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长角苗“三眼箫”与婚恋文化

2018-05-14刘丽娜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5期

【摘要】“三眼箫”是织金县阿弓镇长角苗最独特的代表乐器,承载了长角苗百年来的婚恋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当下,在织金县阿弓镇一带“三眼箫”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反映了“三眼箫”与长角苗的婚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三眼箫”是长角苗青年男女缔结良缘的桥梁。本文主要从织金县阿弓镇长角苗的文化生境、關于“三眼箫”的传说、介绍阿弓镇长角苗“三眼箫”的形制特征等方面入手,探讨织金县阿弓镇长角苗“三眼瞎”与婚恋文化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

【关键词】阿弓镇长角苗“三眼箫”;婚恋文化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贵州织金县阿弓镇居住着一个独特的苗族支系—长角苗(又叫长角发苗),长角苗是一个崇尚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苗族支系。在织金县阿弓镇一带,男子只有会吹“三眼箫”才能讨得心仪之人的欢心,才能相知、相识、相恋,最后组建美好的家庭。“三眼箫”与长角苗的婚恋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关于“三眼箫”的来历也是源自于民间美好的爱情传说。织金县阿弓镇是一个封闭的苗族村落,至今,长角苗青年男女依然传承“三眼箫”的演奏,不得不说,“三眼箫”是长角苗传统民族音乐及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一、织金县阿弓镇长角苗文化生境

贵州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大本营,苗族分布于我省的各个地区,其中黔东南地区与黔西北地区分布的苗族人口较多。织金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黔中经济核心区,是贵州省毕节下辖县。县城距离省会贵阳市157公里,南离安顺市99公里,北至毕节144公里。东临清镇、平坝,南连安顺、普定,西接纳雍、六枝,北抵大方、黔西。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主要河流有乌江上游支流六圭河、三岔河,县城处于六圭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1]阿弓镇是织金县下辖的一个镇,距县城西南面54公里,是苗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穿青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苗族从地域、语言差异、服饰特征等方面来划分自己的支系类别,因此,苗族有着上百种支系。长角苗主要分布在六枝、织金、普定三县交界的苗族村寨中,在黔西北织金县阿弓镇一带,主要以“长角苗”支系为主。另外,除“长角苗”支系外,还有“大花苗”“歪梳苗”等支系。关于长角苗这个称呼的起源,在《贵州苗族考》中有所记载:“长角一名乃汉人对此族的称呼……此族多居纳雍、织金境,如瓜瓦鸡场、少甫马场、火烧诸坝化洞、催龙及高兴寨等”。[2]在织金县阿弓镇,共有三个“长角苗”村寨、两个布依族村寨。

长角苗的得名大概是由他们得头饰装扮而得名。传统头饰主要由五十至八十厘米长的木角和重约五六公斤的头发盘构而成,木质长角一般呈月牙形,通过倒八字的方式缠绕到木质长角上,然后再用纯白色的头绳把头发系紧,头发主要以本人的头发为主,同时也有先祖部分头发,寓意血脉相承,代代相传。“三眼箫”是阿弓镇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了苗族悠久的传统婚恋文化,同时也是长角苗支系恋爱民俗的象征,也正是苗族丰富的婚恋民俗才让“三眼箫”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

二、关于“三眼箫”的传说

来自于人们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是追溯三眼箫来源的口头史料,民间故事与传说的来源虽然没有坚实的理论依据,但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汉代史学家班固曾在《汉书·艺文志》中作了说明: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3]不难看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对织金县阿弓镇三眼箫的来源,也极富神话色彩。

据说,很久以前,阿弓镇上有一家非常富有的财主,他家有一位长得非常清秀的女儿,引来许多年轻的男子青睐,但在来相亲的男子中,她始终看不上,她认为,来相亲的既有贪图美色的,也有贪图家室的。财主家祖上传下一把神奇的铁扇,轻轻一挥扇便会把人扇到九霄云外,来相亲的青年都被其父亲扇到距离阿弓镇非常遥远的山峰上,这座山上已有成千上万的男子,有的还在苦苦挣扎。直到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贫穷的青年男子,不为相亲而来,只为喜欢上阿弓镇这个地方,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两人情投意合。姑娘便将此事告知家中父母,父母嫌弃男子家室贫穷,死活不答应,父亲情急之下,拿出铁扇,这位心仪之人和其他人一样被扇到那座度日如年的山峰之上。日复一日,男子的生命即将到尽头,可对财主家的姑娘依然念念不忘,姑娘在家也是度日如年,终日哭泣,每天祈祷男子不要死去。在男子即将死去时,他心想,从未赠送自己的心上人任何物品,便拾起地上的一根长长的人骨,人骨有七节三个孔。他便用这根长骨开始吹奏起来,声音幽暗凄凉。不料,吹奏的声音感动了上苍,上苍派一只雄鹰把男子带回山下与姑娘相见,两人终于如愿以偿,得以重逢。后人为了纪念这对恋人,就用竹子代替人骨,模仿人骨的构造制作了今天的“三眼箫”,一直流传至今,后来就成为阿弓镇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必备的乐器。因为“三眼箫”由七节竹节组成,每到正月初七,青年男女便带上三眼箫,去山坡上谈情说爱。“三眼箫”的表演地点比较灵活,有时择一块平地或是山坡上即可,在黔西北一带流行的民俗节日——“跳花坡”中,青年男女为表达自己心中的纤纤情愫也会吹奏三眼箫讨得心仪之人的欢心。

三、“三眼箫”的形制特征

“三眼箫”,苗语叫“擀冉”,是长角苗支系的典型代表乐器,从乐器的外形上看,三眼箫因有三个吹孔,因此,被人们称为“三眼箫”,主要流行于黔西北地区六枝梭嘎与织金县阿弓镇、龙场镇一带。阿弓镇长角苗“三眼箫”主要由苦竹制作而成,苦竹盛产于长角苗聚居地区,一般选用竹节韧性较好,竹身修长、管内空间较大的竹管;箫身的分气阀大多取自田间的麦秆,也可用野生的芦苇。三眼箫属于哨嘴式吹管乐器,管身由分气孔 、分气阀、音孔、调音孔(透底)四个部分组成。吹奏时需要注意对气息的控制,将气流送至管内,便可发出声音。其音色优美动听,音高主要靠气息的控制,音孔以下的管长决定空气柱的长度,按音孔起调节空气柱长度的作用,使管内空气压强产生不同的振动频率,发出不同音高,一般情况下,管内空气气柱长度与音高成反比,即管内空气柱越长,音就越低,管内空气柱越短,音就越高。

四、“三眼箫”与苗族婚恋民俗

在织金县阿弓镇一带,“三眼箫”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苗族婚恋文化的体现,也是青年男女缔结良缘的媒介。青年男女若遇到心仪的对象,便带上“三眼箫”,用箫声传递对对方的爱慕之情。在阿弓镇大多长角苗都是靠“三眼箫”相知、相识再到相恋的,“三眼箫”便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吹奏“三眼箫”更是长角苗促成姻缘的重要手段。在阿弓镇一带,有这样一种说法,男子不会吹“三眼箫”就讨不到媳妇。

在花山上,年轻的青年几乎都会吹奏三眼箫,如若遇见自己喜爱的女子,便吹上一曲,以讨得姑娘的欢心,吹奏三眼箫已经成为年轻小伙子的求偶技能。在织金县阿弓、龙场一带,苗族年轻只要到十五六岁之时,家中长辈便要求掌握三眼箫的演奏技能,并学习吹奏大量的曲目。“三眼箫”在阿弓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原始的社会环境中一直传承至今,足以证明它在苗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三眼箫并不是只在“跳花坡”时才能吹奏,在“走寨”“坐月亮”“妹妹棚”等择偶性民俗活动中都会吹奏。因此,“三眼箫”与苗族的婚恋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结语

在织金县阿弓镇,“三眼箫”承载了苗族青年男女的婚恋文化,是长角苗最重要的代表乐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三眼箫”的音响效果非常独特,箫声中可以传递人们心中对爱慕之人的情怀,具有特殊的功能,箫声倾吐了长角苗青年男女的心声。吹奏“三眼箫”更是苗族青年男女收获爱情的手段,代表着苗族丰富的婚恋文化,它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是苗族不可多得的传统乐器。

参考文献:

[1]杨万选.贵州苗族考[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应华.贵州梭戛“长角苗”标志性乐器三眼箫的调查与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1):33-39.

[3]张应华,贵州梭嘎“长角苗”音乐文化生态考察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刘丽娜,贵州织金人,贵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