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和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8-05-14隆国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状问题

隆国明

摘要分析了民和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该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突出特色规模,创新科技含量,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增强扶持力度,推进了特色农业发展。针对该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绿色发展进程缓慢、品牌发展滞后等问题,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主体、推进绿色发展、提升品牌竞争力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11-0194-02

近年来,民和县农业发展始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目标,紧紧抓住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这条主线,把升华“民和模式”作为关键,按照特色化发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狠抓科技服务,着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笔者介绍了民和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民和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现代农业总体概况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素有“青海东部门户”之称。总面积1890.82km2,辖22个乡镇312个村。总人口43.63万,农村人口31.97万。全县耕地总面积4.219万hm2,其中:水浇地1.167万hm2,浅山地2.410万hm2,脑山地0.642万hm2。目前,全膜玉米面积巩固在2.667万hm2以上,全县共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0231栋、面积341.033hm2,果品面积达到5620hm2,鱼塘42hm2。2017年预计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4.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96元。全县粮油总产33.12万t,特色农业效益8.4亿元,特色产业人均收入2436元,占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6%,尤其是人参果、平菇等特色产业效益显著,单棚效益超过3万元,为培育壮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1.2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1.2.1突出特色,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注重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突出特色,促进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川水地区果蔬、浅山地区全膜玉米、高位浅山马铃薯、脑山油菜的产业新布局。全膜玉米和脱毒马铃薯为主的特色产业面积达到4.219万hm2,占种植面积的92%。

1.2.2突出规模,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始终把全膜玉米、马铃薯、设施温棚、特色果品、露地蔬菜作为重点产业,强化措施,扎实推进。连续3年全膜玉米推广面积稳定在2.667万hm2,占春播面积的64%,全膜玉米产量达到24万t,实现纯效益2.64亿元。马铃薯产业得到提质增效,脱毒率、良种率均达到100%,北山、核桃庄等基地初具规模。依托“黄河彩篮”工程,建设日光温室100栋,同时对旧日光温室进行了改造提升,全县累计建设日光温室10231栋、面积341.033hm2,改造旧棚2016栋。果品產业采取巩固和新建并举的方式,加强对已建特色果品基地技术服务的同时,新建特色果品基地166.667hm2,使全县果品总面积达到5620hm2,其中核桃2800hm2,大樱桃334hm2,桃453hm2,葡萄213hm2,其他1820hm2。通过露地蔬菜财政补贴政策的激励引导,蔬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近3年每年标准化菜田面积巩固在66.667hm2以上。

1.2.3突出创新,产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大,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饲草型玉米新品种“纪元8号”种植133.333hm2,增产40%以上;设施温棚种植的新品种食用菌花菇5.333hm2,单产达9万kg/hm2,并出口韩国;设施温室引进水肥一体化、蜜蜂授粉两项新技术,分别增收2400元和2000元。全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52951台,农机总动力51.4万kW,农业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达到51%。围绕田间管理,设置农作物病虫鼠监测点31个,累计防治各类农作物病虫害面积2.704万hm2

1.2.4突出品质,特色产业品牌进一步壮大。着眼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持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已注册“名禾”牌蔬菜、“穆蜂斋”牌蜂蜜、“禹王”牌香瓜等特色农产品商标5个;认定“万亩果品”基地、“黄河彩蓝”基地等无公害产地4个;认证辣椒、番茄、香瓜等无公害产品13个;认证“旱砂西瓜”等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制定了全膜玉米、马铃薯、设施果品等栽培技术规程15项。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农产品抽检68批次4209个样品,合格率98%,饲料抽检37个样品,合格率为100%。

1.2.5突出扶持,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围绕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全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15家,合作社社员14465人,带动农户5.4万多户。各类示范社达195家,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家,流转土地面积达到7800hm2,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特色农产品和种田能手集中,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顺利推进,完成确权承包地面积4.399万hm2,确权户数达77676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77676份,签订率达到100%。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累计争取国家财政资金1.35亿元,重点实施了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黄河彩篮”日光温室建设等24个项目,进一步夯实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2民和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民和县在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财政投入规模小,投入总量与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二是农业发展基础薄弱。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干旱缺水严重影响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仍未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三是绿色发展进程缓慢。农产品产量依旧依靠化肥、农药等物质要素而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等科技要素含量偏低,农产品成本攀升挤压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四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整体实力较弱,带动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发展迟缓,产业结构上远未形成村有特色产业、乡有主导产业、县有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五是品牌农业发展滞后。“墙里栽花墙外香”,“醒得早、起得迟”,北山洋芋、新民大蒜、隆治软梨、中川花椒等产业都曾小有名气,但现在都没有形成规模。六是科技推广难度大。由于乡镇综合改革,使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断路;县级科技人员年龄、知识“双断层”;科技人员职称评聘困难重重,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3对策与措施

下一步,在认真总结历年经验的基础上,将全力做好“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切实提升民和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3.1调优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按照“稳粮、强菜、增果”的调整思路,巩固生产面积,提高品质和单产。依托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持续打造全省最大的旱作农业基地,使其面积巩固在2.667万hm2,同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饲草型玉米种植,进一步优化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种植布局。脑山地区做大马铃薯、杂交油菜两个优势产业,马铃薯稳定在6667hm2以上,杂交油菜稳定在2667万hm2以上。依托黄河、湟水河流域和巴州沟、隆治沟的设施温棚、蔬菜基地,在稳定蔬菜总面积的基础上,扎实推进“菜篮子”基地的标准化、规模化建设。

3.2培育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示范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挥其在推广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打造新业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鼓励其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积极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试点,加快土地规范化流转,确保“三权分置”有序实施,变资產为资本,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3.3突显生态,实现绿色持续发展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力打通“民和模式”循环发展通道,积极推动农业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大力发展“生态+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下川口万亩桃园、桃花源、水源山宗、万亩果品基地、西沟复兴标准化农牧业基地等休闲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将民和县万卉风情园、东沟瀑布生态园、七里寺花海休闲园、西沟牡丹休闲园等打造成集种植、加工、流通、电商、休闲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互相渗透、互相提升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典型。全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围绕节本增效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行动,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3.4培树品牌,提升竞争力和效益 积极创建自主品牌,优先扶持有较强开发生产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注重培育名牌农产品基地,加强品牌的宣传、保护和推广,提高品牌的信誉度和知名度,重点打造“名禾”牌人参果、“民曙”牌马铃薯、“禹王”牌香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市场公认、群众欢迎的拳头产品,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加快农产品保鲜库等建设,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借助农村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创新流通方式,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逐步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营销网络。

3.5严格监管,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全面加强和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产”“管”并举,扎实推进质量兴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注重农业生产源头管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加强以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标准推广服务体系和生产操作规程修订。在蔬菜标准园、设施农业等示范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资源化利用和示范创建。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经常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现状问题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