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和创新相结合教学

2018-05-14甘康平

知识文库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别山大军自然段

甘康平

1简介背景,切入核心

1.1 利用投影、电视给学生展示历史背景及其战况。

1.2 切入“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核心。

教师谈话:《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篇讲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壮举的文章。从此,解放战争就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大转折。这种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确是一步险棋。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多险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1947年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共同创建了新的中原解放区。这次战例是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具体应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具体表现。

2紧扣核心,辐射全篇

2.1“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第六自然段。采用“变序法”教学。“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谁说的?意在干什么?直奔第六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读懂刘伯承司令员的三句话,要重点品读,明白刘伯承司令员用这句话来激励将士、鼓舞斗志。

2.2 将“狭路相逢”具体化——学习第三自然段。

2.2.1懂得伯承司令员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默读自学第三自然段,读懂每句话。

2.2.2 结合背景,讨论并感悟“狭路相逢”。明白两军对峙,难以相容,没有退路,你死我活,就是“狭路相逢”。

2.2.3 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前三句是分说情况紧急,第四句是总的概括。

2.2.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出形势的险恶。

2.3 将“勇者胜”具体化——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2.3.1学习第七自然段。

2.3.1.1导读第七自然段时,从战前准备中让学生看出将士之“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深入体会战士“志在必得”的高昂士气正是由“狭路相逢勇者胜”所激发出来的。

2.3.1.2指导朗读。朗读时,要情绪激昂、坚定有力、淋漓尽致地表现这种昂扬的士气。

2.3.2 学习第八自然段。

2.3.2.1自由朗读,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2.3.2.2讨论学习: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分别讲了什么?哪些地方表现了将士之“勇”?试把这个自然段分三层。

2.3.2.3 边逐层理解,边进行语言训练。

这段话句句在写将士之“勇”。第一层两句话写战士们冒着猛烈的炮火搭起浮桥——“勇”;第二层写先头部队的战士们勇敢杀敌、战果辉煌——“勇”;第三层写主力部队浩浩荡荡,奔向西南——“勇”。后两层是正面描写,第一层是侧面烘托。

讲读第二、三层时比较加了修饰限制成分的句子与未加修饰限制成分的句子的异同、优劣(句子略)

2.3.2.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读出将士之“勇”。

2.4 再品“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第九自然段。

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钢刀”是极其锋利的东西,“心脏”是要害部位,“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就把这种致命的打击形象化了,突出了跃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

3回归整体,深入理解

有感情地通读全文,读出劉、邓大军的英雄气概,同时深刻地体会“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的作用。

《千里跃进大白山》是一篇介绍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历史故事,文中“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的核心。如同一首歌的主旋律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一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既表明了当时形势的险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才能,更突出了我军将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因此,教师设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设计教法、学法,将基础和创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1教学中落实基础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更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学习的好坏将关系学生对其它各种科目的学习,将关系学生将来的成长,而语文基础知识又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它是学好语文的物质基础。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基础的学习。何为语文的基础呢?语文基础就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的基础。语文课中所说的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查。《千里跃进大白山》这堂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将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查有机的融合在教学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实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在设计中老师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教案设计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要去读书、去感悟。优等生、差等生都有自己的事干,都可能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满足,从而增强学生主动进去的信心。如:对“钢刀”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明白“钢刀”是极其锋利的东西,“心脏”是要害部位,“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就把这种致命的打击形象化了,突出了跃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又如理解“勇”,设计者更是从四个层面深入指导学生理解,使“勇”具体化、形象化。设计的教案就这样将理解字词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同时又可能理解课文中的基础知识。

3.2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设计者更注意课堂的创新,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构建了适合创新的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老师一上课就就将学生带到到炮火弥漫的战争年代,让学生感受到跃进大白山的重要意义,明白当时那种“狭路相逢”的险恶环境。让学生在与老师、与课文、与当时的刘邓大军产生情感的共鸣,唤起学生想象力,让学生成为刘、邓大军的一员,与大军共命运。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的兴趣。

其次,设计者创造性的构建了适合培养学生创新的情景。对课堂的设计,老师变革了旧的教学方法、建立了新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能诱发好奇心的活动情景。变课堂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将遥远的历史用媒体和想象搬到学生的眼前,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3采取“变序法”教学创新教学环节,由“狭路相逢勇者胜”提出的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为什么提出?对于其字面意思的理解,一直到对“狭路相逢”和“勇者”的具体化,设计者采用了直入核心、紧扣核心、围绕核心的方法理解课文,分析课文,将“双基”蕴涵其中,克服了过去教学中为基础而基础,为能力而能力,为创新而创新的教学。

3.4设计的讨论以“语言训练”为目的,促进理解课文,以讨论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唤起学生的成功欲望,用学生的质疑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可能摆脱习惯、权威的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

3.5 變“个体学习”为“集体学习”。由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于是作者在一问多解时、突破难点时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活跃其思维,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革“填鸭”的格局,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所说:“解放孩子的脑,让他去想;解放孩子的口,让他去说……孩子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老师创造性的安排教学程序,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创新精神有机的融合在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中,提高了教学效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认真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勇于思考、敢于说出不同意见,使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迸发在课堂。

(作者单位:阿坝州外国语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大别山大军自然段
走进红色大别山
作弊
秋天
大话三国志
美丽的秋天
心锁
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