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思政理论课实现文化传诵与创新的思考①

2018-05-14亢敏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3期
关键词:思政价值观院校

亢敏

[摘 要]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让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相互融合或者优化对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 键 词] 高职思政课;传统文化;传诵;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9-0076-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园,包含了许多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1]几千年来,影响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然而,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一些国人崇洋媚外,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现象。因此,如何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来重新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在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仍然重科学技术教育,轻文化素质教育,有关这方面的探索真是少之又少。因此,探索一条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实现科学的、有效的衔接道路,成为当下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内容。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的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查以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2016级、2017级工程造价专业、商务管理专业、中外合作专业以及其他各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619份,回收500份,有效率100%,问卷有效。本次问卷调查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共15道单选题;二为开放性题目,为回答题,共1题。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着当代大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辉煌灿烂,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力与创造力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想了解自己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希望可以借鉴祖先的智慧和经验,来帮助自己克服困难,创造美好新生活。[2]

在这次调查问卷中,92.6%的大学生表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并为之自豪;85.2%的大学生表示在新时代,关注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除了传承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为了提高文化修养,拓宽视野;88.9%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学习中国的传统艺术,并且现在有学生已经在学;85.2%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在全社会强调文化自觉与自信。其实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反映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说明了在之后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是有广泛的学生基础的。

2.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回答“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问题时,96.3%的学生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避免同化”;在回答“《四书》《五经》等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问题时,77.8%的大学生选择“古为今用,批判继承”,18.5%的大学生选择“博大精深,必须加强研究”。通过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是能够自觉认同并愿意坚守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

3.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功底不深,知之不多

高职院校学生在入校时就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薄弱的现象,通过调查发现,仅有29.6%的大学生全部看过中国四大名著;85.2%的大学生选择对传统文化略知一二,但并不精通;在考查“儒家的价值取向”时,有40.7%的学生选择了墨家的“兼爱互利”,仅有48.1%的学生选对。通过这几个细节,可以反映多数大学生文化常识不够,阅读量少,历史知识模糊、文化常识空白,虽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真正了解的却不甚了了,这是值得忧虑的问题。当然,这也与当前国情有关,是当今社会部分人不喜欢阅读,崇尚现实的一个缩影。[3]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如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现如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将思政课教学目标和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已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

(一)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之后十年间快速崛起,高校物质环境日新月异,但文化建设前期不重视,后期关注少,使文化建设的成果收效不佳,相当一部分学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有“院校”之名而无“院校”之实。诚然,作为物质层面的“硬件”可以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融资、联合办学等途径和形式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建设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建设。但是,目前的现状是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忽视德育的建设及其在培养、教育学生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忙于“硬件”的创设,而忽视“软件”的建设,没有把它放在学院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层面上,从而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德育功能的发挥,削弱了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尤其突出的是,这会使许多学生崇尚实用主义和个人价值,热忱于经济价值的实现;会使许多学生对物质、金钱推崇,对荣誉、地位迷恋,导致人文精神衰弱。因此,努力改变现状,使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它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已迫在眉睫。因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可以完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更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

(二)有利于帮助高校学生更加妥善地应对与处理各种问题

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包含了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期待和要求。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继续继承和发扬。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却发现一些与传统美德不相符的行为,困扰着當代大学生。比如诚信意识薄弱、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现象严重;重利轻义、实用主义至上的扭曲价值观的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尊师长的责任感的缺失;同学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造成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一定要对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引起更高的重视,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树立传统美德。

(三)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程的实效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与智能设备在人们生产和生活当中的全面普及,大学生上思政课抬头率不高,人到心未到的现象长期存在。思政课授课效果收效甚微,在今后的课程安排中,可以适当地加入实践环节,比如展演、讲座和实践融为一体,积极探索、创新思政课的上课模式,积极纳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将课堂内容移到课外,邀请文化名人巡讲文化讲堂,授课内容融合校史馆的参观教育,让学生有机会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潜移默化中实现与学生情感思想的碰撞,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促进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程的融会贯通,达到濡化的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途径与方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内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倡导的价值理念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找到对应的历史典故,在原有的基础上传承、转化、融合和创新,深挖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价值观的新内涵。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解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长期弘扬的优秀文化的继承基础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结合国家的大局战略。

(二)融入的途径和方法

1.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目前,高校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阵地仍是思政课,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离不开继承和發扬,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时刻不忘价值观念的树立和引导,可以结合时事具体地讲授新时代的理想信念,在集体的案例中发扬爱国主义教育,在身边的小事中不忘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摆脱以往思政课单调的说服教育,可以跟学生传授“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教育,“舍生取义”“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等。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在融入时必须注意客观、历史地评价传统文化,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此功必倍之。

2.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每一小组选举出一个小组长,负责实践内容的开展,其他小组成员配合。现代社会,团队合作越来越重要,团队合作精神往往也决定了事业的成败。比如,可以开展爱国主题活动展,通过学生自己策划、选择主题、自导自演,拍摄成视频或者是制作海报,在全校范围内展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实现,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都会得到发挥,独立辨别事物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3.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让校园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因而,通过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如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制定了“德厚三分,技高一筹”的校训,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谋而合;学院老师指导学生创办“立德国学社”,旨在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这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仅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更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时代使命感。

四、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无穷,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继承和发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唯有深刻认识,才能增强自觉,延续中华文脉。

参考文献:

[1]邓显超,黄小霞.习近平文化软实力思想初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12).

[2]陈占安,赵为民,潘成鑫,等.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3]王伟,李海龙,李全星.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多少: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调查问卷分析[J].名作欣赏,2016(5).

猜你喜欢

思政价值观院校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价值观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价值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