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农业高等院校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探究①

2018-05-14林洋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奖学金倡议

林洋

[摘 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民心相通”是一种“软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来华留学生正是达成“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同时沿线国家对发展对外农业合作的强烈需求为地方农业院校来华留学事业提供了外推力, 因此地方农业院校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对“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农业高等院校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现行培养体系,提出创新“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势必会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农业院校;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046-02

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及意义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领导人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4年12月12日至13日,首届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第一次以留学工作为主题的全国性会议,也是首次把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两项重要议题统筹研究的会议。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更是基于国家发展和当前中国留学的现状,基于社会人才战略、外交人才战略、国家形象战略的战略布局。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2016年在华留学生生源国度和地域总数为20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数目增加明显,相较2012年,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泰国学生数目排名分别上浮了5位、2位和1位。2016年,沿线64国在华留学生共207746人,同比增幅达13.6%,高于列国均匀增速。相比2012年,教育、文科、工科和农学学生数目明显增加,增幅均超过100%。

二、地方农业高等院校来华留学生培养现状——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全国目前共有36所农业类院校(含机构)接收留学生,农科类留学生人数约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以奖学金学历生为主,短期生、交换生为辅,自费留学生比例非常低。吉林农业大学自2011年和2013年先后成为接收吉林省政府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主,长短期交流项目为辅,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相结合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体系,同时在留学生教育方面,学校明确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按照扩大数量、提升质量和优化结构的思路,做好政府奖学金资助项目,扩大自费留学生数量,扩增留学生来源国,增加接收留学生学科与专业数量,构建与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相适应的留学生培养体系。

(一)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基本情况

吉林农业大学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已有近20年的历史。从2012年到2016年,留学生规模快速发展,总人数增长200%。中国政府奖学金杠杆作用显著,2014年开始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2017年,预计各类留学生总数达到200人以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将达到93人,是留学生人数主要增长点,占留学生总数的68%,同比增加50%以上。吉林省政府奖学金生16人,占留学生总数的12%;学校奖学金24人,占留学生总数的17%;自费生4人,占留学生总数的3%。学校共有来自39个国家的留学生,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50%左右。

(二)学校来华留学生层次及学制

依托雄厚的学科实力,学校提出了以培养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为主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发展规划,来华留学教育已从最初单一的本科生教育发展到本科生、高级进修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短期生五个层次。特别是接收高层次学历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学校来华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学制为4~6年,硕士学历教育学制为2~3年,博士学历教育学制为3~6年。

(三)来华留学生专业分布及全英文授课情况

从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分布上看,目前,学校所有学院中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已超过半数,其中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中药材学院、园艺学院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共涉及32个专业。其中,动物营养与饲科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植物病理学、预防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6个专业为我校优势特色专业。目前我校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均为汉语授课,硕士和博士的部分优势特色专业开展了英文授课。

(四)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

学校充分依托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及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结合国内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制订培养标准,秉持“趋同但不等同”原则,在培养优质留学生上下工夫。在培养环节上实施趋同管理,在课程体系上所有专业均有针对性地制订了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以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为主,教务处、研究生学院及各二级学院密切配合的教育工作体系,同时严格加强课堂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留学生学有所得。学校在留学生教育上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方式,选聘了知名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作为来华留学研究生导师,要求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来华留学生的业务培养实施全程、全面把握,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奖惩并用、明晰权责,确保留学生学有所成。

三、地方农业高等院校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和课程体系陈旧,缺乏适合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目前农业院校只有部分优势学科制订了针对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大部分的专业培养方案不完善,在已制订的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反映出培养方案缺乏国际视野,课程体系没有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二)英语课程建设步伐缓慢,规模小,缺乏延续性

對高层次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用英语授课较为普遍。2013年全国批准建设150门全英语精品课程,农学的英语精品课程只有南京农业大学的一门《高级植物营养学》课程。

(三)高层次来华留学生汉语水平低,影响培养质量

虽然英语课程成为热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选择汉语授课,尤其来自周边的发展中国家,比如蒙古、越南、老挝等国。这些国家的学生汉语基本是零基础,来华后学习一年就要进行专业学习,区别于本科生系统的预科学习,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汉语学习效果并不好,进入专业学习后,课程学习很困难,培养质量大打折扣。

(四)缺乏针对高层次来华留学生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

目前省内高校采取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导师负责制为主,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归口管理。在管理中,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主要负责留学生与研究生院,学院和导师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中间缺乏了监控体系,无法直接了解留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地方农业高等院校来华留学培养模式

(一)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出发点,设计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

地方农业院校应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组织教育专家对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农业高校培养特色进行研究,结合来华留学的实际情况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制订出科學可行的外国留学生培养方案,达到我国政治外交的目的,同时又为他国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同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的素质特点均不同,比如蒙古国等周边非英语系国家留学生的语言较弱应注重其语言能力培养。

(二)加强与沿线国家政府部门或高校合作,结合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国际化需求,培养沿线国家所急需的各类人才

2017年,教育部设立“丝绸之路”奖学金,旨在鼓励高校整合国内外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探索多元化办学渠道,开拓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与沿线国家高校或部门合作,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项目,比如南非作为非洲唯一的“一带一路”国家,需要计算机技术人才,学校可与南非院校合作培养专门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三)推进特色品牌课程和全英文课程、专业建设。

通过对“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需求调查,根据各学科的留学生培养质量和学科评估,选择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建设,推进品牌建设,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来华留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留学人数迅速增长。农业院校接收留学生人数也快速增长,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及符合来华留学生需求的培养体系,同时注重优质的培养质量,以个性化的培养和品牌专业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真正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参考文献:

[1]钟耿涛,戚宪欢,韩辉.论来华农科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环境及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4):150-152.

[2]程伟华,董维春,刘晓光.农业院校留学生发展教育问题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

[3]王春刚,刘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特点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6):83-87.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奖学金倡议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获取额外生活费 不妨尝试奖学金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巩辰卓申请罗德奖学金时的个人陈述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
强本固基,建设高质量的农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