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中国—东盟合作:经验、挑战与前景

2018-05-14许利平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战略伙伴共同体

许利平

2018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这15年间,中国与东盟关系从发展期走向了成熟期,成为区域内最具活力、最富内涵的伙伴关系,并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东亚合作的风向标和试验田。在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中国—东盟合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不仅惠及中国与东盟,而且惠及整个亚洲,并将成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问题突出。在此背景下,认真总结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年的经验,有助于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更好地推动地区合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新动力。

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双边合作的经验

合作是衡量战略伙伴关系水平的关键指标。合作的数量体现了战略伙伴关系的广度,而合作的质量则体现了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度。作为中国与世界,东盟与大国最重要的双边伙伴关系之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在地区合作乃至全球合作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带来了诸多经验。这些经验将对未来提升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牵引力保证合作方向。中国与东盟建立的各种机制,就像列车的火车头,担负着牵引力作用,保证合作的方向。无论是中国—东盟峰会、外长会,还是高官会、工作组会等,都为中国—东盟合作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制订了行动计划,推动了中国—东盟合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二是凝聚力提升合作质量。中国—东盟合作,需要各方达成共识,增强凝聚力,才能提高质量。比如2010年启动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就是各方逐步达成共识的结果。从“早期收获”到“全面启动”,从“部分成员零关税”到“全部成员零关税”,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对自贸区实施形成共识的过程。

2015年,中国与东盟还签订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议定书,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体现了双方深化和拓展经贸合作关系的共同愿望和现实需求。

从自贸区建设的经验可以看出,共识越多,凝聚力就越强,其合作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三是获得感夯实合作基础。中国—东盟15年的务实合作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由2003年的782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5148亿美元,双向投资从2002年底的301亿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超过1600亿美元。中国与东盟双向人员往来人次由2003年的387万人次增至2017年的近5000万人次。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旅游市场的第一大客源国,中国和东盟互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贸易、投资的大幅度提高以及人员往来的密切,增加了双方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收入,使得双方老百姓的获得感增强了,这进一步夯实了中国—东盟合作的社会基础与民意基础。

四是舒适度推动合作进程。中国与东盟共11国,国情差异较大,工作和生活节奏不一。对接中国—东盟合作项目,需要照顾各方舒适度,把握合作节奏,使得合作项目行稳致远。

中国—东盟合作的舒适度原则体现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区域合作精神,也是协商一致东盟原则的具体体现。舒适度并不意味着听天由命,而是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适度进取。实践证明,凡是把握舒适度原则较好的项目,其进展一般都比较顺利,反之亦然。

戰略伙伴关系框架下未来双边合作面临的挑战

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地缘政治干涉等势力有所抬头。在此背景下,未来10~15年,中国—东盟合作将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转型带来的冲击。东盟一些国家正在面临政治转型、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在转型之中,旧有的传统结构没有完全打破,而新的现代结构还没有建立起来,有的即便是已经建立起新的结构,但还不稳固。这就使得这些国家面临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在一些国家还出现了两级对立、社会分裂势头上升的情况,这给中国—东盟合作也带来冲击。

二是民粹主义上升的挑战。伴随着转型,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时代,民粹主义开始极速上升。在选举政治日益激烈的今天,民粹主义往往借助社交媒体就可以轻易绑架政党、政客,甚至绑架整个国家。民粹主义上升对于中国—东盟合作的危害在于,加大了合作的成本与风险,阻碍了地区一体化的进度。

三是狭隘的大国平衡战略的制约。大国平衡战略是东盟一贯的外交政策,以保证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的中心地位,符合东盟自身利益。但如果奉行狭隘的大国平衡战略,将会制约中国—东盟合作,对东盟自身共同体建设也将带来消极影响。

中国不同于其他大国,在地理、人文、经贸等领域,中国与东盟天然相连,中国—东盟合作多于东盟与其他大国伙伴合作,既是现实选择,也是历史必然。中国奉行的是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视东盟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是“共同做蛋糕”,不是去“抢别人的蛋糕”。中国与东盟合作的“蛋糕”,也欢迎其他大国共同分享,但不是掠夺。

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未来双边合作的前景

展望中国—东盟关系未来的发展,在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中国—东盟合作将具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从危机驱动向发展驱动转变。历史上中国—东盟合作危机驱动特征十分明显。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非典危机,都大大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在金融和卫生领域的合作。鉴于南海局势朝着稳中向好的方向发展,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中国与东盟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未来中国—东盟合作将朝向发展驱动方向转变。

二是从单轮主要推动向三轮共同推动转变。15年的中国—东盟合作,在政治安全、经济贸易和社会人文三轮马车的带动下取得不少成效,但从统计数据和实际效果来看,经济贸易还是主要推动力。随着中国—东盟合作进一步深入,过于突出的经济贸易合作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政治安全与社会人文环境,迫切需要深化政治安全合作,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人文交流,夯实社会与民意基础。因此,未来三轮共同推动,将是中国—东盟合作行稳致远的坚强保障。

三是从二维合作向四维合作转变。以往的合作,大都表现为陆地和海洋的二维合作,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海上联合搜救等。未来合作将转向陆地、海洋、天空、网络四维合作格局,推动中国—东盟合作朝着无缝连接的网状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夯实中国—东盟合作的利益基础。

四是从“10+1”合作向“X+1”与“10+1”合作相结合转变。中国—东盟依赖“10+1”机制开展合作,未来该机制合作要与其他相关次区域机制合作结合起来,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比如,通过澜湄合作机制(5+1),深化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与减贫等方面合作;通过中国与东盟东部增长区合作(4+1),深化中国—东盟电子商务、农业发展与中小企业等方面的合作。以“5+1”和“4+1”合作的示范效应推动“10+1”合作更加深入。

未来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典范

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的合作,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路径,未来将为亚洲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示范。

发展共同体典范。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聚焦发展,发展也是中国与东盟的第一要务。通过合作,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推动中国—东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经济走廊的建设及产业链建设等,构建上下联动、相互支撑的发展共同体典范。

安全共同体典范。安全共同体是中國—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保障。以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湄公河四国联合巡航、南海非传统安全合作、网络安全合作等为抓手,构建相互信任、相互推动的安全共同体典范。

人文共同体典范。人文共同体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通过文化、教育、旅游、媒体、宗教、体育等路径,深化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构建相互友爱、密切交流的人文共同体。

总之,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人文基础。在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15年的中国—东盟合作夯实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稳固的基础,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迈入成熟期。尽管还面临不少现实挑战,未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将立足当前,面向长远,不断为地区合作创造一个个奇迹,并将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亚洲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黎敏

猜你喜欢

战略伙伴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以工作室为载体打造班主任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俄罗斯处理大国及周边关系及对我们的启示
中哈发展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产业集聚下战略伙伴选择研究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冲刺与挑战”问题设计例析
新时期中俄农产品贸易拓展研究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