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工匠”视角下中职学生综合素养指标体系构建探索①

2018-05-14黄兴国,杨国华,尹明,杨华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国工匠大国工匠

黄兴国,杨国华,尹明,杨华

[摘 要] 中职学生综合素养指标是中职学生應当具备的,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的合集。中职学生综合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为中职学生培养指明方向,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培养水平,在充分论证“大国工匠”培养与中职教育各种关系的基础上,对中职学生综合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初步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关 键 词] 大国工匠;中职学生;综合素养;问题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9-0042-0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发达国家为了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出路,争相发力制造业,欧盟、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都陆续推行系列新政,不断加大制造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抢占未来制造业主导权,给我国制造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也正在用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不断抢占我国在以往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市场,在此双重压力的挤压下,我国制造业依赖传统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局面将难以为继,必须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中国制造由大变强。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然而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6年12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至2025年,制造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预测为29857万人。2015年,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系列节目的播出,引起全社会对那些默默坚守、孜孜以求的“国宝级”工匠热议的同时,也使“大国工匠”一词成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代名词,国家领导人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一、“大国工匠”培养与中职教育

(一)中职教育为“大国工匠”培养奠基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的人才,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1],作为职业教育基础的中职学校,一方面承担着培养市场所急需的各类初级技术人员的任务,另一方面也在为高一级职业技术院校输送生源,它们是大国工匠的摇篮。纵观世界各国,战后凡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经合组织统计显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比例超过50%的国家,几乎涵盖了所有欧洲强国,捷克、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荷兰甚至高于70%。

在我国,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持续深入,中职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到2015年,全国共有中职学校9380所,在校生1536万,这构成了我国制造业人才的重要基础,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始终从事的是一线低水平重复劳动,真正成长为高技能人才的很少,使我国高技能人才始终奇缺,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必须积极促进中职教育的转型升级,切实发挥中职教育为“大国工匠”培养奠基之作用。

(二)中职教育自身发展亟须转型升级

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要以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目标,着力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依据《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向攻坚重点地区倾斜,对符合支持条件县的学校给予支持。我国的中职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制约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首先是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使我国职业教育过于偏重技能训练、片面削弱文化课教育,职业教育学生文化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发展潜力,与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相背离。其次是受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的行政思维模式影响,中职学校管理、运行、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普教没有太多区别,学校所开设专业、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评价方式也都和普教基本一致,既不符合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特性,也极大地偏离了市场需求。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是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人力资源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经济新常态下,人的收入增长改变了低成本竞争模式,以创新型人才推动产业升级才是出路。但外来人才难引进、留不住,本地人才外流严重,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大问题。最后,学生综合素养教育亟待加强。“重普教轻职教”思想的长期存在,使进职校成了“学困生”最后的无奈之选,这也是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各种问题叠加的重要原因。必须加速中职学校内涵提升,加强能力建设,促进特色发展,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中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大国工匠”培养对中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大国工匠”不仅是熟练掌握某一技能的巧匠,他(他们)同时还是某一行业的领军人物,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复杂、多变、模糊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的应对能力,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断适应职业变化和劳动市场变化。“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技术进步需求,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还要注重职业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2]。只有学生自身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才能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关注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注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也是“大国工匠”培养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二、国内外关于中职生综合素养的主要研究

“素养”一词,国内文献最早见于《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此中素养,通译“能力”;据《现代汉语词典》,“素养”主要是指“平日的修养”,强调其是后天习得和养成的,是由后天教育和长期规律性的自我修炼而获得的一般能量和性向,强调“素养”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和能力,借以区别于素质。中职生综合素养就是指中职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和自己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拥有的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各种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的集合。

(一)国外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养研究概况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如何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劳动力的综合素养成为全球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所关心的议题,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实践,提出了“核心技能”“基本技能”等多种不同的称谓,来概括职业教育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具备的素养或能力,它们都包含一些共同的意思,主要有:(1)这是一种通用能力,它不是专门针对某个行业或者某种技能;(2)它体现了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全面化;(3)它是终身学习要求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几乎没有人能一直待在一个毫无变化的岗位上,很多人在一生中可能会换很多种职业,而即便是同一个职业的需求也会不停地发生变化,所以必须不断地学习,提高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4)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获得新技能的能力;创造性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二)国内中职生综合素养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界针对综合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类特定教师和中、小学生语文等某一具体学科所应当具备的综合素养进行探讨,涉及中职生综合素养的主要有:(1)认为中职生的综合素养包括道德素养、职业素养、文化素养三个方面;[3](2)认为学生的综合素养除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能外,应当具备的素养包括品德、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和文化素养;[4](3)认为中职生综合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文化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烈;学习能力较差,厌学心理严重;沟通能力较差,有一定叛逆心理;是非观念模糊,责任感不强,所以他提出应当加强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培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5]

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就业能力进行了探讨,更主要的成果体现在相关政策文件中:(1)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并提出职教生应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为我们研究中职生综合素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2)《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从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四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认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表现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9大素养。

虽然国内外综合素养的提法及重点各有侧重,面向的对象也有一定差别,但提高新一代劳动力综合素养的诉求是一致的,这对中职生综合素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大国工匠”视角下中职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究

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中职生综合素养的主要内容,寻找和发现目前中职学生综合素养以及中职学校在培养中职学生综合素养过程中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对口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多样化要求,探寻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以及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可行性路径,助力“大国工匠”培养,服务中国制造发展。我们开展了选取了部分中职学校的师生和相关企业,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对中职生综合素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关于教师对“大国工匠”视角下,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看法:我们在教师调查问卷中列举了12项指标,请被调查的教师指出他们对这些素养的认同度,对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好奇心、科学能力、主动性、适应性、批判思维能力、堅毅力和创造力是老师认为很重要的关键指标;同一份问卷中,我们还请被调查的老师指出就这些指标,目前在校生的现状如何,结果显示老师认为现在学生的基本素养问题最大,在数学能力、科学能力、领导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方面不尽理想。

我们在企业问卷中,对“最希望中职学校毕业的员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养”“现在的中职生最缺乏的素养有哪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学生中最为缺乏的,而企业最希望具备的素养包括“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等多方面。

而对学生的访谈显示,很多学生对“大国工匠”的认识,仅限于知道是电视、报纸上的年度热词,缺乏深入的认识了解,学生普遍缺乏有效的人生规划,对“影响今后就业及发展的主要(重要)因素有哪些?”“如何使自己在未来人生中更具竞争力?”“什么是综合素养?综合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等问题没有认真思考,而学校也缺乏有效引导。

四、“大国工匠”视角下中职生综合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深入分析,初步得出目前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影响劳动者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结合国内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期望等因素,在充分考量“技术”指标的同时,突出强调身心健康、家国情怀,注重开拓创新、沟通协作、组织实施以及问题解决等制约发展能力素养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中职生综合素养指标体系。

(一)基本素养维度

培养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态,更是必须紧密围绕培养人的目标。身心健康和良好的认知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劳动者的基本条件,因而,基本素养维度下设体质健康、心理健康、认知能力三大二级指标,主要考查目标有三个:(1)个体体格、体能、生理机能是否能很好地适应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和学习;(2)个体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自制力等,这关系个体未来能否对自己的期望、行为等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估以及为可能的良好人际关系做准备;(3)数据获取、分析、应用的数学能力;信息检索、提取、加工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文字信息获取、分析、应用的阅读能力。通过对部分职业学校的师生就相关指标进行调研,发现有超过60%的师生都认为学生“基本素养”一般,必须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改变以往中职学校片面重视技能培训,而忽视阅读、数学等基本认知能力培养的状况。

猜你喜欢

大国工匠大国工匠
90后大工匠
绘画
多想记住你的脸
光影视界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工匠神形
“大国工匠”张翼飞
致敬!老工匠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