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企合作育人新模式:内涵特征、动力逻辑及实践路径

2018-05-14俞慧刚项建国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9期

俞慧刚 项建国

[摘要]校企协同背景下与企业开展合作是专业型学生社团育人实践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合作过程充分体现了行动主体的独立自主、行动模式的合作互惠、行动规则的民主协商和行动目标的职业导向等基本特征。学生层面的满意度提升需求、社团层面的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和企业层面的创新合作需求为社企合作提供了演化动力。社企合作育人新模式的构建应着力从施行“双导师—多顾问”制、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共创品牌活动课程、共颁社团奖助学金、共孵创新创业项目等路径上下功夫,把专业型社团打造成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皿”。

[关键词]专业型社团 社企合作 内涵特征 动力逻辑

[作者简介]俞慧刚(1982- ),男,浙江海宁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项建国(1962- ),男,浙江海宁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浙江 杭州 311231)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2016年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协同下专业型学生社团第二课堂育人实践的改革与创新——以工程造价协会为例”(项目编号:kg20160790)和2018年度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项目“校企合作‘滚动式人才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7-0063-05

专业型社團是由一批志同道合的学生自愿加入,围绕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结合有关现实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和实践探索的学习型组织。作为高职专业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专业型社团以其专业性、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学界开始重视和挖掘专业型社团的育人功能,并把它作为高校育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关注社团育人功能优化的路径,努力引导和规范社团的发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社企合作的提出

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大背景下,社团和企业的合作(以下简称“社企合作”)是新时期专业型社团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

1.理论依据。社会互动理论指出,在社会交往中必然会发生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相互的社会作用过程,它是个人或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根据该理论,社团的发展必然涉及两个层面的互动过程:一是社团内部的互动,主要包括社团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它的互动决定社团的生存状态;二是社团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主要包括社团与社会环境及资源的交流,它的互动效果决定社团的未来发展。作为有着完善的组织机构、章程制度和固定资金来源的群体性学生组织,专业型社团的内部运作已趋完善,但与行业企业的外部联系依然欠缺,尤其是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交流,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社团的全面发展。社会互动理论恰为专业型社团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走社企合作的发展道路。

2.实践根据。社企合作并不只是一种设想、一种口号,它是经实践检验的先进的、可行的合作育人新模式。首先,专业型社团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合作企业的选择和合作模式的确定创造了自由空间。其次,专业型社团依托于专业,隶属于院系团委,专业和思政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享有双重的资源保障,从而为社企合作的顺利运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最重要的,专业型社团与企业开展合作育人已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试点实践中取得成功,形成了系列制度文件和考核管理办法,实现了社企合作的规范化、常态化运作。下面围绕社企合作育人实际,重点阐述其内涵特征、动力逻辑及实践路径。

二、社企合作的内涵及特征

1.社企合作的内涵。社企合作,“社”指的是社团,尤指专业型社团,“企”指的是企业,主要是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意即“社团与企业开展合作”。社企合作的首要原则是平等自愿,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合作共赢,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社企合作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社团和企业在合作中所处的地位是平等的,社团扮演着学校学生组织和企业派出的项目部双重角色,在学校和企业的协助支持下独立开展工作。第二,所有的程序和项目都是自愿参加,包括自愿加入社团、自愿退出社团、自愿参加社团活动等。平等自愿的原则将有效塑造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助于形成“兴趣使然、目标驱动、自学成才”的良好学习环境。

社企合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要求正视学生的地位,发挥学生的作用,满足学生的利益,体现学生的权利,重视学生的价值,维护学生的尊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有别于以往强调奉献、理性主导和灌输式、说服式的显性教育模式,更加强调个性本位、感性主导以及体验式、实践式的隐性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社企合作的基本要求是合作共赢,合作的主体是社团和企业,参与的对象是教师、学生和企业人员,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和企业只起统筹引领和协助配合的作用。探寻社企合作参与方的角色定位和利益结合点,解决合作过程中参与方的动力机制问题,有利于更好地达到企业、学生、社团、学校多方共赢的目的。

社企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把社团打造成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皿”。在合作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训练和提升,无形中实现了个人发展与企业文化和职业要求的无缝对接。

2.社企合作的特征。第一,行动主体的独立自主。作为校企合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社企合作的行动主体是社团,而非自然班级,这是社企合作区别于其他形式校企合作的最根本特征。专业型社团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成员的构成是优质、向上的,自愿参加、主动探索和积极进取是社员的共同特性,此举彻底改变了以往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强制性参与模式,从源头上解决了自主性难题。此外,专业型社团是按照学校规程注册成立的学生组织,具有在团委的监督和指导下独立开展各项工作的权利,因而具有较为宽广自由的工作空间。

第二,行动模式的合作互惠。任何合作契约的达成都离不开合作双方对各自利益的诉求,只有当参与方认为合作所带来的效用大于自己为此付出的成本时,才会选择接受和支持。专业型社团具有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优势,而企业拥有的是贴近行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优势,两者刚好互为需要、彼此依赖。因此,社企合作双方愿意采取相互协同、相互依存的合作路径和集体行动来交换资源,共享信息,以实现最终合作的互惠共赢。

第三,行动规则的民主协商。社团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决定了其和企业之间是一种民主协商、平等协作的关系,双方依靠彼此的信任和横向的沟通达成一致的行为,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依靠纵向的指令达到权威认同。指导社企合作的纲领性文件、相关的具体实施细则、规章制度和考核管理办法等都是在双方友好协商、彼此认同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为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有利于双方在后期合作过程中遵照执行,提升合作效率。

第四,行动目标的职业导向。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已成为判断其就业胜任力的直接依据。社企合作重点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通过将企业标准要求和专业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社团建设,营造社企互融的职业文化氛围,使学生在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参与过程中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三、社企合作的动力逻辑

1.提高社团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的需要。在教育话语里,学生的良好发展是评判社团的重要尺度。大量基于学生参与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社团中的投入程度是决定其教育功能实现的必要因素。投入程度反映在参与度和满意度两个方面:一定的参与度是社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社团的规模效应;良好的满意度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前提,满意度越高,社团的吸引力越大,因此采取措施提升社团学生满意度是关键。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当社团与其他组织合作,以社会赞助为主要经费来源时,学生评价会更高。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满意度直接受社团对外合作关系的影响,闭门造车只会导致停滞不前、人才流失。专业型社团只有勇敢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与行业内一流的企业开展合作,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有效提升学生的满意度,从而为社团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2.促进社团内涵提升和外延发展的需要。当前,专业型社团发展步入瓶颈期,普遍面临着管理主体单一、活动层次不高、与行业一线脱节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管理。校企协同的大环境为专业型社团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条件。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增加社团管理主体被认为是创新社团管理模式、实现社团内涵提升和外延发展的有效途径。专业型社团的内涵建设是一个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的过程,体现在发展理念、社团文化、管理水平、专业水平、师资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其核心是专业活动水平的提升。专业型社团的外延发展是一个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的过程,体现在社团人数、参与单位、活动区域、辐射范围等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需要。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之间合作的动力来自于彼此对对方的资源依赖。高职教育社企合作实质上反映了学校、社团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依赖。虽然参与各方的资源依赖是相互的,但他们之间的资源依赖是不对等的。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作为直接参与方的自然班级,本身不具备优势资源,因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没有任何自主权和发言权,只能按照既定的规则按部就班地学习适应。相比自然班级,专业型社团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有独立开展工作的条件,因而在与企业合作育人的过程中能平等协商,甚至反客为主。学校履行的职能由原先的“操控”“干预”转变为“放管服”相结合,这符合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自我创新的内在需要。

四、社企合作的实践路径

社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把专业型社团打造成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皿”,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社企合作理念的提出方,近年来在与企业开展合作育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学院以浙江省优秀学生社团——工程造价协会作为试点,与行业一流企业——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深度社企合作关系,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企合作育人新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1.改革社团管理主体单一的弊病,社企合作实行“双导师—多顾问制”。指导教师是社团发展的引路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社企合作的理念下,聘请具有丰富专业背景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社团的兼职导师,与校内指导教师联动协作,实现了“双主体”育人。优秀的企业导师不仅能带来最新的行业技术和信息,还能将企业文化带入学生社团,让学生提早感受企业环境和职业氛围,实现以社团为纽带的校企文化的互融。通过校内外导师“双剑合璧”、共同指导的方式,为高质量社团的建设提供最坚实的保障。在试行“双导师合作制”的基础上,建设夯实“社团顾问制”,即以科研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作为社团发展顾问,协助把关社团发展的方向,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担任技术顾问,凭技术专长负责相应专业内容的培训和指导。实施“双导师—多顾问”制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配套激励政策的支持。在学院社团奖励制度基础上,由所在院系设计制定社团指导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把担任社团指导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和评优评奖范畴,有效地鼓舞教师的工作热情。

2.挖掘并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社企合作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实施为专业型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期间,学院面向工程造价专业建设了系列化校内实训基地,如工程交易实训室、工程编标综合实务实训室、工程开标实训室、工程评标实训室、工程造价咨询室等。各实训室配备了完善的造价类软件,功能涵盖了工程全过程造价咨询。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这些实践资源,可以为社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具体来讲,根据社企合作协议,在各实训室挂牌“社企合作培训基地”,努力建设“社中企”,即讓这些专业教学资源对社团和合作企业免费开放,接收各类社团活动、企业员工培训、学习和合作交流等,实现企业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中与社团互融。同时,在校企协同模式下,在企业挂牌“社企合作实践基地”,由企业建立“企中社”,定期带社团参观企业,让社团干部学习企业文化,培养社团干部的组织、沟通、管理能力,并为社团提供项目化的软件和业务培训服务等,最终实现社团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共建共享中与企业互融。

3.遵循学生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社企合作共创社团品牌活动课程。由于政策、环境、定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专业型社团活动普遍存在科学化管理水平不高,活动内容随意、前后衔接不足,活动形式单一、内涵不足,活动成效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问题。校企协同下用活动课程理念打造社团品牌活动是提升活动质量的有效途径。学院以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开发为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能力所对应设置的五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并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对五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分别进行独立的整合,形成前后衔接、螺旋递进的五大工程造价核心技能模块。每一模块通过聘请社团专业顾问给予短期培训、组织社团成员展开基于蓝墨云班APP的线上线下主题研讨以及举办企业实际工程案例专业竞赛的三阶段模式,以社团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使所有技能模块串接为一门学期(学年)活动课程,由此形成集培训、研讨和竞赛为一体的新型社团课程化建设路径。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学院社企合作共同打造了建筑面积大赛、建筑识图大赛、定额应用大赛、模拟招投标大赛和索赔案例分析大赛五大专业品牌活动,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支撑。

4.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社企合作共颁奖助学金。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是对社团活动成效的全面总结,也是推动社团下一步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针对社团课程化建设的五大专业品牌活动,学院社企合作共同制定了完善的考核管理办法,配套了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首先,对参加系列活动的学生采用过程性考核,后置成绩管理的方式评定最终课程成绩。过程性考核以参加培训(4学时、分数占10%)、研讨(8学时、分数占20%)和模块技能竞赛(4学时、分数占70%)的具体情况评定成绩,并以此作为活动课程理念下学分制改革的试点。根据社企合作协议,所有活动都冠名“广联达杯”比赛字样,涉及软件排他性地使用广联达软件,由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在学校设立“广联达优秀社团学生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在社团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根据奖学金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学年社团活动五个模块的总成绩位列前12名的学生即可获得广联达优秀社团学生奖学金。另外,对于每次比赛获奖的学生颁发由社团、企业和学校联合签章的荣誉证书,对工作成效突出的社团干部,颁发“社企联合培养优秀学生干部”荣誉证书。

5.培育项目化管理经营思维,社企合作共孵创新创业项目。社企合作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社企文化的互融,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境地,即让社团成为企业派出的一个项目部,完成企业外包的工程计价、创新项目的研发等工作,能够切切实实为企业服务。项目化管理下的学生社团具有平衡矩阵式组织结构特征,具备了项目起始、计划、实施、控制与结束等子过程的完整流程。由社长担任项目负责人,在企业的协助和支持下开展具体项目的孵化实践工作。学院社企合作双方在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共同创建了基于BIM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采用了试点与推广相结合的方式,发布了《社企合作项目化管理办法》,对企业实际项目的操作规程、职责分工和费用报酬等方面做了详细阐释。经过双方近两年来的协作和配合,完成实际工程项目计价任务5项,申请“一种水泥钉”“一种施工现场的临时大门”“一种适用于建筑施工现场的空气降尘装置”授权专利3项。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实现了社企文化的互动、企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竞争力的优化,同时也从行业、企业的角度进一步塑造了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俞慧刚.立足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专业型社团建设[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

[2]朱飞.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高效学生社团发展模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

[3]刘红丽,李建庆.对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12).

[4]杨帆,李朝阳,许庆豫.高校学生社团的学生评价与影响因素[J].教育研究,2015(12).

[5]王运东,刘桂宇.社会管理理念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9).

[6]唐國华,曾艳英,罗捷凌.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

[7]曹娟.高校大学生社团课程化建设问题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