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2018-05-14李瑞芳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共生和谐

李瑞芳

【摘要】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今天我们所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怎样的建筑才是好建筑,建筑从业者应该如何去沟通自然和社会呢?唯有充分敬重和理解自然,认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性,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自然,才能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关键词】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球气候变化、大地震、核泄露等事故的频发,使人们对其身处的自然环境忧心忡忡,人们开始对人类的各种活动进行审视和反思。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侵蚀和占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已无法回避这些后果,于是各行各业的践行者开始探索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来,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开始逐渐关注自然环境。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自然对人类行为的无声反击也接踵而至,愈演愈烈,时至今日,自然用它最直接的语言来请求或者说要求人们给予它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在人类的各种行为中,建筑业与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长久且不可逆,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都需要自然来承載,如何让建筑与自然相辅相成、相依相伴、和谐共生,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作答的一个课题,作为一名建筑业的从业者,我深感这个行业任重道远。

怎样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呢?我认为“一个好的建筑是对超越物质与技术而存在的人类梦想的表达”,而人类的梦想是以与所处环境的长期和谐相处,彼此融合为基础,逐渐产生的人类和自然的共同梦想,这个梦想不仅包括人类的向往,也包括对承载建筑的自然的敬意和对与其比邻而居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的敬意。千年前的墨子便说过“天为帐地位床”的观点,在我国古代崇尚自然谦卑的思想下,“鬼斧神工”、“宛若天成”这些词汇便是对建筑最高的评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样的认识观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思考方式,而建筑应该是源于环境而高于环境的。早在1500年前,我们的先辈已经为我们做出了非常优秀的表率,坐落在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的悬空寺,就是这样一座伟大的建筑。悬空寺依偎在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依托,曲折出奇,虚实相生,翠屏峰和对面的恒山主峰从侧面看都是内收的弧形,像两只巨手将悬空寺呵护其中,为其挡住头顶的巨石、雨季的雨水和太阳的长时间炙烤,而峡谷特殊的地形,使大风吹走了浑源河的水气,保证了悬空寺的干燥通风。悬空寺之所以能够1500多年来容颜不改,像一位久居的老者一样和这里的一草一木共同经历时空的洗礼,与奔腾不息的浑源河、挺拔雄壮的恒山脉一起承载着岁月的故事,原因便在于它的建造者充分尊重这里的自然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和存在基础,让悬空寺和周围的山川河流和谐共处。

纵观当下,现代建筑物一片片拔地而起、琳琅满目,钢筋水泥的冷漠代替了鸟语花香的温情,人们在越来越繁华的城市里,觉得越来越孤独,这与我们的初衷南辕北辙,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把身处其中的自然环境当成了“外人”,没有把它看作是和自己血肉联系的“亲人”。

建筑由人类创造,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类。在人类发展的漫长进程中,自然对人类不断提出要求,建筑也在对自然的改造与适应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而人类行为又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环境——人、建筑、自然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让建筑成为与自然相依相托的一部分?”这将成为我们建筑业需要长期探寻的问题。我认为,在建造建筑物时,不应麻木不仁地切分森林和土地,均匀地把地铺平,压抑并压制自然,反而应当借用自然以其精妙的必然性所选择出的天时地利,集合各种有利的力量与时空点建造建筑物,使人类的建造活动像鸟儿筑巢一样,成为自然进程的一个部分,尽可能多的获取自然的祝福。

建筑业的从业者应该用“建筑家”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用“建筑家”的使命来鞭策自己,那何谓“建筑家”呢?建筑家其实应该是居于建筑中的居民与周围社会的协调人,同时也应该是自然和人类所生活的世界的协调者。适当的选址、厚重的历史、淳朴的人文这些根深蒂固的前提给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这就要求建筑者在有限的认知里,充分尊重生命灵性的选择,超越个人的意志,站在大众的、自然的、社会的角度用实际行动完成建筑。

回顾中国的建筑历史,许多杰出的建筑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辈做出了榜样,都江堰工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充分体现了工程建设与自然规律的协调统一完美结合。都江堰工程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三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堤设在岷江河流的弯道处,将滚滚而下的江水分为内外两江,平时六成江水分入内江,保证成都平原的航运灌溉,夏季洪水到来时,则利用弯道动力学的自然规律,将六成以上的江水,泻入外江主流而后汇入长江,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涝之灾,同时,内江最终入口宝瓶口,如同约束狂野江水的瓶颈,控制着多余的江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转而从飞沙堰溢入外江;与此同时,都江堰还精妙的解决了困扰全世界水利工程的泥沙排放问题,在鱼嘴分流的地方,内江处于凹地,外江处于凸地,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地,底层水流流向凸地,因此随洪流而下的砂石,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分砂之后,仍有部分泥沙流入内江,这时河道又利用江水直冲水底崖壁而产生的旋流冲力,再度将泥沙从河道侧面的飞沙堰排走,洪水越大,砂石的排除率越高,最高竟可达98%,令人叹为观止。更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的设计从鱼嘴的无坝引水,到整个平原的灌溉,都采用了有口无闸的自动分水方式,水以自然的行进方式,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在广袤的成都平原上,形成了密如蜘网的自然系统。而都江堰的设计建造者李冰,跋山涉水,沿岷江而上,勘察水情,行进七百多里,直抵岷江源头,最终他顺应水性,充分利用河流的弯道和崖壁的角度所形成的冲力,自然的控制着水量和水流的方向,实现了人们用水滋养一方土地的美好愿望,同时,基于设计者对大自然的充分敬重和理解,都江堰如一朵绚丽的花,在承载它的这片土地上永不凋谢,像一位慈祥的妈妈,孕育着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

如今,我们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执着于“绿水青山”“白云蓝天”的中国梦,何尝不是人类在肆意妄为过度开发之后的痛定思痛和毅然决然呢,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梦,更是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国梦。我们作为建筑从业者,要深刻认识到建筑与自然是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对待自然要有一颗对待“亲人”的心,这样我们才能寻找到那条与自然和谐共处之路。

参考文献:

[1](日)伊东丰雄 中泽新一《反建筑》

[2]李旭《建筑的意志》

[3]纪录片《世界遗产中国录》

猜你喜欢

共生和谐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共生
建筑与环境共生