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风,最贵的家庭不动产

2018-05-14

雷锋 2018年5期
关键词:张家昆曲孩子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几代人的传承,虽未给孩子留下万贯家产,但却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命脉。

民国世家中,除了站在权利顶端的“宋氏三姐妹”,还有文化界声名卓著的“合肥四姐妹”。叶圣陶曾说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后来,她们分别嫁给了小生名角顾传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著名作家沈从文、著名汉学家傅汉思。四位夫婿果然都各自不凡,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 ;而四位才女都气度高贵,被誉为“最后的闺秀”;除了四个女儿,六个儿子也都出类拔萃、学贯中西……

这些儿女的背后,让人关注到这样一位父亲。他是民初有名的开明教育家,正是他开明的家风和对教育的理解,造就出了十位绝伦儿女。

教育的起点 :父亲的格局,儿女的方向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示范。这话放在张家姐弟身上,也得到了强大验证。张家姐弟的父親张武龄,一个出生于典型名门望族的世家子弟。张武龄的祖父张树声,是李鸿章的左膀右臂、淮军的第二号人物。张家坐拥良田万顷,每年归在张武龄名下的就有10万担租,是个典型的大地主。虽然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但与当时的大家子弟不同,张武龄更像是一个决然的反叛者。他洁身自好、痛恨赌博,从不玩任何纸牌,不吸烟,滴酒不沾。倒是从小嗜书如命,一生热衷于公益办学。

1914年的初夏,张武龄的第四个女儿出生。因为前三胎都是女儿,当得知第四胎依然是女儿时,妻子只是看了一眼,就失望地哭出了声 ;婆婆唉声叹气、沮丧至极 ;门口等着恭贺的亲友(曾有亲戚断言此胎定为男儿),又都带着礼物悄悄地走了……只有张武龄依旧十分高兴,他给四女儿取名“充和”,与三个姐姐是一样的器重怜惜。

张武龄一生,共有十个孩子,细看他们的名字,都取得极为讲究。四个女儿分别为 :元和、允和、兆和、充和 ;后来的六个儿子分别为 :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女孩的名字不仅没有半点含花带草的妩媚,还都有两条修长的腿,他希望她们尽可能地迈出闺门、走向世界 ;而男孩的名字里却都有一个宝盖头,这是希望他们光大祖业、继承家声,也是希望他们不管走多远,也要记得家。他希望男孩的心里一定要有家 ;而女孩的内心一定要广大。其境界与格局,由此可见一斑。

教育的方式 :自由地玩,巧妙地引

张武龄对孩子们的教育就是玩,开放式地玩。

1917年,张家举家搬迁,来到了柔润秀丽的宝地——苏州。楼阁亭台、花廊水榭的大宅,正是孩子们放开手脚、嬉戏胡闹的城堡。“每天我们只要离开了书房,放鸟归林,这里就不再安静。我们有时学王羲之‘临池洗砚,更多的时候是疯疯癫癫爬山、玩水”,《张家旧事》一书中回忆。家中的任何地方,孩子们都可以自由进出 ;父亲最珍爱的藏书,孩子们随性翻阅,从不限制。张家的孩子无论男女,都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爱好。父亲给了孩子们最大限度的个性成长空间。

虽然玩得开放,但同时又家教严谨。“记得小时家里来客,小孩子一定要站在客厅一侧规规矩矩打招呼,待佣人端着糖果盒子一上来,马上安静地依次退出,不可能有在客人面前闹着要糖果的事情发生。”姐妹们回忆说。有一年除夕,父亲张武龄撞见孩子们正和一些工人丢骰子、玩骨牌,每盘下几分钱的注。赌博这事,他深恶痛绝,哪怕子女们只是偶然一次玩玩也不行。所以那年他和子女们当即谈了个条件、引了个方向,如果不玩骨牌,就可以跟老师学唱昆曲,还可以上台。

今天的教育,我们所提倡的“爱与自由”,其分寸与边界究竟在哪里?是既最大限度地给孩子自由探索和个性成长的空间,又懂得在关键点上把握尺度。再看他们读书也是一样。张武龄对知识如饥似渴,极为重视子女教育,专门请了几位老师在家中授课。但他从不干涉具体教学,只参与编选教材,从《文选》《史记》《孟子》等书中选出一篇篇古文,让专人写了讲义给儿女们去读。

好的教育,是充分给予孩子爱与自由,又懂得在关键点上提纲挈领。

教育的关键 :开阔的眼界+高雅的志趣

张家儿女各具姿态、兴趣广博,但都热爱读书与昆曲,这与父亲的直接影响不无关系。

在人杰地灵的苏州,张武龄每天除了去会馆看昆曲、浏览当地的报纸,稍有空闲,他就带着男仆逛书市,后来熟了,只要进了新书,书店就直接将书成捆地送到张家,以至张家的藏书在苏州是出了名的富有。张家的一楼有四个大书房,父亲一间、母亲一间,孩子们共用两间 ;而二楼则是藏书的库房,有数以千计的古籍书卷,还有不计其数的古文雕版。

张家甚至发动所有保姆也认字读书。保姆们在九宫格纸上练大字、在煤油灯下读小说、梳头时以互认生字块为乐……正如杨绛说的,好的教育不是被动受教、受到管教,而是启发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在不知不觉中受教。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父亲不强势、不强制,但子女个个出类拔萃、道山学海。

学昆曲也是一样。从曾祖父张树声开始,昆曲一直是张家不离不弃的挚爱。到了父辈张武龄,这古老声腔的魅力,也同样让其醉心钟情。苏州本是昆曲的发源地,张武龄更是常年包下戏园的一整排座位,带着全家老小去看红脸关公和温婉秀丽的杜丽娘。在父亲的志趣熏陶下,“张氏四兰”不仅一生结缘昆坛,这优良传统的古老艺术,也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她们高贵不俗的气质,被称“个个风华绝代,后世里再找不到那样的佳人”。

开阔的眼界加高雅的志 趣, 仍 是 穿 越 一 个 世纪以来永不过时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的终极目的 :向内寻找幸福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

这在张氏一家也正如此。张家的四个女儿,在开放式的教育下个性迥异 :大姐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兰心蕙质 ;二姐古灵精怪、主意最多 ;三姐穿男装剪短发、英姿飒爽 ;四妹规规矩矩,却又举手投足间极致典雅。她们虽个个才情横溢、觅得佳婿,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又各自饱经沧桑、历尽磨难。

大姐张元和,本是嫁夫随夫、夫唱妇随,孰料丈夫 56岁时因病去世,此后元和半个世纪身处异国他乡,80岁还和曲友登台义演 ;二姐张允和,1952年离开公职,回归家庭,自称“做了四十六年标准的家庭妇女,真正成了一个最平凡的人,也是一个最快乐的人”;三姐张兆和,和丈夫沈从文可谓劫难重重、聚少离多,但即使是被下放和挑粪种田,骨子里仍是让人动容的坚强与平静 ;四妹张充和,国学功底深厚,对昆曲有着极高造诣,却以一种“游于艺”的态度,云淡风轻、淡泊名利,真正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耕耘一生。

张家四姐妹,离世时分别为96岁、93岁、93岁、102岁,不得不说,高寿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和心态。四姐妹晚年时,曾共同编撰一本叫《水》的刊物,这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小、办刊人年龄最高、装潢最简素的刊物,也是张家家庭杂志在 1930后的复刊。这本非盈利性的、仅作内部传阅的家庭刊物,四姐妹却极其认真、自得其乐,内有文章、诗词、书法、绘画……

这不禁让我想起他们的父亲张武龄,一生拒不做官,却倾其家产、甘之如饴地致力于大办学堂和公益教学。当时的人们都说,这父亲太傻了,有钱不知道留着给儿女们花。如今才明白,张家人的幸福,不过是懂得向内去寻找。是做让内心充实和有价值的事,而非为名利所累 ;是不以世俗的眼光,去问究竟值不值。

教育的传承 :家风,弥足珍贵的精神命脉

作家马伯庸,曾在他的古董系小说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这位父亲虽未给孩子留下万贯家产,但却为孩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命脉。

相关链接

“穷三代,富三代”是我们中国的俗语。古人说“富不过三代”,完整的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其实,“富不过三代”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

如何让家族一直富下去呢?必须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从家风的建设正家族之气,正国家之气。孩子由于受到心智和阅历的影响,很难做到十全十美,但是一个人的品行都是在一点一滴中慢慢形成的。下面就列举几个基本的、应该让孩子记住的规矩。

说话的规矩

虽说“童言无忌”,但父母还是需要教会孩子得体地说话。

1、见人主动问好,答话礼貌大方

孩子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有提防心理是正常的。父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即将见谁和如何称呼,让孩子心里有个准备,也就不会那么戒备了。

2、赞美应该当面说,负面评价要忍住

小孩子去了亲友家,有时很容易直白地说出“你家真小”“你玩具没有我的好”之类的话。孩子本身无恶意,但父母应跟孩子强调 :当面揭人短是不妥的。

3、求人帮忙要说“请”,受人恩惠说“谢谢”

有些去别人家做客的孩子,渴了就晃杯子,示意大人帮他倒水;收了礼物直接就拆,也不说“谢谢”,让人感觉很没家教。

做客的规矩

1、整理好鞋子

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摆整齐。

2、不随意动人东西

孩子都有好奇心,而陌生的环境最能激发起孩子的探索欲。但若总是不经主人同意就碰人家东西,孩子会失去界限感,而且显然会造成道德问题。

3、不在别人家喧哗

孩子玩起来不管不顾的时候很多,如果对方家里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很容易玩得过头……父母记得告诉孩子,做客时过于喧闹是不尊重主人的表现,要克制。

4、见到好东西不索要

孩子是比较直的,看到喜欢的东西容易爱不释手,甚至想拿回家去。这时主人可能很为难 :同意,自己的孩子没得玩;不同意,又显得很小气。

用餐的规矩

1、等大家一起吃

中国人的老规矩是,吃饭时长辈先坐下吃,晚辈才开始吃。很多家庭会单独给孩子分出来一些食物,让孩子先吃。可如果孩子年龄不小了,还是不要搞特殊化了吧……

2、不敲碗、不剩饭

到别人家做客,敲饭碗是在催主人上菜。很多人家认为这不吉利。孩子的饭量跟成人不同,最好少给孩子盛点饭,不要让孩子剩饭。

3、吃饭不出声

孩子吃饭时发出声响或嘴里嚼着食物说话,不仅显得粗鲁,也容易呛到和噎到。何苦呢?虽然前面说的大都是做客时的规矩,但很多也可以在招待客人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呀!

(本刊记者孙艳芳整理)

猜你喜欢

张家昆曲孩子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秀秀台
摄影家张家让眼中的锦屏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