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双学位教育的现状与完善思路

2018-05-14王佳黎

新丝路(下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双学位复合型人才

王佳黎

摘 要:双学位教育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育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我国高校双学位教育的现状及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双学位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完善思路

如何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给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很多高校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上,尝试了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通过推进双学位教育、跨学科选修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新兴交叉专业等多种形式,推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其中,双学位教育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育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高校双学位教育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现状和困境,思考如何完善,以支持跨学科人才培养,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体验,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

一、我国高校双学位教育的背景

“双学位”这一概念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部分高校就已开始探索双学位教育制度,例如:北京大学从1989年起开始进行双学位教育的探索[1]。1998年4月10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提出“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国家是鼓励开展双学位教育的。双学位教育从最初的探索到现在的创新发展,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二、我国高校双学位教育的现状及困境

1.国家暂无明确的定义和政策监控

双学位在我国推行以来,面临些许尴尬。一是没有明确双学位的定义。在本科教育层次,双学位是指辅修专业学位?第二专业学位?还是第二学士学位?国家没有统一的定义,导致各高校在制定管理办法时说法不一。例如清华大学规定:“鼓励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在学好第一学士学位专业课程的同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跨院系攻读第二学士学位”[2];复旦大学规定:“通过资格审查的学生可获得复旦大学印制和颁发的第二学士学位证书或第二专业证书”[3]。而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规定:“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在层次上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可见第二学士学位与双学位教育的含义是不同层次的,应该进行澄清。二是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监控机制。在《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8833号建议的答复》(教建议〔2016〕第546号)中,就提到“教育部对双学位、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等暂无明确政策规定。”调查显示,各省、各高校开展双学位教育的具体要求不同,比如:四川省对省内各高校开展双学位教育的专业总量进行了控制,规定“每校开展双学位教育的专业总数一般不超过20个”[4];而根据《北京大学2017 年双学位/辅修专业招生简章》的数据显示,北京大学共有23个院系56个专业可招收双学位学生。那么控制各高校双学位专业总量的规定是否限制了双学位教育的发展,是否应该制定与“放管服”相符合的政策?三是双学位的社会认可度如何?第二学士学位规定:“凡学习期满,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毕业工作后起点工资与研究生班毕业生工资待遇相同”。双学位是否按照这个规定执行?在就业时,这些疑问往往让学生和用人单位存在困惑,但又找不到对应的政策规定去解释。

2.学生学习双学位存在盲目性

传统的实用主义思想导致学生并非以主体需求、个性化发展、多样化学术兴趣为导向,而是以增加就业的砝码为目的来选择双学位专业。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来选择,有的是听其他同学介绍、盲目从众,有的是一味追求当下热门专业,还有的则是凭感觉随意选择。显然,这就意味着学生对所选择的专业可能根本不感兴趣,投入到该专业中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或学习起来力不从心,从而严重影响了学习的质量,甚至最后选择中途放弃、退出学习。另外,选修门槛较低,也使一部分本来主修学习就有困难的同学,选择了尝试双学位学习,但最后都可能因为没有清楚的认识自己是否学有余力,而半途而废。盲目选择的学习、上课不认真、不按时完成课后作业、随意旷课等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老师授课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3.缺乏适合跨学科培养目标的双学位课程体系

对比各高校的双学位专业教学计划发现,其中大多数专业课程都是采用主修专业原有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有的课程设置过于重视理论基础教学,实践环节薄弱[5];有的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太单一, 教学效果差。然而,对于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双学位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能够结合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到跨学科交叉课程。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有限的教学师资构建适合双学位教学的课程体系,保证教学效果,完成高质量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值得进一步思考。

三、完善双学位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1.国家制定专门的政策或条款

响应“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号召,针对高校双学位遇到的尴尬境地,国家应制定专门的条款规定双学位的属性和内涵,加强双学位教育管理。具体来说,双学位信息在学位网备案时为“辅修学位”,这是否暗示了它的属性?是否可以在教育部令第41号规定“达到辅修要求,由学校发给辅修证书”的同时,明确辅修专业达到要求后可以申请授予学士学位。从国家简政放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方面来说,应有明确的政策条款对高校双学位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比如,允许开展的专业范围和数量、主辅修学位是否同等对待、毕业待遇如何认定等等。201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20所高校可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不仅可以自主设置学科目录规定的一级学科,还可自主设置交叉学科。那么,是否可以批准高校自主设置双学位培养专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框架下,进一步落实“放管服”要求,增加政策供给,赋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充分利用好办学空间,做好双学位培养教育。

2.专业指导,个性化定制学习方案

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择双学位专业,给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减少教学资源浪费,高校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交流、实践活动,鼓励非本学科的同学参与,增加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接触和认识机会。例如,在每年双学位报名或者新生入校时,开展现场讲座、新媒体平台推送专业简介、师生交流座谈会等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建多学科交叉团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认识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有针对性的选择双学位专业,制定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双学位学习方案,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与综合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

3.拓寬思路,推进双学位课程体系建设

为满足学生学习双学位的需求,高校可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建设一批适合双学位教育的课程。鼓励针对双学位专业新开课程,从社会人才需求出发,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一些实用性更强的实践应用型跨学科交叉课程。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深度融合,专门针对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群体,制定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等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可以探索设立创新创业双学位方向,探索“双学位专业+创业”培养模式,如“经济学+创业”、“工商管理+创业”,采取小班化、项目制、导师制、小学期制的教学方式,融入全新的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将高水平科研优势和产学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以培养更多引领未来的创业型跨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艳芳等.开展双学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23-24

[2]清华大学本科生攻读第二学士学位学籍管理办法.2006年3月24日

[3]复旦大学第二学位、第二专业教学规定.2015年7月修订

[4]四川省学位办关于做好2013年“双学位”教育工作的通知.川学位办[2013]8号

[5]马佳琳等.“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的研究与探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4):79-81

猜你喜欢

双学位复合型人才
地方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七校联合办学”暂停招生谈“双学位”
“产业计划”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完善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