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2018-05-14郑莹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7期
关键词:校友资助育人

郑莹

[摘 要] 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历来是教育公平所关注的议题,这一问题的推动和解决,对我国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从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现状出发,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具体从创新创业教育、校友资源和法制建设三个方面对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为高职院校统筹多方力量,开发多种形式且有效的学生资助育人模式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1-0200-02

高校學生资助管理不仅是高校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的学生管理工作之一,也是城镇农村家庭及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同样也是国家政策方针注重的教育民生议题,在“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和十九大报告的文本材料中都有所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壁垒以及社会阶层分化等影响因素都促使高职院校聚集了较多的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这无疑在教育成本分担方面对发展规模较大的高职教育提出巨大的挑战。因此,在高职院校推动和解决学生资助问题带来的各种压力,将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亦对我国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教育作为现代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因素,需要关注教育公平,而学生资助管理正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与时俱进,由免费上学阶段过渡到以奖代助阶段,进而迈入成本分担阶段,与此同时也呈现出发展进程的基本特征。例如,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公平与效率并重,而不是片面注重公平;改变建国初期制定的人民奖助金制度,由政府无偿提供资助发展为各方参与的资助模式;由国务院颁布以“奖、助、贷、勤、补、减”等多种形式结合,涵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自此,标志着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功能已从单纯的资助模式向资助育人模式转变,强调以育人为前提对学生开展资助工作。那么,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如何统筹多方力量,开发多种形式的有效的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模式,是本文希望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的总体情况

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随后经济学家约翰斯通的《成本分担理论》,促使社会各界开始关注高等教育受益者范围及其成本分担等问题,认为不仅仅是政府,个人作为高等教育受益者之一也应支付相应的教育经费,这意味着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要接受高等教育需要担负更大的经济压力。根据相关研究的数据显示,在本科院校中,我国家庭年收入在低于5000元和年收入高于50000元的学生占比分别为30%和11%,相较于高职院校而言,这一比例为41%和6%,[1]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在支付高等教育成本方面面临更为严重的困难,这极有可能导致高职院校生源大量流失,另外在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层次抱有固有观念的影响下,促使高职院校在统一招生考试中还会面临生源质量下降等问题。

面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可能引发的“生源危机”,高职院校从学校发展角度出发,在校内主要通过勤工助学、公益性社会实践、社团文化活动、技能竞赛等形式对贫困学生进行倾斜,推行鼓励性政策,在校外聚集多方社会力量,主要通过企业设立奖助学金、提供实习岗位或向企业以定向资助的方式提供技术工人等进行帮扶。此外,在2017年4月由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相关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落实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和规范化管理,以期将资助政策覆盖更加全面,对接学生资助更加精准,不仅为提高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和质量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同时也为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和创新各种学生资助育人模式提供制度上的保驾护航。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资助管理任务繁重,资助认定监管困难

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因教育费用担负着较大压力,部分学生选择放弃费用较高的本科层次民办院校而转向高职院校就读,[2]促使高职院校贫困生比例较高,但学生资助政策并没有向高职院校倾斜,造成了资助管理任务繁重。在学生资助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对受资助学生经济状况的了解和认定,主要来自新生入学的背景材料和相关调查等,对学生经济困难的跟踪和动态化管理存在较大难度,同时缺乏对提供虚假信息的监管,部分学生可能利用资助政策便利投机取巧,从而使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无法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导致资助管理任务更加艰巨,较难完全实现资助管理工作本身的教育公平价值取向。

(二)强调物质帮助,缺乏精神关怀

在现有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中,主要从解决学生经济困难这一角度入手,直接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而缺乏精神方面的关怀,即对其思想、人格等方面的状况需要密切关注并提供心理援助。据有关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贫困学生不愿意接受无偿资助,[3]因为这不仅会让他们在经济方面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在心理上也存在着他人无法体会的精神困扰,更容易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意识。使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过程中无法获得精神和成就感上的满足,亦不符合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人格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资金来源有限,资助手段匮乏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和国家政策支持,接受高等教育的贫困学生越来越多,拓宽资助资金的来源渠道势在必行,仅仅依靠政府和高职院校自身无法顺利完成学生资助任务。作为与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高职院校,需要大力开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一系列具有“造血”功能的资助手段,对接产业和社会发展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打通“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方参与和投入的资源渠道,搭建科学、规范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

三、创新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支持

尽管国家在高校学生资助资金的投入方面逐年增加,但高校扩招和生源结构等情况仍然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在布置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相关通知中提到,对来自贫困家庭、少数民族和身体残疾等毕业生要作为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重点帮扶,关注该群体的实际需求,协同有关部门落实好求职和创业补贴等,[4]还可以通过开展个性化辅导、组织职业规划培训、举行专场招聘会、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发放求职补助等方式,把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有效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将“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

此外,高职院校可利用校内创业学院和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平台,将学生资助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纳入创业指导和就业技能培训等工作中,并关注受资助学生的精神需求,考虑在就业选择时,他们可能因为经济原因受到限制而带来的现实压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注重提高受资助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提供关于就业和人生发展等方面的规划指导;在顶岗实习期间,积极推荐受资助的优秀学生到合适的单位实习、就业,实施定期就业状况跟踪;在开展创新创业相关教育培训中,鼓励受资助学生放开心理包袱,锻炼创业技能,施展自身的才华,并为其中的优秀學生提供适当支持。

(二)校友资源对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拓展

校友资源是一所学校办学发展的成果展现,开发利用好校友资源,不仅能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探索和发挥校友资源对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支持和作用,(1)编写校友企业年鉴,及时了解校友企业发展近况,同时也让校友企业与母校之间保持密切联系;(2)建立网上跟踪平台,及时了解和更新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增进校友与在校学生的沟通交流;(3)借鉴企业产品售后服务的做法,尝试与校友企业合作开展毕业生拓展服务,以此搭建互动平台,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将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与校友联谊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成立校友企业家协会,通过这一桥梁和纽带,不仅可以展现学校在行业内培育的最新人才和技术,也可促进校友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在校庆活动或新生入学期间,邀请受资助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开展励志感恩主题讲座,通过受资助毕业生自身的经历事迹及其人生成功经验来影响在校学生,有效强化诚信、励志、感恩教育;发挥高职院校精准对接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的优势,在毕业季期间推荐受资助学生进入校友企业等社会捐助单位就业,通过高职院校、学生、企业三者之间的有效联动,实现共建、共享并达到共同受益。

(三)法律文件对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支撑

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推行学生资助政策,主要依托于相关法律文件的规范和执行,而我国对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依赖于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但在教育法律法规方面的立法仍是一片空白,主要涉及一些原则性的条文,缺乏具体规定。这不仅会导致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长期停留在一般性的救助层面上,也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例如对贫困学生信息采集、认定及过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很难提供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各方责任清晰”是国务院针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一,如何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解决生活、学习问题时提供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需要督促相关金融机构、高校和受资助者及其法定监护人各方主体,确保应贷尽贷,按时还贷,理清并保护各方权益。我国施行“奖、助、贷、勤、补、减”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结合的学生资助体系,都急需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和认定,也为后续的操作性和保障性措施提供法律依据。

四、总结与思考

“教育2030行动框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关于未来全球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重点强调给予每个人一个公平的机会,要为实现所有人在2030年能负担得起优质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目标而努力,尤其需要关注处于弱势或被边缘化的人群,不仅仅是教育机会上的公平,将学生入学后能否获得相关技能作为重要行动指标,[5]这对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实现教育机会公平的关键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点。在当前经济援助为主、忽视精神帮扶和能力培养的现实情况下,资助模式的育人功能显得愈发重要。因此,急需思考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校友资源和法制建设等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的育人功能,统筹多方力量,为高职院校开发多种形式且有效的学生资助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魏建国.我国助学贷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1(Z1):71.

[2]魏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3]郭朝明,徐勇军,陈梦瑶.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与育人”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7):133.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描画全球未来教育的模样[N].中国教育报,2015-11-15.

Abstract:The students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always been an issue of concern for education equity.The promotion and resolution of this issu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pecifically considering and exploring the education mode of student-financed work from three aspec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umni resources, and legal construction,provide refere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o-ordinate multi-strength forces and develop multiple forms of effective student funding and educa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udents financial assistance;education mode

猜你喜欢

校友资助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校友资源开发管理智慧系统初探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