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墙饰加减法

2018-05-14申桂红陈亚雯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墙面规则文字

申桂红 陈亚雯

班级墙面环境作为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种重视也造成了教师创设墙面环境时的一些偏差和误区,分析墙面上布置的内容,目前占据面积较大的主要是装饰、规则和幼儿作品3类。从教师对墙面环境的认识中,可以发现目前班级墙面创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用“墙面幼儿作品丰满程度”作为标准评价墙饰优劣,导致墙面出现装饰多、字多、内容多等现象。第二,创设墙面的出发点基于教师而非幼儿。一些墙面的内容更多是教师工作的展示需要、接待观摩的需要,并没有与幼儿的需要结合。教师忽略了从幼儿的视角去反思墙上的内容和幼儿的联系到底是什么,是否真的能引起幼儿的关注,是否能够和幼儿发生互动。

要想创设出符合幼儿需要的墙面,首先必须了解幼儿的真正需要。通过一次全园“幼儿喜爱的墙面”调查,我们发现,幼儿喜爱墙面的理由有“因为这是我画的,我喜欢看到我自己的作品”“因为我可以在这里拼图形、讲故事”“因为我喜欢给我的小花浇水”……而对于不受欢迎的墙面,幼儿说:“我不知道墙上写的什么”“因为这个墙上太乱了” ……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喜欢的墙面环境是和自身相关的、能与之进行互动的、能触摸感知和操作探索的,与这些特点相反的,那些被幼儿忽略、不喜欢的墙面,则是我们需要进行反思或调整,甚至撤除的。

撤除无意义的复杂装饰

一个被幼儿所理解、发挥着实际作用的墙面环境才是幼儿喜欢和需要的。教师一定要清楚上墙内容的价值,并思考其符合教育目标的最佳呈现形式,怕“墙空着”而用装饰填满,反而往往会因装饰过多或不够美观造成“视觉污染”。因此,要撤除与幼儿学习和活动关联不大的、过于复杂的装饰性内容,坚持“质大于量”的标准。

“生日墙”是班级经常会出现的墙面,教师往往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气氛装饰上(图1),教育价值不强。“生日墙”可以帮助幼儿认识自己和同伴的生日时间,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和情绪情感表达,因此,在创设时可以按月份对幼儿的照片分类(图2),建立墙面与幼儿间的联系,也能让幼儿通过生日墙,潜移默化了解月份的概念。

撤除密集、过小、不规范的文字

墙面上字太多,大多是因为老师把各类规则、常识、要求、图片都配上文字说明(图3、4、5)。通过反思,教师发现大部分文字出现(尤其是在中小班墙饰中),其实是为了让成人看明白,与幼儿没有太大关系。因此,教师在呈现文字时需要先思考“我希望这些文字对幼儿产生怎样的教育价值”。我们以区角(游戏)张贴的“规则”来进行说明。

区角中出现的文字最多的就是各种“规则”。目前这类墙饰有两点值得反思,第一,提醒幼儿用图示即可,是否有必要配合文字解释(特别是对于小班幼儿)?第二,文字类的规则真能发挥提示作用吗?解答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再次明确张贴规则的目的——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实践证明影响幼儿内化规则,更多是靠材料的投放方式、区域游戏后的点评、进区卡片/脚印的设置等,因此,教师需要对规则中的文字进行取舍。

此外,墙上一些标题用字不规范,也会误导幼儿对文字的认知(图6)。比如,教师为了体现创意而使用一些幼儿不理解、不熟悉的区域名字,将“表演区”命名为“中二有嘻哈”幼儿会指着“中二有嘻哈”说上面写的是“表演区”,此时,这些文字就没有与幼儿建立联系,无法真正发挥文字的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里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那么我们如何呈现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真正与幼儿产生联系的文字呢?

首先,重要事物要贴上文字标签,比如幼儿个人用品上有姓名,区域挂上幼儿理解的名称“图书区”“美工区”“宝宝屋”等,区域墙面贴上带有提示性和启发性的短句;其次,用文字记录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表达;第三,呈现幼儿自己书写、设计、记录的文字。这样创设的文字环境,才能真正培养幼儿的前书写和前阅读能力。

增强主题墙内容的互动性

主题墙可以联系墙面环境和主题活动的开展,记录幼儿学习与探究的过程。墙面上最能引起幼儿关注的是幼儿作品和活动的照片,其他很多内容只是静静地待在墙面上。有时教师还会为了互动而互动,让幼儿被动地成为墙面创设的“打工仔”。

“我爱做运动”的主题墙(图7)中,教师让幼儿画出了“我知道的运动”“我会的运动”“运动时要注意”还有“各种运动器材”。这样的主题墙更多的是展示功能,与幼儿的互动性不强,没有将幼儿积累的认知经验进行运用。同样是做运动主题,在认知环节,教师不是将各种运动图片简单地贴在墙上,而是做成了冠军棋的墙面(图8),幼儿可以进行闯关游戏——说出运动员的名字、运动项目、比赛规则,模仿运动员比赛等,真正让幼儿运用自己的认知经验参与其中;在表达环节,注重激发幼兒的情感,画出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并说出喜欢的原因(图9),这样的墙面更能让幼儿获得自豪感。

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将大面积的主题墙和幼儿真正建立联系,让幼儿玩起来,而不仅仅是将各种内容贴在墙上。在进行主题墙创设时,要更多地以操作游戏的形式呈现,让主题墙能够真正记录、积累和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

创设能吸引幼儿有效互动的墙面环境

通过实践尝试,观察幼儿对各种墙面产生的反应,我们总结出了4类能够吸引幼儿,与幼儿产生“对话”的互动性墙面,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

第一类,提示性墙面。借助图片的暗示作用提供无声的“指导语”,这类墙面能让幼儿在互动中了解生活常规、游戏玩法、规则和要求,注意呈现形式要让幼儿能理解和看懂。

用各种立体食物和图片创设的小班食物营养墙(图10),能直观地让小班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饮食需求,并且教师为幼儿配套提供了“我肚子里的美味食物”的互动墙(图11),幼儿可以将每天吃过的食物贴进自己“肚子”里,在互动过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二类,分享性墙面。这类墙面用于展示幼儿的作品,是幼儿最喜欢的内容,让幼儿可以在教室中随时看到自己的成果,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第三类,探究性墙面。可以利用墙面提出挑战性问题、挑战性任务,在幼儿之间进行挑战PK,为幼儿留出尝试体验、猜想、实验的空间,同时也利用记录的形式,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发挥激励作用,提高幼儿游戏的坚持性。

中班教师提供了“怎么让树叶保鲜”的探究记录墙(图12),引发幼儿寻找各种保鲜容器和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借助墙面的记录功能,让幼儿直观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最后发现茶叶罐的保鲜时间最长。

第四类,游戏性墙面。幼儿经常喜欢站着游戏,于是我们充分利用墙面空间,将墙面变成幼儿的游戏场,除了能让幼儿进行游戏,也能直接保留幼儿的游戏成果,发挥记录和展示功能。

小班的影子墙(图13),可以让幼儿有足够的空间尝试进行配对游戏,并且能够直接看到自己成功配对的情况,第二天可以继续尝试;在中班的图形拼摆墙上(图14),幼儿不仅可以拼图,还可以讲小故事,与在桌面进行拼摆游戏相比,墙面拼摆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同时能够直接作为作品展示墙,增强了幼儿游戏的成就感。

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功能,我们要时刻牢记墙面环境创设的初衷,立足幼儿的需要,促使教师思考如何更好地建立墙面与幼儿间的有效联系,提高墙面互动的有效性,让墙面创设真正来源于幼儿、服务于幼儿。

文章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主动学习的环境与师幼互动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CDDB17178。

猜你喜欢

墙面规则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超酷的智能绘画机器人
梦中的文字
让规则不规则
开关的美丽衣裳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二则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