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选择的几点思考

2018-05-14蔡庆荣

知识文库 2018年7期
关键词:原子化学科学

蔡庆荣

新课程九年级化学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功的教學,源于合理的教学设计,而教学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

1 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化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动手体验中学习化学”,发展思维能力。这样,可避免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2 注重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1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给学生思维一个台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设问置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跃状态。教学应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以实验为引导或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设置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如由水蒸发和水电解这一宏观现象的微观模拟图引出分子、原子概念的教学,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①从微观图中看出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水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为1个水分子。)②两种变化中水分子发生的变化一样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一样;水蒸发中水分子没有改变,水电解中水分子发生了改变,变为了氢分子和氧分子。)③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学生:水蒸发是物理变化,水电解是化学变化。)④你能用图示画出水蒸发、水电解中原子、分子的变化过程吗?(学生:画图)⑤你能用语言来概括分子、原子在上述变化中的特点吗?(学生: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解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而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能分解为原子。)最后提炼抽象出原子、分子的概念。整个过程学生跟着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认识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体验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抽象思维过程。在学生的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具有启发性,才能驱动学生积极思维,有目的地积极探索;设计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形成问题串;设计问题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2重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给学生思维一个构建过程

新课程强调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倡导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的意义便在于此。化学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采用探究式化学教学。

例如,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中,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笔者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应用解决问题等环节,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做好科学方法的示范,向学生介绍类比、分析、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的基本涵义,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的学习意义和科学方法的应用规则。

3 注重总结方法,掌握知识规律,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意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教材的开始,就通过学生熟悉的“蜡烛”和“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活动与探究,教师要尽可能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的观察法和实验法这一感性方法。

书中各单元提供的资料讨论及调查研究活动,则体现了调查和查阅资料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如: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元素含量和通过搜集食品包装袋了解食品的元素组成等,学生能从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方法中,获得建立概念的感性认识。

在“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中,要教会学生利用“微粒观”和“元素观”来认识化学世界的“物质多样性”以及利用“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表征方式来学习与表示化学现象。为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教师可通过想象、模型、图示等方法,让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性。通过观察、类比等方式引导认识微粒之间的联系;通过语言、符号等方式将微粒的本质特征抽象概括出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化学本质观。

化学教学中还常用到分析和综合法、比较分类法、归纳演绎法等逻辑思维方法。如:在溶解度的概念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分析讨论如何在同一条件下比较两种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得出一定温度、一定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四个要素,进而将四个要素综合得出完整的溶解度概念。就是利用分析综合法,先分析把认识对象分解成为各个要素逐步进行考察,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综合成一体。

在酸碱盐的教学中,则运用了归纳和演绎方法。在研究盐酸、稀硫酸等个别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归纳得出酸的通性。进而在碱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归纳总结得出碱的通性。在课后习题反馈中运用演绎法指导学生从酸碱的通性中去认识新的个别酸、碱如醋酸、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市海澄中学)

猜你喜欢

原子化学科学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