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构

2018-05-14刘凯

好日子(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重构

摘 要: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旨在站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角度对于生态危机进行研究。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将资本逻辑问题作为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也不能够深入的了解资本运作的内在发展机制;与此同时,在对于造成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进行分析的时候,也没有充分的发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因此本文站在生態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于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构进行研究,注重哲学方面的文化内涵的体现以及资本思想方面的深刻批判。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理论;重构

在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深入探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构建国民的生态价值观,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笔者分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涵,探讨了我国生态价值观重构的现实意义和途径。

一、生态价值观重构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价值观的内涵

所谓生态价值,属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哲学范畴,它是指生态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是人类社会多样性价值体系中重要的价值标尺之一,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满足人和社会的能力。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作为生态主体,把自然作为生态客体,其生态价值观则是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有用性判断。而生态马克思主义虽然坚持人类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但它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采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不是把人类和自然机械地分裂为相互对立的生态主体和客体,而是将它们看作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类与自然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1]。这个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伦理价值、哲学价值和功能价值等。

(二)重构生态价值观的深远意义

1.为生态意识提供价值导向

生态价值理论认为,我们不仅要承认人类的生存,而且应承认其他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承认,而且也是人类理性的回归。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要承认生命和自然的价值,正是这种辩证的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生态过程的发展。正如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所言,“到绝大多数人都有生态学知识且都维持生态价值观时,生态文明建设便水到渠成”[2]。

2.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原则

生态价值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关照。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被排除在经济发展的核算体系之外,只强调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直接产品的市场价值,人为造成全球严重的生态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就必须重新审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要争取“明智利用”自然资源的策略,从资源的单一利用转变到多项利用,由经济利用转变到生态和经济的综合利用。同时,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损失,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求人们树立生态价值观,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

3.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其内涵主要包括人们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存,协同进化。在生态价值观指导下,人们更加充分认识到,人为的生态恶化,无论是对人类生存环境条件的破坏,还是对人身心健康的破坏,都是违背人类利益的不道德行为,都不利于人的发展。人类未来的发展应从“人 - 社会 - 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来考虑[3]。可见,确立生态价值观不仅能达到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而且人类自身也实现了一次自由而全面的跨越式进步。

二、生态价值观构建的途径

(一)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意识

通过学校教育来普及生态文明观,可起到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的生态文明观念;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稳定性,可以持续培养大批具有生态文明观的学生;三是学校教育具有统一性,可以培养具有相同或相似生态文明观念的学生。社会教育主要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报纸、杂志具有流通快、发行量大、成本低等特点,通过报纸、杂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能迅速起到作用,且理论色彩浓厚。广播电视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形式进行声情并茂的生态教育,几乎不受文化程度、地区差异的影响。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集报纸的新闻性、杂志的深入性和广播电视的形象性为一体,公众可以通过主动与其他人进行适时互动,体验感强。家庭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家庭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家长要将生态文明观念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给孩子,引导孩子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将大大增加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强化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生态化制度、机制建设

传统的生态方式是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制度和价值观的双重革命,才能真正克服生态问题。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律法规以及社会核算体系。比如我国已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土地法》、《野生动物保护法》[4]等,这些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生态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要改变单纯以经济增长(GDP)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和核算体系,改变“大量生产 - 大量消费 - 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建立和完善体现资源、能源消耗强度、环境污染排放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等,能准确衡量除自然资源、包括环境损失后的发展成就的国民经济“绿色”核算体系。最后,还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的保障机制[5]。同时,重构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必须在决策机制上做出重大调整,建立科学的、负责任的决策机制,防止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重大决策失误的发生,同时,还必须同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起来。

(三)紧密结合生态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要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和体验中丰富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实践证明,人类生态意识的淡薄、生态价值观的缺失、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是生态问题恶化的根源。因此,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对当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结语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则、观点与方法的基础上,揭示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并且试图寻找出一条能够解决生态危机的方式与方法,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构需要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道路,创新生态文明的发展理论,以此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雨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异同[J].哲学动态,2016(01):44-51.

[2]谢昌飞,王宇飞.“有机”、“生态”与“面向人类共同福祉”的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71-76.

[3]崔赞梅,唐庆.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到有机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替代选择研究的推进[J].国外社会科学,2016(01):36-43.

[4]黄茂兴,叶琪.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的绿色发展——兼评环境与发展不相容论[J].经济研究,2017,52(06):17-30.

[5]陈学明.寻找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评J.B.福斯特对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的内涵及当代价值的揭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3(05):99-107.

作者简介:

刘凯 1998 男 汉 山西省天镇县 本科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30800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
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浅探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生态危机的成因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