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山书院历史贡献及时代价值刍议

2018-05-14李永新

党的生活·青海 2018年2期
关键词:凤山海东书院

李永新

清朝年间,青海设有三川书院、青海书院、凤山书院、河阴书院、崇山书院、五峰书院、泰兴书院等。凤山书院是清代远近闻名的河湟地区“四大书院”之一。

凤山书院位于青海乐都,原名乐都书院。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何泽著建于碾伯城西隅,旋废为圃。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冯爔重建于城东厢文昌宫旁,因其地背倚凤凰山,乃更名“凤山”。前为厅舍,古树荫翳,花竹丛植;后为圃,榆杏交柯,环境幽美。

凤山书院以书院为“国家培才之地”,招收汉、土、藏、回等民族学生,延请名师授课,敦勉弟子“习诗书,亲师友,励名节”,采取讲学结合的原则,教育诸生认真学习,努力成才。何泽著、唐以增、冯燨三位知县在任期间都非常重视凤山书院的教学活动,常去书院督查、训导和勉励,其中何泽著还写有一首《仲秋夜示书院诸生》诗:“遥闻桂子落尘埃,为问诸生拾几枚?今夜天香怀满袖,明秋连根拔将来。”勉励诸生读书学习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根本上掌握知识为我所用。自雍正六年(1728年)创办社学、义学到光绪十年(1884年)时的凤山书院,乐都地区共考取举人9名、贡生39名,考取的秀才更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旧式的凤山书院完成了漫长的历史使命,改为乐都县高等小学堂。

墨香萦绕、书风昌盛的凤山书院给河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滋养,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人格力量和精神感召力的有用之才,为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河湟地区不同时期发挥了独到的教书育人和以文化人的作用,直至今天,全民崇尚文化教育的社会风尚蔚然成风。在这片热土上还流传着“官不重教、民不投票”的古风,培养出来的学子源源不断地走向青海、走向全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2005年,原海东行署副专员毛文斌退体后,经过近一年的极力倡导和不懈努力,使沉睡了100年的凤山书院得以复苏,遗风流韵接续发力,浓浓的墨气书香飘然而至。在他创建的乐都县老年福利服务中心里,凤山书院闪亮登场,成为挖掘、研究、弘扬和传承河湟历史文化的群众团体。其领导机构理事会吸收了乐都已退休和在职的中老年文化精英,还聘请蒲文成、谢佐、马光星、李逢春等一批省级著名专家为顾问,毛文斌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会会长。2005年8月份,占地70亩、坐落在乐都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的青海河湟碑林正式开工,于2008年底竣工。这项工程历时3年多,耗资192万元,制作碑刻360块,修建碑廊323米、碑林墙152米,修建了南凉亭、鄯州亭等富有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仿古建筑。走进青海河湟碑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手迹碑刻,其豪迈的风格、磅礴的气势不由地激起人们对伟人的追思、缅怀和敬仰。整个碑林中诗词、书法、雕刻艺术的有机组合,各种书体及其不同风格流派的呈现,使整体环境彰显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河湟文化气息。

凤山书院的恢复及河湟碑林的建成,得到了省及当时海东行署、乐都县有关单位和社会贤达的大力支持。凤山书院顺应形势和潮流,开始组织省级专家和理事会部分成员组成编辑班子,编写的《河湟民族文化丛书》(《河湟史话》《河湟人物》《佛道文化》《青海回族》《土族民俗》《三川纳顿》《撒拉族民俗》《热贡艺术》《化隆行旅》《河湟诗词选》《河湟古建筑艺术》《河湟“花儿”赏析》)12本和《乐都历史文化丛书》(《乐都史话》《柳湾彩陶文化》《瞿昙寺与卓仓文化》《西来寺与水陆画》《乐都名胜古迹》《乐都诗词选注》《乐都民俗文化〈上、下卷〉》《乐都民间文学〈上、下卷〉》《乐都民间戏曲》《乐都社火集锦》)12本,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各界的普遍好评,为传承和弘扬河湟文化凝聚了正能量、唱响了主旋律。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今天,我们更要从党中央关于“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和“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的高度和角度思考,努力将凤山书院放置在乐都区域这个大平台,赋予更广的地域概念和更宽的文化范畴,着力把乐都打造成为海东文化繁荣兴盛发展的“五个基地”:

第一、把乐都打造成为海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书院发展和碑林建设尤其是高职学院青年学生头脑,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市倡导、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乐都兴起,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河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新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河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第二、把乐都打造成为海东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海东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学习海东民族团结“十大感动人物”事迹,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五星级文明户”示范引领,提高海东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把乐都打造成为海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基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柳湾彩陶文明、汉三老文化遗风、南山射箭、北山跑马、瞿昙宗教文化、黄河灯会、河湟社火、生态文明的火热生活中进行无愧于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河湟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家,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海东创作人才。

第四、把乐都打造成为海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乐都是河湟文化核心,这一点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毋庸置疑的基础条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建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乐都文化示范点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医疗健康城建设工程、宜居养老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办好河湟射箭邀请赛、攀岩精英赛、农展会、河湟花儿艺术节等。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传播能力建设,讲好海东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海东,提高海东文化软实力。

第五、把乐都打造成为海东推动新时代文化教育和理论教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加快构建海东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海东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借海东市委、市政府住址东迁,为乐都成为文化教育中心提供的机遇,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海东文化教育中心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中小学校、凤山书院和青海高等職业技术学院等阵地建设和管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研融合,办好继续教育,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理论是非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和教学研究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理论、庸俗思想和狭隘观点。

(作者系海东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猜你喜欢

凤山海东书院
女性多练深蹲好处多
王凤山:三分“严”+七分“慈”=十分“爱”
落凤山四景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Ho Feng—Shan何凤山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危难时刻显忠诚
再也没有人像你那么爱我
凤山的弥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