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2018-05-14汪尚闻

雷锋 2018年10期
关键词:舰船

汪尚闻

马伟明,普通老百姓很少听说过他的名字,但是在国内外业界,他绝对是一个堪称“国宝”的专家。

他34岁就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当选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42岁就晋升海军少将军衔。因为他,我军舰艇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他更被誉为“中国电磁弹射之父”!

2017年7月,马伟明从习主席手中接过代表中国军队最高荣誉的“八一勋章”。面对至高荣誉,他动情地说:“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强军使命高于天。我心甘情愿做一匹驾辕拉套的马,为了国家利益和国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深蓝的召唤

大国海军,砺剑深蓝。

强军路上,马伟明的创新生涯与中国海军走向深蓝,交织重叠。

那一年,某国防重大工程正式启动,这是几代中国人的期盼。

“国防建设急需,天大的风险也要干!”

“我是军队院士,我能做点什么?”马偉明时刻准备为国出征。经过慎重考虑,他把目标瞄准了一项制胜深蓝的国之重器关键技术,这是一个世界级科技大国历时20多年都没有取得成功的科研项目。

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承受的压力难以想象。但马伟明认准的事,决不回头。在写有“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大字的实验室里,在远离鲜花、掌声、聚光灯的寂寞中,他带领团队坚韧前行,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8年持续攻坚后,包括40位两院院士在内的100多位专家来参加科技成果鉴定会。面对马伟明的创新壮举,所有人都为之震撼。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激动得泣不成声,认为这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其意义甚至不亚于‘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我们‘5+2‘白加黑,从来没有休息日,甚至连春节都不休息,一年抵别人3年。这样算下来,我们也花费了大约20年时间。”面对各种赞叹,马伟明非常淡定。

天道酬勤。攻克了这项重大技术的基础理论难关,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近几年,马伟明带领团队在该技术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创新成果进入“井喷期”,多型装备和技术属国际首创,全面推进了我国传统武器装备向电气化变革。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被称为21世纪舰船动力推进方式的“海上革命”。该系统将传统舰船相互独立的动力和电力系统合二为一,为高能武器上舰提供平台,是舰船动力的一次技术突破。马伟明在这一领域长期的技术积累,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10多年前,国外的技术路线是中压交流。经过反复研判,马伟明提出了中压直流技术路线。10年攻关,10年艰辛。不服输的马伟明,硬是把这一世界公认的重大核心技术难题成功解决了。世界同行这才反应过来,明确宣布:转向,搞中压直流系统。此时,马伟明已经在这个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实现了我国舰船动力的跨越发展,使我国全电化舰船技术一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锻造“中国心”

动力系统被称作舰船“心脏”,直接影响潜艇的生命力。过去,人民海军的潜艇电机设备大多靠进口,严重制约战斗力生成。“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马伟明深知,潜艇要装上“中国心”,必须靠中国人自己。

由于潜艇空间狭小、承载重量受限,为它提供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效率高的交直流电源,国际上一直没有理想的解决方法。上世纪90年代,马伟明率先提出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的设想时,电机界普遍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搞技术创新,就是要人无我有。”马伟明志在千里,看准的方向,百折不挠。通过充分论证,他创造性地设计出电力集成的技术方案。经过8年刻苦攻关,研制出世界上首套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并正式装备部队。从此,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中国人研发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

随后,马伟明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再接再厉,集中力量向新一代集成化发电系统的研制发起全面冲击。多项关键技术被突破,某兆瓦级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也很快研制成功。

2008年,马伟明从合作单位湘潭电机厂获悉,作为风力发电核心部件之一的变流器全部依赖进口。当时,欧美日的几家大公司垄断了中国市场,进口产品价格高且条件苛刻——必须批量进口。“变流器技术,船舶高速发电机上有现成的!”马伟明决心打破国外垄断。经过近一年的攻关,国产2兆瓦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样机顺利出厂。

经过运行试验,样机多项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消息传开,

出口中国的变流器大幅降价,当年即为国家节约采购经费约10亿元。

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有了话语权。国家能源局看到马伟明团队的技术成果对新能源行业具有重大作用,支持他们成立国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成为首个落户军队的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基地。

甘做铺路石

2015年11月4日,马伟明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成为海军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走下领奖台,他作出一个决定,捐出百万港币的奖金,以导师的名字设立“盖凡奖学金”。

马伟明读本科时,张盖凡教授慧眼识珠,看中了他超凡的科研潜质,甘居幕后为他“铺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003年,76岁的张盖凡在实验室突发心脏病,倒在岗位上。但他的人梯精神,已经深深地刻在马伟明心里。

马伟明最想做的,就是做导师那样的铺路石,带出一批批年轻人,在国际舞台上,站得住脚,有话语权,让中国的脊梁挺起来!

出思想、出课题、出经费,马伟明创造机会让年轻人施展才华。

2002年,马伟明创新团队承担新型高速异步电机研制任务。24岁的研究生王东被委以重任,执掌主设计师一职。

经过近10年奋斗,王东成功解决了这项技术难题。如今,他已成为团队集成化发电方向的首席专家、全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领军人才。

2005年,硕士生鲁军勇进入马伟明团队,被委以重任——担任某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组负责人。经过艰难攻关,这项研究取得圆满成功。今天,鲁军勇已成长为全军最年轻的国防某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并荣立一等功。

王东、鲁军勇的故事并非特例。30岁的某储能装备课题负责人欧阳斌博士、40岁的电力电子方向首席教授肖飞……马伟明创新团队里,这样的名字可以列出一串。近10年来,马伟明团队先后培养了40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并被海军授予“创新强军马伟明模范团队”荣誉称号,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2017年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12年、2017年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

猜你喜欢

舰船
舰船电子设备的热设计
潜艇鱼雷攻击海上目标射击阵位建模与仿真
国产3000吨级护卫舰正式交付
台日舰船对峙内幕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