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青田石雕创新的几点思考

2018-05-14周蒋利

天工 2018年4期
关键词:石雕雕刻创作

[摘 要] 青田石雕是中华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众多问题。从个人经验出发,就择料选题、造型布局和文化提升三方面,谈谈自己对青田石雕如何创新的一些思考。

[关 键 词] 青田石雕;创新;择料选题;造型布局;文化底蕴

“青田有奇石,寿山足比肩。匪独青如玉,五彩竞相宣。斧凿夺神鬼,人巧胜天然。”正如郭沫若先生所盛赞的,青田石雕以其色彩丰富、质地细腻、雕刻精细、巧夺天工,有“在石头上绣花”之美誉,在玉石雕刻界占据着至高地位,是百花齐放的中国工艺美术大花园中一朵熠熠生辉的奇葩,享誉海内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青田石雕名家辈出,佳作如云,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然而近年来,青田石储量越来越少、优质资源匮乏,石雕行业进入寒冬期,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成了推动青田石雕供给侧改革的首要问题。笔者生于青田,长于青田,从小耳濡目染并从事青田石雕,至今已有20余年,下面以平时生活和创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谈谈自己对于青田石雕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择料选题多样化

青田石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由于近几十年来的大量开发,以及原石开采和生产制作过程中的挥霍浪费,目前资源匮乏问题已日益严重。尤其是质佳色美的封门青、灯光冻等标志性石种,更是百不得一。这是所有青田石雕艺人、整个青田石雕行业面临的客观难题。

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改变“石雕石雕,先石后雕”的传统观念。最好的作品,当然是料、工、意俱佳,但料子有价艺无价,石雕艺人赋予石料的艺术附加值,才应该是一件石雕作品最有价值之处。当然,我们不是完全忽视料子,毕竟用于雕刻的石料价值不同于绘画所用的纸张,而只是更强调“工”和“意”的价值。我们应该在“工”和“意”上多下功夫,化腐朽为神奇,将普通的料子做出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罗丹艺术论》中罗丹所说:“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发见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到它内在的‘真。”我们石雕艺人的天职,就是发现每一块石头内在的真和美,并用胜过天然的人巧,将这种真和美彻底表现出来。

所以,好料自不用说,必须尽最大努力创作出不朽之作,普通料甚至不太好的料,我们也应该尽力用“工”和“意”去弥补。同时,在料子的选择上,也不必局限于青田石,完全可以去尝试别的石种。世界各地所产的叶腊石、黄蜡石等,由于各自在色泽、质地、肌理、纹理等方面的特点,都非常适合用青田石雕技艺去雕刻。这又涉及另一个问题,即青田石雕艺人如果从事其他石种雕刻,还算青田石雕吗?我个人觉得这完全没问题,广义的青田石雕,应该是指运用以镂空雕著称的青田石雕特色技法雕刻,而不是局限于所用材料为青田石或所居住地为青田。

其次,在雕刻题材的选择上,我们也应该多样化。诚然,神话人物、动物、花卉、农作物等是传统青田石雕的拿手好戏,正如寿山石雕以人物雕、薄意雕见长,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不应该抛弃自身优秀的传统,然而也不能局限于传统,而应该用更通达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一代有一代之艺术,一如唐诗、宋词、元曲,所有的传统在初现时都是创新,而所有的创新经历时光的沉淀,都会成为传统。古往今来所有的艺术大师,无不精而能博,各种题材一经创作便能入妙,有的甚至精通多种艺术。

所谓“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正是秉持这样的观念,我在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金甫学习山水、花卉雕刻之后,又拜在另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爱廷门下学习人物雕刻,而后以山水、花卉、人物创作为主,逐渐拓展到各种题材。不同题材的创作,不仅能开阔思路,而且有助于提升技艺,从而使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二、造型布局广取法

创新不仅仅是雕刻内容上的改变,也意味着形式上的大胆突破。作为一名石雕艺人,如果没有新颖的造型设计和巧妙的画面布局,而只有雕工称得上精细,只能算是熟练的雕刻工。人物和动物侧重肌肉和线条的刻画,山水偏重于散点透视和意境表达,花卉则尤为注重精雕細镂栩栩如生,不同题材创作有不同的侧重点,若要得心应手地驾驭各种题材,更需了然于造型设计和画面布局。

在充分地“相石”以确定雕刻主题之后,首要的便是造型。雕美女而不见其袅娜之姿,雕花卉而不见其烂漫之态,雕动物而不见其腾跃之势,都是造型的失败。雕塑,是做加法,将平面的转变成立体的,是造型的过程,通过雕塑,能够加深对物体形态、骨骼、肌肉等的把握,并在脑子里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有了整体概念,就算最终“画鹄不成犹类鹜”,总不至于“画虎不成反类犬”。

对于画面元素单一的创作,有了整体的造型设计,可以说已成功了一半,后续只要将雕工做到极致即可。然而,因为石头形态、质地、色彩、肌理的复杂性,绝大多数石雕创作都是多元素的,这也正是石雕艺术的魅力所在——因难见巧。多元素石雕的创作,要做到繁而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对画面布局有着极高的要求,在这方面就要多向绘画学习。或焦点透视,或散点透视,或工笔,或写意,或近或远,或繁或简,或虚或实……通过取法古今中外名画,不仅学习画面布局的章法,同时也能汲取石雕创作的灵感。

当然,除了雕塑、绘画,玉雕、木雕、陶瓷等其他工艺美术门类,以及博物馆中的古物、前辈大师的作品等,都是可以取法的对象。转益多师,才能左右逢源,灵感源源不断。

三、缘情体物求升华

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认为诗歌因情而发,而辞赋善于状物,可谓一语中的。“缘情”和“体物”虽就文学而言,但对石雕创作而言,亦是如此。

青田石雕来自大自然,追求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谓其“体物”,恰如其分。然而看似大家都在做同样的题材,都在“体物”,为何作品有高下之分?“体物”水平不同而已,有的抓住了精华,而有的只抓住了皮毛。季节有春夏秋冬,时间有昼夜晨昏,天气有晴雨风雪,感情有喜怒哀乐,“物”之状态不同则形态各异,而作品千篇一律则贻笑大方。就拿牡丹、兰花等花卉来说,各有生长状态和精神指向,于细微处见精神,如果不曾细致观察生活,不曾真正做到“体物”,又怎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的作品?

如果说“体物”是创作的客观需要,“缘情”则是创作的主观要求。一味地模仿、没有个人情感的作品是无法打动人的,这也是机器生产永远无法取代手工创作的最主要原因。我作“牡丹”,怒放之中有豪情,刻“兰花”,清幽之中见热忱,雕“高粱”,累累之貌见喜悦,作“雏鸟”,嗷嗷之中显亲情,作“孔雀”,美艳之余藏霸气,摹“花好月圆”,祥和之外有清雅,作山水则敛大气于胸中。对于每一种创作题材和主题,我都赋之以“人性化”的性格和情感,让观者产生共鸣。所以,一开始的模仿借鉴是允许的,但最终一定是进行个性化创作,带有浓浓个人印记的作品,才能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

此外,青田石雕自古以来一直流行于民间,大部分石雕艺人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其文化底蕴显得不足,这也是需要正视的一大问题。没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纵有一腔真情,也不知如何表达,纵然时时“体物”,也难以抓住神髓。当年我去中国美院进修,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 “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有文化的作品才经得起欣赏和品味,才能流传后世千古不朽。在这方面,青田石雕从业人员的美术基础及文化课学习都还需加强。只有提升青田石雕的文化底蕴,这个行业才能真正迎来升华。

参考文献:

[1] 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 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 郭熙.林泉高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 陆机著,杨明校.陆机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 朱浩.浅谈青田石雕与现代艺术设计[J].大众文艺,2013(5).

[6] 章汉立.浅谈石雕行业中的问题一二点[J].大众文艺,2017(10).

[作者简介]

周蒋利,男,汉族,1981年8月出生于浙江温州。高级工艺美术师、麗水市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玉石鉴赏师、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师、2014年中国石雕十大年度艺术家。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田县第十届政协委员、丽水市石雕行业协会常务理事、青田县石雕行业协会油竹雕刻专业委员会理事。先后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金甫、张爱廷。多件作品被收藏,50余件作品获国家、省级金、银奖。2016年作品《硕果累累》在G20峰会期间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专用候车楼贵宾厅陈列展示。代表作品有《赤子丹心》《幽香通梦》《金秋》《孔雀开屏》《空谷幽兰》等。

[作者单位]

青田县周蒋利石雕艺术馆

(编辑:赵文静)

猜你喜欢

石雕雕刻创作
Jazz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雕刻时光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
石雕艺术品的生产亟待整顿
曲阳石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