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

2018-05-14董丽秀

好日子(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董丽秀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时代命题,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就必须深入研究二者的深度融合融合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转向,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向,将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度融合

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问题是一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老问题”,但在当代中国社会二者的融合关系发展却不断出现“新争议”。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两种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精华,都拥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二者完全可以在中华大地的沃土上实现融合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

其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朴素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纵观老子和荀子关于物质和精神关系的基本观点,不难发现,二者的观点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与近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内在契合,都把事实存在看作万物的起源,而不是精神性的东西看作是起源。而且,老子所讲的“道”是指事物存在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也认为社会发展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而且“历史进程是受内在一般规律支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思想强调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而且认为社历史的发展与人们的物质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在某种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

其二,二者对于最高社会理想的追求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理想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而中华传统文化所憧憬的是大同社会,二者所追求的社会在形式和构成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郭沫若先生曾经这么说过:“孔子在文庙见到马克思对其惊叹道,‘你的社会理想和我的大同世界真是不谋而合”。他用文学那浪漫主义的情怀让孔子和马克思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实现了思想家之间的“对话”,形象的阐述了大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一致性。这些一致性使得中国人民在感情上可以更加积极地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使得我国传统的大同理想成为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心理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集中体现在中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集中体现在关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上,更体现在二者对于最高社会理想的追求上。二者的内在契合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不能用简单的用新的理论代替旧的理论,更不能对中华传统文化打上封建的标签。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塑造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精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塑造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历史与逻辑的方法,对古今中外一切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改造,然后纳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之中,科学地正确地说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不仅是在理论方面而且在实践层面都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塑造的过程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主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中国文化革命和建设的过程,是实现文化客体结构的整体性转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向的历史进程。

其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新模式的构建。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存亡之际,中国人民尝试了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西体中用等文化发展模式,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其根本在于没有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找到一个适合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它一传人中国,就显现出巨大的进步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开创了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造”,也就是“辩证的综合创造”模式。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同质基因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亲和力,二者在基本哲学问题的一致性和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决定了二者的内在契合性,而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基础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扬弃又决定了对其的现代塑造。二者从哲学基础到实践批判都体现了其无与伦比的互动融合性。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场”,实现和中华传统的互动融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经过改造,不断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即生活方式、人生理想、價值观念、情感态度以及中国特有的人情世故等,在不断交错融合中组成了中国的现代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中西两元对立的解决方案和出路选择,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的意识形态,也获得了当仁不让的文化身份。它不仅引导中国社会摆脱殖民主义体系并赢得民族国家的独立,而且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促使中国获得少有的经济进步和国家繁荣。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民族形式来实现的,赋予其普遍原理一种新鲜活泼的并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把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一些特殊规律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高度来加以说明和发挥;是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作用下,总结出一套关于中国问题的过去、现实与未来及其改造途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形态。它既不是原封不动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归。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将是一个不断不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态和面貌将越来越清晰。坚持中国特色,优化中国特色,就应该继续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互化之路。既用马克思主义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又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既使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唯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性格、中国气象、中国风韵,使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获得其现代形态。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