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3+2”本科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探究①

2018-05-14孙亚非,郭盛,李悦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3期
关键词:工匠院校高职

孙亚非,郭盛,李悦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做出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安排,如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等。现在,全国每年可以培养出近千万的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支撑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大家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整体素质和能力都是偏低的,而且在培养过程中大家发现,在短时间之内很难达到“工匠”标准。一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二是在校时间过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亟待解决,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 “3+2”;本科;工匠;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9-0037-03

一、引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新常态,即进入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大变动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加上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加上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职教育提出了急迫的要求,要求职业类院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大规模的技术人才支撑。同时,在这个特定的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市场需求提供两个公共产品,一是通过职业教育提倡并弘扬的“工匠精神”,二是通过特殊手法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出的“大国工匠”[1]。

以时代发展为契机,我们提出了“3+2”本科工匠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利用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在在校生高质量完成三年专科学习之后,通过“技能测试+文化测试(含国学内容)+三年学业成绩”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内完成升本工作(等同于全日制本科学历),然后继续在高职院校内用两年的时间由专门教师团队以“师徒制”和“小班组”的方式完成后续学业。“小班组”的人数应该控制在5~10人,以便以“师徒制”的方式进行工匠人才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既新颖、又大胆、且有效,不但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更解决了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问题,可谓“一箭三雕”。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及基本情况

近年来(较为明显的时间分割点是在2010年),由于部分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导致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直线下降,有很多地方甚至产生了生源枯竭的现象,而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工匠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在部分省份中,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极低,如此低的成绩对相关院校的学生培养造成极大的困扰和无奈。部分本科院校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上并不积极,部分院校在进行相关专业建设时,只是简单地修改一下专业名称或者课程名称,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接轨。

2016年12月27日,为了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一个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配套的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根据这个《指南》,需要进一步加快人才培养,重点是工匠人才培养[2]。

时至今日,工匠人才的培养重担直接落在了广大高职院校的肩上,而现在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普遍是比较低的。这些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造成的想法,急迫地需要我们在政策、思想、能力培养等各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改变。所以说,对待高职院校应该采取“政策适度灵活、思想开放务实”的方法,在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上,应该让他们树立信心、与时俱进,且和企业实际需求相接轨[3]。

三、在高职院校师生中对工匠培养模式的调研与分析

在工匠培养模式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基于一线师生的需求与反馈。“一线是根、一线是本、一线是动力源泉”,只有从一线中获得的信息才是最有价值的信息、才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信息,在以后的政策制订中会更精准,在以后的政策执行中也不会“打折扣”。同时,我们更应该把他们的想法融入宣传引导上,让思想对接、让想法生根。

(一)对高职不同生源进行的问卷调查及结果

此次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全部为在校高职学生。由于高职学生入学的特殊性,生源构成较为复杂,一般由普通高中生、职业高中生、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和初中生等构成。在校学生反馈的是最直接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根据自身情况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最值得我们重视和解决。

表1 参与问卷调查的生源构成情况单位(人)

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学生认为学校对其工匠培养模式最需要改进的方面”,由思想引导、教师素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培养模式及其他六个方面组成。思想引导,即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修正之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结合“十九大”精神,从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师素质,即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技能水平,“师者,传道、授業、解惑者也”,德行与技能的深度结合,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生活环境,即住宿条件、食堂条件和其他配套设施;学习环境,即课堂环境、实训环境、实习环境以及合作企业的情况;培养模式,即传统的培养模式、国外的培养模式和新型的培养模式;其他,即问卷中不包含且学生认为较为重要的事项。

图1 学生问卷调查情况结果

由图1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分别有50.00%和52.5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工匠培养应该从思想引导和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改进。所以,从学生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需要大的改革,其中最需要改进的是如何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工匠认识和如何去培养、发现具有“匠心”的学生。

(二)对高职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及结果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教师全部为一线教师,且包括部分企业兼职教师或企业一线工程师,主要包括的行业有:机械类、电气类、畜牧类、艺术类、信息类和财经类等。一线教师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具有很高的发言权,他们是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连接器”,也是学生培养的“孵化器”。企业兼职教师和工程师都具有长期的一线工作经历,也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长期培养若干实习生,充分地体验与经历过“师傅带徒弟”的过程,所以他们在企业人才需求和“师徒制”培养模式上具有较为权威的发言权。

表2 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行业构成情况单位(人)

问卷调查中主要涉及的是“教师认为学校在工匠培养上最需要改进的方面”,由宣传引导、教师结构、实训条件、培养时间、培养模式及其他六个方面组成。宣传引导,即政府相关部门对高职院校优惠政策的制订,以及对企业、家庭、学生的正面宣传,包括对高职院校的生均补贴、职称评聘、税收优惠、家庭补助等;教师结构,即一线教师应该由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共同构成,实行课堂上轮换教学;实训条件即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设备的更新速度,校内实训条件必须满足基础性强的实训,校外实训的设备与仪器应该与企业一线需求直接对接;培养时间,即用三年的时间能否高质量完成高职生的工匠培养;培养模式,即传统的培养模式、国外的培养模式和新型的培养模式;其他即问卷中不包含且教师认为较为重要的事项。

图2 教师问卷调查情况结果

从图2的调查结果来看,分别有42.50%、36.50%、48.00%、51.50%的教师或企业兼职工程师认为学校应该从宣传引导、教师结构、培养时间和培养模式四个方面进行改进。所以说,如果想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出“大国工匠”,必须在学生培养上下大工夫、做大转变。相关部门在政策制订上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以壮士断腕之决心,方能得不世之功勋”。

四、提高学生对工匠人才培养的认同度

由于社会的整体氛围和认知,高职院校对部分有机会可以培养成为“工匠人才”的学生吸引力越来越低,主要是因为缺乏对高职院校的关注和认可[4]。从高职院校走出的学生经常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学历偏低,被一些对学历有要求的岗位直接阻挡于门外,根本没有一展身手的机会;二是能力不高,主要是因为基础较差、在校时间较短,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刚刚转变即面临毕业,技能水平根本没有达到实际需求的高度[5]。

(一)如何解决学历偏低问题

我们提出的“3+2”工匠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省考试院统一安排的“三合一”考核方式,让部分上进心强、有工匠潜质的学生在校内完成升本环节,这样还同步解决了高职类院校中强势专业无法升本的问题。当然,必须严格控制高职院校本科专业建设,不同级别的示范校分别依据国家、省、市的发展规划进行“3+2”本科专业建设,更加准确地贴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不能允许高职院校直招本科,所有涉及本科生专业都要从内部升本,即全部实行“3+2”模式。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我们可以预防或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防止“3+2”高职教育“本科化”,高职教育本身就应该不同于本科教育,两种不同模式的教育对人才需求定位和教育方式必然不同。如果“3+2”高职教育发生了“本科化”问题,那么这个改革就是失败的,这个模式就是错误的。

2.防止高职院系专业盲目“升本”,因为有的专业并不适合“3+2”工匠培养模式,任何培养模式都是由社会需求和企业需要来决定的。如果部分专业为了自己的生存目的而盲目“升本”,必然对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造成一定伤害。

3.在对学生进行筛选和考核的时候,应该采用遴选的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保证学生质量、提高工匠人才培养成功率,同时可以进一步逆向提高教师水平、倒逼专业精准改革,为师生的相互促进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4.专业设置会更加明确,更加适合发展的需要。合理的专业设置有利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重任,合理化设置“升本”专业会让地方政府、高职院校和毕业学生形成“三赢”的局面。

(二)如何解决能力偏弱问题

1.从产业链与校企合作上入手

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必须加强产教融合,并且要想方设法地把专业建在企业的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相关企业的附近,这样可以快速得知人才需求的动向。更要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也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模式。企业的工程师或高级技师可以到高职院校当老师、当师傅、当实验员,把企业的需求带到课堂上、带到实训室、带到实习基地;高职院校的老师可以到企业中工作,用企业的“实战”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尤其是实操水平。建立真正的“旋轉门”机制,让这种机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加快促使校企一体,建立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基地。

2.从师资建设上入手

我们需要建设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既可以实操又可以教学的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都是本科毕业生或者研究生,学习的知识系统性强、理论性强,适合为学生进行技能上的基础理论讲解;企业的工程师或高级技师一般学历偏低一些,但是长期的一线工作使他们实操能力强、经验丰富,非常适合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我们可以让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组成“双师二人组”,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这样既解决了每个相关院校急需“双师”的窘境,又减轻了每个教师的负担,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始终跟着一个教师学习而引起的“审脸疲劳”。

3.从政策导向上入手

为了鼓励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避免做所谓的“皮毛工程”,应该在税费方面予以优惠,同时定期考核和督导相关企业实际合作情况。随机抽取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和实验员进行座谈,获取实际的合作信息。跟踪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去其就业的企业进行调研,获取学生的工作情况,以保障就业的质量。为了充分调动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职称评聘方面应予以大力改革。根据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应该鼓励他们把论文“写”在课堂上、把科研“搞”在设备上,对师德高尚、技能水平高的教师应破格对待。

五、结束语

在“3+2”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过程中也许还会产生一些问题,如学生的“三年学业成绩”可能会有不规范的地方存在,这个需要在每学期末把相关学生的成绩上报至省考试院备案,并由所在院校负责领导签字背书后予以公示。为了防止有的院校和企业只有形式上的衔接,没有内涵上的对接、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设置不够契合、课程内容重复率高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力度采用“第三方评价”机制,尤其要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衔接上加强考核监管。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检查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院校,应取消其“3+2”工匠人才培养资格。

在进行“3+2”工匠人才培养的同时,要重点加强校企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将国家政策、基本理论、学校实践、专业衔接经验相融合,在研讨、研发、展示过程中,共同探讨,相互砥砺,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Z].2014-07-03.

[2]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Z].2016-12-27.

[3]和震,谢良才.论师徒制与职业教育的技能精英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6(5):142-147.

[4]吕景泉,马雁,杨延,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职教论坛,2016(13):15-19.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2015-10-19.

猜你喜欢

工匠院校高职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光影视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