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沧海变桑田

2018-05-14吕廷川

山东画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故道水患树龄

吕廷川

桑树是我国有着四千多年栽培史的古老树种。《诗经》中就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名句。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保存有一片古桑林,部分树龄已有近千年。2018年4月,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极目远望,初夏的黄河故道已是一片青葱,绿碧连天。

源起蜿蜒起伏的黃河故道

夏津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为赵、齐、晋会盟之要津。自公元前602年始,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主流、支流多次流经夏津县,滔滔河水裹挟着滚滚泥沙流经这里,古黄河为这里留下了一片30万亩的沙荒地。

由于“地半沙滩,不宜稼禾”,当地居民便种植果木,封沙造林,至清朝中期已是林海茫茫、果木成片。当地著名的腾龙桑、卧龙桑等古树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他古树的历史亦多达几百年,如今这里保留了百年以上的古树近2万棵。由古桑树树龄推测,当地人民与风沙的斗争是坚持不懈的;而选择经济、生态双效突出的桑树广泛种植,则充满了智慧和远见卓识。桑树生命力极其旺盛,根系发达,根深可达4米,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也能生长,抗低温、耐高温、耐盐碱,具有强大的防风固沙和保土功能。同时,桑树寿命长,经千年且能结果,并且没有大小年,进入产果期后年年都是盛果期,这对于灾荒年代人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据战国《禹贡》记载:兖州“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意思是说,水患既除,宜桑的地方可以养蚕了,本已迁至高丘居住的人民,现在可在平地建立家园了。说明远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与水患展开了斗争,并且将桑树作为水患之后的主要造林树种了。夏津县域于唐、虞、夏、商、周时期属兖州之域,可以想见,当地人民在饱受黄河水患困扰之后,为发展生产和治理风沙,必然会选择在黄河故道地区种植桑树。

自从2007年以来,夏津县对这片古桑树群采取可持续性开发与保护,将这片珍贵的原生态自然古桑林保护下来。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清晨七点,晨光洒在林间,在翠绿欲滴的桑叶下挂满了一簇簇桑葚,轻风拂过,微微闪动着紫色的光泽。这些古桑树一棵棵虬枝盘曲、绿枝垂地,树龄都在数百年以上,虽历经沧桑,依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我家有四棵老桑树,是当年生产队分的,每棵都有200多年的历史。”苏留庄镇前屯村75岁的王宝柱一家人正在打桑葚,随着钩住枝干的竹竿不停的晃动,桑葚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掉落在树下撑开的布单上,发出“哗啦啦”的声响。王宝柱表示,桑葚需要隔一天打一次,避免熟透了掉到地上沾上泥巴。他家一次能收两百多斤,桑葚因为品种、成色不同,价格也不同,每斤的价格大致在五角到七八元之间。

一株株古桑造型各异,千姿百态,树身和树枝弯了又弯、折了又折,但百折不挠,顽强不屈,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面对一次次水冲沙压,它们不因埋没而死亡,以求生的自信一次次从深埋的沙土中挣扎出来。在漫长的生长岁月里,它们屡次遭到狂风雷电的袭击,仅被雷劈者就达500多株。其中一株千年古树“卧龙桑”,雷击烧焦了树干,树枝和主干只有一层皮相连,但是照样活了下来。在它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地人民英勇顽强地抗争风沙的精神。

《诗经·小雅·小弁》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人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而在黄河故道居民的心中,一株桑树就是家乡的象征。

猜你喜欢

故道水患树龄
秋风吹彻(组诗)
不同树龄杨树叶片对杨扇舟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高接改优对不同树龄枣树嫁接成活率与生长量的影响
牛鉴在治理开封黄河水患中的作为
春天
黄河故道
黄河水患对开封经济影响研究
黄河故道梨花开
阅读花瓣雨
河南黄河水患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