(《宁死不屈的八勇士》《朝鲜工人阶级的爱国增产竞赛》《英雄护士安玉爱》《朝鲜劳动党的忠诚女儿南福姬》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年7月17日、12月12日。),张结3篇(《神勇的侦察兵》《上甘岭前线的坑道战》《难忘的半个钟头——记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孙元龟听取解释要求遣返的过程》),谢芝麟3篇(《不朽的朝鲜母亲》《热爱志愿军的朝鲜姑娘》(19521125)、《停火后的云山市》(19530731)),阎吾3篇(《全歼美军两个连的遭遇战》《临津江前线的一个顽强的坑道战》《打破疑虑,坚决回国!——记志愿军被俘人员岳黑旦要求遣返经过》),韩庆祥

2篇(《三个顽强的战士》《砂川河畔的狙击手们》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1206,19520326。),李犁2篇(《朝鲜人民军中的两位马索特洛夫式的英雄》(19530403)、《在美丽的金城川两岸》(1954-0415)),刘桂梁2篇(《朝鲜“共和国英雄”韩南珠》(19520422)、《英雄人民的使者——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介绍》(19520422)),向明2篇(《国旗飘扬在巨济岛和济州岛——我方被俘人员英勇斗争纪事》(19530817)、《美国将军的供状——杜德事件真相》(19530905))等46位新华社记者在此刊文。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刘白羽在战争期间奔赴朝鲜战地采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板门店帐篷外的血迹》《战斗的开城》《我们在审判》,出版通讯报告集《朝鲜在战火中前进》[18]。

新华社记者深入部队、到战争第一线采访,与其说他们是握笔的记者,毋宁说他们是火线的勇士。阎吾在随军行动中,部队与敌人遭遇,指挥员牺牲,身背望远镜的他,被战士误以为是指挥员,请他下达战斗命令;在朝鲜前线摸爬滚打近两年的采访经历,阎吾已锤炼成具有较高军事素质的战地记者,既了解敌人的情况和部队的作战意图,更有临危受命的胆魄,于是他毅然指挥战斗,带领战友击退了敌人。姜庆肇在大德山采访时,与志愿军战士一起住在被称为“地下长城”的坑道里,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和夜盲症,腰直不起来,两眼不能视物;团首长决定送他到师后勤医院,但他坚决不同意,要求留在条件简陋的团卫生队治疗,治疗期间把病床当战场,每天采访1-2位伤病员。徐熊传染上斑疹伤寒病倒于前线,经志愿军战地医院抢救脱离危险,一直昏迷的他被转回国内治疗,康复后又重赴朝鲜。王玉章用两年的时间扎在朝鲜的东线、中线、西线采访,足迹遍及志愿军的十个军。刘鸣在防空洞里伏案写稿,敌机来袭,他被炸塌的乱石淹埋。周斯杰因吉普车触雷爆炸,牺牲在停战后的第12天。還有郭普民、高健飞、樊勋龙、马自亮、丁明等新华社记者,都在战火中长眠于朝鲜。他们奉献的岂止是一篇篇精彩的战地通讯,更是用生命、责任与忠诚去诠释一个战地记者的血雨腥风,一个精彩的大写人生。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51年和1952年两年中,志愿军总分社共向总社发消息、通讯、述评约1 000篇,平均每月发稿41篇,其中93%左右稿件被总社采用[19]。1953年7月31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决定给予长期战斗在朝鲜半岛上的志愿军军事、政治、后勤等各方人员以崇高荣誉,分别授予勋章和奖章。新华社100多位记者、编辑和报务、机要人员获得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三级国旗勋章和军功奖章。

本报记者方明通讯多。《光明日报》以“本报记者”署名、派赴朝鲜战地采访的记者,有吴明(《活跃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女战士》(19510305)),谢公望(《“你们是祖国来的呀!”》),张白(《英雄的朝鲜工人和农民》(19510705)),方明(《英雄在祖国》(19511026)、《停火的时刻》(19530731)),徐颖(《英雄的朝鲜青少年》(19530627)),丘林(《最可爱的人称呼我们为亲人》(19531204)、《活跃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文工队》(19540110)),于友(《停战前的板门店》(19530729)、《战俘们感谢我方宽待》(19530819)),任威(《访二十一岁的朝鲜“共和国英雄”朴赞洙》(19540323)),李有明(《战斗在元山车站上》(19540325)),张天来(《“共和国英雄”柳万洙》(19540323)),丁汇川(《崔粉玉是怎样成为妇女女坦克手的?》(19540323))等,总计刊文35篇,而方明一人就独占鳌头21篇,几近“本报记者”刊文篇目总量的2/3,是《光明日报》不折不扣的劳动模范、战地采访的快笔写手。

《光明日报》“本报记者”发文主要集中在1951年、1953年停战前后的6-7月、1954年的1-3月。1952年的朝鲜通讯主要是刊用新华社稿件。

方明在战争期间和停战之后2次入朝采访,刊发特写和朝鲜通讯21篇,其中的13篇集中于1953年7月至1954年1月停战后的6个月内,平均每月发文2篇以上,可见其采访的勤、投入的多、下笔的快、用稿率的高。方明的朝鲜通讯特写,其内容包括:一、歌颂志愿军英雄——《正义的战士是无敌的——记志愿军战斗英雄英勇事迹》《英雄在祖国》《祖国,你的儿女胜利归来了——欢迎志愿军归国部队散记》刊载于《光明日报》1951年10月19日、10月26日,1954年9月22日。。二、朝鲜停战在阵地上的反应——《停火的时刻》(19530731)、《为了和平——开城前线停火前后三周间》(19530807)。三、战俘营虐杀中朝战俘、阻挠战俘遣返——《回到祖国的怀抱》《血债》《谁是凶手?》《阴谋》《迪安用自己的手揭穿了自己的骗局》《冲出虎口》《爬铁丝网出来的人》《归来以后》《狼的头巾》《在武装抢劫下》《这笔帐还要算》《鲜明的对比——记北营战俘记者招待会》刊载于《光明日报》1953年8月9日、24日,11月2日、27日,12月7日、16日、25日,1954年1月6日、13日、22日、24日、28日。,这也是方明朝鲜采访的“重头戏”,他为此贡献了12篇稿件,占其朝鲜通讯刊文量的一半以上。方明特别关注战俘问题,与其说这是《光明日报》的采访任务,不如说战俘问题触动方明内心敏感而深沉的心结,他愿意为之不遗余力地去关注采写浓墨重彩地表现。

这得从方明的传奇经历说起。方明原名刘光人(1922-2014年),中共地下党员,1943年开始做地下工作。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结束,东北野战军源源不断入关,华北两个兵团也开始集结平津。为配合我军解放北平,刘光人的新任务是设法获取敌人的城防设施布局。此时他的公开名字是“刘泽民”,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党员、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机关报《平明日报》首席记者,主要负责军政要闻。但禁绝之地的北平城防工事难以接触到,他想到了父亲的旧友和同乡——北平城防司令楚溪春,利用楚视察北平城防的机会,请求随行采访。跟着楚溪春他转遍了北平大大小小的城防设施,凭着惊人的记忆力绘制了北平城防设施图,为和平解放北平发挥了作用。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组织上让刘光人继续隐蔽,到刚刚创刊的《光明日报》做记者。为区别与旧身份的不同,他改名“方明”,寓意黑暗过去、曙光降临。抗美援朝战争中,方明以资深记者身份被派赴朝鲜采访。1955年秋,组织上通知方明圆满完成任务,可以公开共产党员身份了。这一消息让他喜极而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隐蔽十二年,他的双面人生终于结束,可以过上期待已久的正常人生活,他恢复了原姓名刘光人。1956年后任职北京市公安局,“文革”中因这段经历成为罪状,被审查了十年,其中四年是在监狱中度过[20]。受我党指派在我党和国民党手下做隐蔽工作十二年,这种暧昧身份的其中况味,就不难理解方明对战俘问题的特别关注了。

作为新中国文学的开篇之作,中国朝鲜战争文学继承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文学传统,以极其有效的举国体制,应对强敌威胁国家安全的挑战与危机,形成庞大的文学生产线和强大的传播体系。作为我国权威/主流报刊重镇之一的《光明日报》,以文人作家和新华社记者为写作主体,聚焦于烽火硝烟中的爱国主义和英雄故事的采写报道,在叙写英雄的同时也将自己锤炼为英雄。但仍有其特点和侧重,涵纳了更多的国际斗争内容,大量作品表现战俘问题,大量转载国外政治漫画等。与其他主流报刊相比,尽管传播体制相同、运作机制相似,但各自的地位功能特点各有所别,共同承载了书写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构成共和国文学的基调主题。

[参考文献]

[1]老舍.呸![N].光明日报,19520223.

[2]老舍.爱国也有够吗?[N].光明日报,19511216.

[3]柳亚子.抗美援朝歌[N].光明日报,19501115.

[4]吴祖光.朝鲜礼赞[N].光明日报,19531115.

[5]臧克家.你![N].光明日报,19520308.

[6]李广田.争取和平[N].光明日报,19501216.

[7]王亚平.纪念章[N].光明日报,19520621.

[8]王玉强. 周恩来与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J].党的文献,1999(4).

[9]胡修亚.如此“个人自由”[N].光明日报,19531120.

[10]闻捷.宁死不屈的人——张子龙[N].光明日报,19540205.

[11]向明. 美国将军的供状——杜德事件真相[N].光明日报,19530905.

[12]方明. 迪安用自己的手揭穿了自己的骗局[N].光明日报,19531216.

[13]任焕武. 朝鲜战俘营访问记[N].光明日报,19520105.

[14]姜庆肇. 被志愿军救活的美英俘虏[N].光明日报,19520115.

[15]于友.战俘们感谢我方宽待[N].光明日报,19530819.

[16]谢公望.“你们是祖国来的呀!”[N].光明日报,19510530.

[17]陳伯坚. 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N].人民日报,19501126.

[18]刘白羽. 朝鲜在战火中前进[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80.

[19]万京华. 朝鲜战场上的新华社记者[J].百年潮,2010(8):6771.

[20]穆玉敏. 刘光人:双面潜伏十二年[J].档案春秋,2011(6):2832.

【责任编辑王雅坤】

Abstract: The korean war literature born in the earliest period of P.R.C inherits the literary tradi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 years. It copes with the challenges and crises threatening the territorial security of the country by the powerful enemy with an extremely effective national system, and forms a huge literary production line and a strong communication system on the issue of resist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aiding North Korea.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search on the publication of Guangming Daily in the 1950s, and explores the way in which the republic's literature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emphasis on content selection and publication of works by the interven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of writer's identity under the premise of isomorphism.

Key words: in the 1950s; Guangming Daily; Korea War Literature; textual research

猜你喜欢

光明日报战俘志愿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深情寄语殷殷祝福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什么是战俘?(答读者问)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灾难现场,这支华侨华人的“志愿军”令人动容!
《光明日报》和@光明日报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对比分析
也门交战方两天内交换224名战俘
以哈有望交换战俘
朝鲜战争交换战俘的真实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