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宜兴窑”青瓷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018-05-14肖烽

江苏陶瓷 2018年1期
关键词:釉色宜兴青瓷

肖烽

0 前 言

宜兴青瓷的发展历程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宜兴作为一个窑口,自商代前期出现原始青瓷始,青瓷生产一直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也持续了较长的发展过程。虽然南宋以后出现了800多年的青瓷生存断代,没有鲜活的连续传承,但其逻辑轨迹是连续的,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宜兴地域风格特征的青瓷特色,透露出相应时期宜兴生活方式、审美好尚等领域的动态变化,有独特的宜兴文化记忆。

青瓷因在坯体表面敷有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青色釉而得名,青瓷釉作为宜兴青瓷效果的直接体现者,与青瓷造型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作品意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尽管人们的价值观取向各异,审美理想也不尽相同,但他们总能在其中找到各自喜欢的部分。其原因除了青瓷釉本身所具有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外,更重要的在于宜兴青瓷所特有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逻辑的观赏功能:古典含蓄、温润纯净,看似简单、朴实,实则细节饱满、耐人寻味,引领一种共同的审美意识取向。宜兴青瓷釉的美是动态发展的,是不可复制的地方资源与特定的技术背景相结合的产物,是经过长期的艺术与技术实践逐步成熟的人文格调。

1 宜兴青瓷釉的形成与发展

宜兴青瓷釉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1釉的孕育阶段

这一时期是宜兴原始陶器发展后期,距今5000到4000年,从考古资料来看,尚未见到这一时期有透明、光亮、不吸水的釉陶或原始青瓷。

这一时期宜兴陶器多为灰、黑陶,并开始烧制黄陶、白陶和几何印纹陶及黑皮陶,其中的白陶是宜兴瓷器的萌芽。这一时期为解决陶器表面吸水易脏的问题,古人曾想过很多方法,如有些原始陶器常在表面涂一层光洁的白色化妆土,对其分析来看,其助熔剂的总含量一般都不超过10%,而根据陶瓷试样在重烧过程中所发生的气孔率变化和热膨胀曲线,可以大致确定当时的烧成温度只有950~1000 ℃左右,这个烧成温度不可能把化妆土熔化成釉,中科院上硅所的相关显微结构分析发现,烧成后白化妆土中只有少量的玻璃相和大量云母、石英等亚微观颗粒,其组成和胎相似,只是颗粒更细。

后来,出现了用地表易熔黏土制成的原始土釉,其助熔剂的总含量比白化妆土增高了一些,但一般也不超过15%,这时的烧成温度已提高到1 100 ℃,而且采用还原气氛烧成,含氧化铁高的黏土变得更易熔,但也不能熔燒成光亮不吸水的釉。

白化妆土和黑色土釉由于组成上缺少助熔剂,工艺上当时也达不到应有的高温,故而没使他们真正达到釉的效果,这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釉的孕育阶段。

1.2釉的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自公元前1600年商代到220年周代。商代前期,由于金属冶炼和窑炉结构等高温技术取得了成就,古人开始采用馒头窑烧成,陶瓷的高温烧成成为可能,烧成温度从1 100 ℃提高到1 200 ℃以上,在这样的高温下,不少中、低熔点物质转化为玻璃态,于是为釉的萌生奠定了技术基础,釉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制陶工艺技术进步,宜兴开始出现原始青瓷,表面施釉,造型美观,较陶更为坚固耐用,这是从陶到瓷的过渡时期。青瓷釉的出现和应用是陶瓷工艺技术发展的重大突破,但这时期的青瓷釉一般都较薄,有小裂纹,颜色为浅黄或灰中略带青,透明有小气泡,胎釉结合不好,多数易剥落,带有一定的原始性,由于与几何印纹硬陶是同时出现的,所以装饰上也以纹饰为主。青瓷釉与胎面各种纹饰结合装饰,但纹饰较多错乱,不清晰。这些釉中助熔剂的含量已增加到25%,特别是RO的含量已从商前时期的小于5%,增加到15%左右,正是由于助熔剂含量的增加和这一时期烧成温度的提高(1 180~1 200 ℃),才使青瓷釉的出现成为可能,但应该说这是以商前白化妆土及黑色土釉为基础发展的结果。

从化学成分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两个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CaO的含量,可以设想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那时的人们逐渐认识到在釉的配方中使用石灰石或窑汗可以降低釉的成熟温度,所以说增加助熔剂及提高烧成温度是釉形成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因素。

商代后期宜兴原始青瓷进一步发展,各类器物纹饰增多,印纹深而清晰,釉色逐步完善清晰。西周原始青瓷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仅次于青铜器的较高档用品,纹饰拍印粗深,刚劲有力,这一时期宜兴原始青瓷纹饰及烧造技术基本成熟,进入兴盛时期。釉色多呈青黄,釉层薄而均匀,胎釉结合完好,基本不见剥釉现象,仿青铜礼器鼎等开始出现。新出现的米筛纹、重圈纹和锥刺纹成为宜兴原始青瓷的专用纹饰,装饰丰富多彩,纹样大、清晰、规整。宜兴原始青瓷器型多为鉢、罐、盂之类,内外均敷一层薄薄的青黄色釉,光泽尚欠佳,器底无釉,器底和器壁多有内弦纹圆圈,烧结较好,吸水率小于1%。这是宜兴原始青瓷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也是宜兴青瓷釉的形成阶段。

1.3釉的成熟阶段

这一时期自公元前206年到公元960年,包括汉、晋、唐、五代几个朝代,宜兴青瓷发展到了古代青瓷阶段。

原始青瓷自商代出现后,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早中期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地步,至秦汉之际,宜兴出现了一种从成型、装饰到胎釉的工艺与以前原始青瓷不同的产品,古人开始用瓷土作原料,坯体细密坚硬,多数呈淡灰色,器肩的弦纹采用凹下的阴纹,施釉后不但保持外表美观,而且避免了缩釉或剥釉的缺陷。

三国时期宜兴青瓷釉层均匀,极少有流釉,胎釉结合牢固,少见釉层剥落,釉汁洁净,一般为淡青色,偶见黄色或青黄色,其装饰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和堆塑,器型分为日用品和明器。

西晋时期宜兴青瓷胎体厚重,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青灰为主,装饰精致繁复,采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青釉下多有酱斑点彩,器型复杂精巧,东晋中期后大量烧造青瓷日用品,碗碟为主,其造型趋向简朴,装饰纹样减少,弦纹为主,普遍应用褐色点彩。

汉、晋宜兴青瓷釉呈青色,较薄,釉中很少残留石英和其它结晶,釉泡大而少,特别透明。胎釉交界处可见多量的钙长石晶体自胎向釉生长而形成一个反应层,使得胎釉结合较好,这种釉无论在外观上和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原始青瓷釉那种原始性,从汉代开始,RO的含量增加到18%以上,R2O的含量反而较前一时期减少了,铁的含量也小于2%,形成了真正的石灰釉。这一时期采用大型窑具装烧,圆形升焰窑烧成,烧成温度也提高到1 250 ℃以上。

宜兴南山窑的青瓷胎质颇为坚致,断面呈青灰、黄白诸色,青瓷釉中铁钛氧化物含量在3%以下,氧化钙镁在20%、磷1%,是典型的石灰釉。这一时期的青瓷吸水率3%~7%,烧成温度1 260 ℃左右,纹饰复杂,施釉方法也有改进,釉厚1mm以上,釉色淡青,晶莹润彻,胎釉结合好,采用低温素烧、高温釉烧的工艺。

宜兴青瓷釉在唐代有进一步发展,开始采用龙窑烧成。品种有日用品碗、盘、罐及工艺品瓶类灯座等,有一种酱色彩条青瓷釉装饰的直口瓶,彩条从口到底,匀称不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初唐时青瓷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晚唐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致而轻盈,呈灰、淡灰或紫色,釉质丰润、匀净如玉,釉色有浅青、青绿、茶绿、翠绿,釉层较厚,厚薄均匀,还有少量褐色或酱色釉,也有“飞青釉”,施釉方法有浸釉及荡釉两种。涧众龙窑烧制的青瓷产品式样丰富多彩,不但釉色青绿晶莹可爱,造型也美观大方,胎中含铁钛2.7%、氧化铝在16%,胎质断面浅灰或黄灰,较为致密,原料经淘洗处理。烧制技术比南山窑有明显进步,普遍采用匣钵叠烧法,烧成过程中陶工们已掌握了高温取样的方法来控制烧成情况的技术,提高了釉面光泽,气氛也易控制,釉面呈色更青翠,吸水率小于3%。

晚唐五代,宜兴青瓷烧造中心已转移到归径一带,产品全为日用青瓷器,一般器壁均较薄,釉色变成茶绿色,施釉均匀、釉面光润。五代是越窑“秘色瓷”生产的全盛时期,但仅贡奉王室,官民禁用,而宜兴大量烧制民间实用品,使宜兴青瓷获得较大发展。这一时期宜兴青瓷釉得到很大发展,钙、镁含量进一步提高,形成石灰釉配方体系,称为宜兴青瓷釉的成熟阶段。

1.4釉的提高阶段

这个时期从公元960年宋代一直到近代。宜兴青瓷自南宋后出现了800年的发展断层,而南宋至元代恰是浙江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特别是龙泉青瓷和南宋官窑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南宋中期以后烧制成功的粉青、梅子青釉,达到我国青瓷工艺的最高水平。由于釉层较厚,难以透出釉下刻划纹样,因此在釉面装饰上多采用堆贴装饰,形成一种浅浮雕效果,同时更加重视器物的造型设计,以衬托釉色之美。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铁足紫口”、“厚釉薄胎”、“开片”是其三大特征。

元代器物造型非常丰富,在胎釉上也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其胎体渐趋厚重,特别是中期以后,釉层变薄,再也达不到南宋梅子青的釉色之美。这时盛行的是釉面装饰,除继承五代、北宋时常用的划、刻、印、堆、贴等技法外,还大量使用褐色点彩、镂雕、刻、印等手段,其他如模印刻划花、八思巴文装饰等,都深具时代面目。

从南宋开始,釉中RO的含量又重新降低到小于15%,R2O从3%增加到5%,Fe2O3和TiO2的含量从3%降低到1%左右,变成石灰-碱釉的系统,釉的高温粘度提高,不易流釉,易于厚釉的形成,使釉色呈现更纯的青色。釉内有很多小气泡及微小钙长石析晶和残留石英,釉层不甚透明,釉面细腻,光泽柔和,有玉的感觉。

宜兴青瓷自南宋后失去了社会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提升机会,直到解放初期的20世纪60年代政府重视青瓷的恢复生产和创新发展,组织各方面专家、技术人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研究和实验,并借鉴其它青瓷产区的成功经验与特色,宜兴青瓷才复产成功,并在工艺及产品风格方面作了根本性的创新,使宜兴青瓷进入现代青瓷发展阶段。

现代宜兴青瓷釉料属于石灰-碱系统,应用长石、石英、石灰石、高岭土及工业氧化鐵为原料,化学组成稳定,加上采用现代窑炉、燃料和烧成技术,青瓷釉色基本处于受控状态。青瓷装饰除采用“纹片”、“出筋”、“点彩”等方法外,又开发了“薄膜堆花”、“窑变”装饰等方法。

其后,宜兴青瓷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青瓷制品主流采用模具或半自动化的机械设备成型,制作仿古造型器物或生产符合日常需求的器物,青瓷更多地走上了实用功能加美术设计之道,完全成为批量化的产品。当时主要生产有中西式餐具、茶具、人物雕塑、文具等,可见宜兴青瓷釉的提高阶段比其它产区晚了近千年的时间。

2 结 语

宜兴是中国重要的青瓷发源地之一,商代前期已开始出现原始青瓷,在宜兴灿烂的陶瓷文明史中,青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从陶到瓷转变的关键,作为青瓷风格的直接体现者,宜兴青瓷釉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风格折射着相应时期当地社会生活、技术、经济大背景的方方面面,青瓷史是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 考 资 料

[1]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古陶瓷研究[M].科学出版社.1987.

[2]史俊棠.宜兴青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徐建华,等.陶瓷花釉与装饰技术[M].中国轻工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釉色宜兴青瓷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龙泉青瓷
第二届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陶瓷艺术展开幕
龙泉青瓷笛
探索铜官陶釉色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
报错恩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邹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