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2018-05-14闫文君

知识文库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会心理健康心理

闫文君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社会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在各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各学科教学都在不同层次上涉及心理教育问题,只要对学科教学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而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社会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整个社会呈多变多元状态,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要达到这些目标,都与人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1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找准语言训练与健康心理的结合点,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素材,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描述了鲁迅先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表现坚强乐观;《詹天佑》一课,歌颂了詹天佑杰出爱国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爱国情趣。在教學中,教师要尽量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大胆讲自己的所思、所疑、所虑,及时解释、引导、点拨。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思考习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正面引导和点拨学生,使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所思、所虑、所忧。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达到用“我手写我心”,直抒胸臆,表达情感,从而在作文过程中优化心理素质。

2精心设计教学,展现学生活力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可以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来启迪学生。如:前苏联著名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让人读后更坚强、诚实、有理想;读历史书,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古人留给我们丰富的珍贵遗产,朝代的兴起与衰亡,人物的崛起与沉浮,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他们的雄韬伟略,高瞻远瞩,也寓含了很多拼搏艰辛。在语文教学的授课时,教师要有表情、有语调、有节奏、全身心地投入去读,用情引其思,牵其神,激其情,荡其气,在情的引召下,铸造学生美好的灵魂。如在课文中,《地震中的父与子》赞美伟大的父爱,《慈母情怀》的母子情深等都是极好的范例。

3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社会变化的困惑,人际关系中的焦虑,个体成长的烦恼,或喜或忧,学生有倾诉的需要。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如谈谈对网络的看法,讨论一下国家大事或班级小见闻,可以拟题让他们评论一下这些事,这样可以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认识一个人,怎样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练笔为出发点,用周记或日记的做法,每位学生设立一本“成长记录本”,要学生把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所感、等喜怒哀乐的事都写下来,为学生建立一条心理保健的“绿色通道”。教师要用心爱学生,让学生相信你是他们最信得过的朋友,然后自觉且乐意把写下来的“心里话”与你倾诉。

4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五花八门。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作者单位: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学会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学会分享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小测试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