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的探析

2018-05-14陈风玲,龙明贵,杜亚林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3期
关键词:工学工学结合轨道交通

陈风玲,龙明贵,杜亚林

[摘 要] 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工作之一,也是职业院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最值得总结和研究的课题。以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的成效作为研究基础,阐述了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并在调研访谈中发现工作推进中的瓶颈问题,就其中如何深入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结合实践案例提出主动理顺、主动作为、主动思考的解决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8-0237-03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背景

“工学结合”最早在199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正式提出,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再次明确“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4年由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一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工学结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灵魂。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陆续申办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城轨交通类专业毕业生从供不应求逐渐转变为专业内良性竞争的格局。忙于以理论学科体系为中心的职业院校忽视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间的协同联系差、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任务的相关度低,导致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变低,上岗后学习压力大、适应时间长,企业反馈人才培养质量差,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城轨运营单位生产一线的安全隐忧,也成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院校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总结、运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有效举措,及时发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是今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状

通过对主要服务于北京地铁、广州地铁、武汉地铁、成都地铁、重庆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十所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开展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收集了各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类六大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方法、施行的措施、成效、遇到的困难和发现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调查

十所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全部实施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以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校企共育三种模式推进效果最好。

通过不同的模式推进,90%的院校认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提升,80%的院校认为院校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学生的就业率得以提高,60%的院校认为校企合作得以加深。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举措的调查

十所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围绕上述四个方面的显著成效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中70%的院校建设了理实一体的实训中心,50%的院校建设了全新的课程体系,40%的院校强化了师资队伍,30%的院校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

(三)实践中的问题

调研反映出十所院校在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面临的困难各不相同,这和各学院的校情息息相关,但十所被调研院校中有八所院校认为校企合作很难持续深入。在专业交流中各专业负责人表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需要的就是校企长期稳定牢固地合作,只要校企合作持续深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有持续推进的土壤。因此,很多院校期望通过外部政策支持解决这个难题,这种被动式推进工作的策略在此次调研中显得非常突兀。

三、富有成效的实践举措和建议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各城市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推动了近十年的改革项目,实践的举措多种多样,但在调研中发现取得显著效果的举措基本一致,这些共性举措可以为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职院校提供经验。

(一)建设仿真与实体结合的“五位”一体实训中心

运用好“工学结合”,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但当下很多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建设的情况共同反映出建设中的局限:(1)硬件投资巨大,占地面积大,设备价格昂贵;(2)实训设备工位有限,不适合开展多人多任务教学,难以实现多人的标准化实训和考核,实训设备运转效率低;(3)对涉及故障发生、极端环境或天气条件的运行状况难以进行真实教学和实践。有效克服这些局限的方法就是建设仿真与实体结合的理实一体实训中心。将虚拟仿真设备和真实设备有机结合,并辅以多媒体教学系统,建成集认识性、训练性、考核性、创新性、集成性“五位”一体的实训平台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构建支撑关键能力的课程体系

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应“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其中关键能力被首次明确为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2006年以来,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开始探索构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该体系设置的核心是在对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建立一系列“学习领域”,以“学习情境”作为载体,由校企组成的专家团队对课程进行开发,参照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逻辑,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目前该课程体系渐趋稳定,职业院校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围绕四大关键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将课程体系改革的覆盖面扩大到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对课程的内容、深度、广度应该重新调整,更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和交融性。

(三)科学调配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铺路石、践行者,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较弱,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工作经历缺失,专业教师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为解决这一矛盾,可让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科学调配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互培互聘、项目合作调剂队伍配比。(1)有计划地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岗位中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并为校企合作找寻契机。(2)可以聘请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需要高技能水平、高经验水平的示范性交流性教学任务。(3)可以搭建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专家联系的桥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让教师保持与行业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

(四)搭建校企共育平台

搭建良好运转的校企合作平台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力支撑。校企共育平台的建设可以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的效能,以平台为载体拓展院校与企业在项目开发、专业技术服务、职业技能考证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例如,很多院校与企业之间采用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多方面开展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活动。学校主导积极搭建校企共育平台,同时形成校企共育机制。由系部领导、用人单位技术专家、安全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规划的论证和审定,具体指导专业的改革发展和人才培育的创新举措。

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调研发现,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校企合作平台的持续运转非常迫切,有80%的院校认为目前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浅层,有校企合作平台但平台运行不畅,运转机制很难落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顺利推进。

根据访谈结果分析得知,各院校认为目前阻碍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安全生产压力大,运转工作繁忙;(2)城市轨道交通类企业安全生產的风险大,保密工作严格;(3)缺乏政策上给予企业的校企合作指导和支持,企业合作意愿不强。但同时通过调研结果也不难发现各职业院校在分析困难因素时一般潜意识地将校企合作的主动权交给了企业,得出的问题原因都是不以院校意愿转移的客观存在。若高职院校在寻求问题解决办法过程中多角度寻找解决策略,将校企合作的主动权过渡到院校自己,主动理顺、主动作为、主动思考,很多问题会豁然开朗。

(一)主动理顺校企合作平台的结构

当校企合作平台机构运转不畅时,我们就应该审视平台的对接层级是否理顺。校企合作平台在建设之初往往会忽略层级对接关系,使工作信息得不到顺利、准确的传达,工作必然难以推进,平台不能持续运行。究其原因是企业与高职院校职能体系结构不同,部门对接有规律,不理顺平台结构和层级对接关系,平台运行不畅的问题就很难解决。这就需要院校主动理顺校企合作平台的结构,自上而下打通企业职能部门、中心层、车间层、班组层的交流平台,落实各级合作工作范畴,以合作任务的性质确定校企合作双方对接的部门,建立多个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子平台,共同搭建立体式的校企合作平台,各合作平台的工作任务、工作机制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成就校企的多层级、多角度地深入合作。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立体的校企合作平台,如下图所示。

(二)积极联络主动作为

各高职院校应秉持着积极开放的态度,主动融入校企合作平台,掌握校企合作项目的主动权,主动维护校企合作平台的顺畅运转。以四川管理职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为例,学院为了更好地深化校企合作,采用了主动作为的一系列举措,与地铁企业不仅形成了订单培养的长期合作机制,还促成了与地铁企业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研究,以主动“走出去”、主动“请进来”的工作态度在校企深入合作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1)主动搭建校企联络平台,专门队伍负责对接,定期在线上主动沟通交流企业订单人才培养的阶段情况,在主动交流中促进校企之间的全面交流。(2)主动上门服务,经常走访合作企业,交流了解企业在新入职员工培训及老员工技能鉴定方面的需求,主动和企业合作开发培训项目或培训教材。(3)主动融合企校文化,与企业积极对接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主动邀请企业青年团队到校进行文体交流,主动邀请技术骨干、专家到校指导教学或举办讲座。在全方位、全程的合作中让企业了解并融入学院的建设发展,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新契机,为工学结合、校企共育、校企共建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主动思考,拓宽角度,促进校企合作

各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往往自缚手脚,合作角度狭窄。在与院校交流访谈中了解到,80%的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仅限于学生跟岗实习、校企人员交流等工作,未拓宽合作面;而在与企业的交流访谈中发现,企业在职工培训、培训教材编写、企业文化宣传、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运用、合作技能鉴定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合作意愿。院校自缚手脚使校企合作出现了一定的错位,主动思考工作角度,清楚认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是促进校企合作的根源,也为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类人才的需求也愈加旺盛,合格的岗位技术人才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基本保证,职业院校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互借鉴改革经验、取长补短正是满足行业对技术人才数量和质量双重要求的重要举措。本文提出了一些在坚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做法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举措,并针对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校企合作不能持续深入的瓶颈问题,提出了“三主动”的解决策略,为各高职学院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蒋英礼.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交通职业教育,2015(6):16-19.

[2]文孝霞,杜子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86-192.

[3]单磊,陈乐平,唐磊,等.高职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我院轨道交通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9):273-274.

[4]黄尊地,常宁,翟玉江,等.基于核心能力培养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以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8(247):42-45.

[5]左继红.基于中国制造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河北农机,2017,4(37):54.

[6]马然,马军,周连佺,等.现代轨道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0):215-218.

[7]陈志澜.基于工学结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R].潘红.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04.

[8]刘伯鸿.轨道交通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1).

[9]李自军.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1):119-121.

[10]李宏俭.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35):114-115.

猜你喜欢

工学工学结合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TOD模式创新引领宁波城市发展
2021年新增本科专业中工学农学占比最高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探析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